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教育。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城市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现已免除580万名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包括民办的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为130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35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经济困难家庭的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同时做好大学、中职、中专、高中的济困助学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着力解决就业问题。建立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抓好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抓好包括小煤矿这些产业关、停、并、转以后的工人就业问题。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创业富民、和谐发展不动摇。进一步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营造自主创业的社会环境。运用好税收、金融政策,增加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加强技能培训和信息服务。积极培育创业主体,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推动创业型社会建设,扩大就业容量。2008年江西省城镇就业新增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668万人。
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问题不仅关系到提高群众收入、改善民生,而且关系到能不能保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关注民生,就必须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我们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方面,确保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随经济发展能够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推动再分配中劳动报酬的协调上升,从而激发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更多的劳动者更好地分享发展的成果。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四个倾斜”、实现“四个全覆盖”,即重点向困难群体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覆盖,今年将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积极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由现在的100万人增加到150万人,做到应保尽保,并适当提高标准。同时,提高农、林、水困难企事业单位中未参加养老保险的退休职工的生活补助标准。
建立基本的医疗制度。我们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着力解决群众看病贵就医难的问题,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建立国家基本的医疗保障制度,为广大群众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依法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在改善民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键是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民生问题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改善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只有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持续增长,使可供分配的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为改善民生创造前提条件,奠定必备的物质基础。改善民生,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是经济发展问题。
二是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调节收入分配、扩大社会就业、加强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理应更多地承担起责任。同时要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对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公共服务,应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把那些适合或可以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以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是共建与共享的关系。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其核心价值就在于要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果实。这样有助于全体人民民生的改善。共建是共享的物质基础,是共享的前提和手段;共享是共建的精神动力和支撑,是共建的成果和归宿。共建成果越多,水平越高,人民群众共享的成果就越多,共享的内容也就越丰富。而共享的程度越高,人民群众继续共建的积极性就越高,动力就越大,形成的合力也就越强。有共建才能确保共享,因共享更能促进共建,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四是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多、底子薄,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不断得到改善,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但新时期新的历史起点产生了新的民生要求,充分的就业、稳定公平的收入、良好的教育、安全的社保以及基本的医疗卫生、居家住房、环境保护、民主法治、个人发展等等,日益成为人民群众新的普遍追求。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规划,从老百姓急需解决而又办得到的事情做起,找准切入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工作。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搞形象工程,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持续长久的、越来越多的实惠。(孙刚) (来源:求是)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