沸沸扬扬的卡夫职工维权运动尘埃未定,谈判还在艰难进行中。这场劳资纠纷始于去年11月,卡夫公司收购总部位于上海的达能饼干,今年1月未征求员工意见的卡夫公司突然宣布“迁都”上海。
“在收购达能饼干后,公司出现了北京、上海两个总部,公司根据地理位置、客户远近、工厂、税收等因素进行了综合评估,最后选择了上海作为总部。
”卡夫中国公共事务部李玲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一再强调,“北京和上海都是很好的城市,只是公司需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税收政策等因素综合考量”。
其实,近年来,很多企业都悄无声息地完成了“迁都”之举。民营企业集团纷纷由欠发达地区向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迁移。“东方希望”、“春兰”、“
雅戈尔”、“杉杉”等企业的总部,“海尔”、“长虹”的技术总部都迁往上海。据统计,温州市短短几年间就有500多家民营企业将总部迁往上海。
而另外一些企业,如“乐百氏”、“健力宝”则将总部迁到广州,科龙集团“定都”香港,二汽从十堰搬到了武汉,山东浪潮,长沙远大、创智也将总部迁到了北京。
同时,上海、北京和广州等中心城市因制造业成本不断上升,近年来工厂不断外迁。
持续数年的“迁都”和“迁厂”,一进一出中让“总部经济”概念浮出水面。
北京社科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总部经济”资深研究专家赵弘告诉记者,简单地说,某区域因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布局在中心城市,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使资源得到合理的整合和配置,形成“总部经济”的经济形态。
总部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整个企业的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等都要在总部所在地上缴,对地区税收有所贡献。总部商务活动、研发活动消费、白领的个人生活消费刺激当地服务业和消费发展。
“总部经济”更像是一张城市名片,大批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区域的知名度提升,也加快了城市国际化进程。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城市规划时纷纷将“总部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发展,也相互竞争,甚至拉开一场“总部抢夺战”。
北京目前已形成
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总部聚集地、朝阳CBD跨国公司聚集地和
金融街等几个总部聚集区。此外,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天竺空港工业区和几个现代制造业基地也聚集了一些国内外企业总部,与以上三大总部聚集地形成了集群发展、功能分离的总部经济发展格局。
2007年底,上海提出,“到2010年,上海要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00家,外资投资性公司地区总部180家,全球研发中心230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说:“这个目标将意味着上海完成一次非凡的蜕变。”
“北京、上海名列中国总部经济发展能力之首,有各自的优势。”赵弘主任说,北京人才密集,政策资源丰富,宏观决策信息灵敏度比较高,创新能力也比较强,而且首都也是一个独特的优势。
与北京不同,上海的生产体系比较完善,尤其是周边有浙江、福建等制造业辐射带,市场化程度高,商业文化较浓,港口运输能力强。企业将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总部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