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罗 俊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者按:进入奥运年以来,北京奥运会的赞助商们正抓紧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奥运营销,他们都想赶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漂亮地打出自己手中的奥运牌。作为历史上第一家加入奥运会的乳制品企业,伊利有何过人之处?日前,记者跟随“搜狐2008中国制造全国行”采访队伍来到位于呼和浩特的伊利集团总部,一探伊利的奥运战略。
与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张剑秋的对话开始于一根雪糕。
正襟危坐的采访见识多了,边吃边聊的采访也经历不少,但主宾对坐、各自举着一根雪糕边吃边聊的情况还是第一次。事实上,冰淇淋产品正是伊利集团得以打响品牌的一支利箭。而伊利最早和奥运会结缘也正是由冰淇淋产品开始的。
为亚特兰大奥运会生产指定“火炬”
时间回到1996年,当时奥运会还没有在中国形成今天这样的热潮,中国企业对奥运会的追逐热捧更是无从谈起。但当时的伊利却敏锐地嗅到了奥运会的商业价值,率先涉足了奥运商业赞助。
当时人们对冰淇淋的理解仅仅是大街小巷叫卖的几毛钱一根的冰棍,而伊利却推出了一款从外形上很像一支火炬的冰淇淋,取名就叫火炬冰淇淋。这种冰淇淋在当时的售价是普通冰棍的好几倍,但却受到了人们的追捧。而伊利正是依靠这个产品一举杀入亚特兰大奥运会,成为当届奥运会惟一冰淇淋指定产品。
火炬冰淇淋的成功,得益于伊利冰淇淋一直遵循的高品质原料准则,如采用内蒙古的牛奶、新疆的糖、广东的红豆、美国的咖啡等,有力地保障了伊利冰淇淋的健康、自然品质。
张剑秋说:“奥组委对于合作伙伴有着极其严格和苛刻的品质考核标准,伊利借用这个平台,一是要对我们的冰淇淋产品的品质进行一次检验和升级,另外,则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机会,让当时更多的人知道冰淇淋的概念,将中国的冷饮行业做大做强。”
“奥运会从外国运乳制品是对中国乳制品的巨大讽刺”
2005年底,伊利正式牵手北京奥组委,成为北京奥运会乳制品赞助商。这时的伊利,绝不仅仅拥有拿得出手的冰淇淋产品,固态奶、液态奶、奶粉全线乳制品产品都已占据了可观的市场份额。
问到伊利为什么要在北京奥运会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财力时,张剑秋感触颇多,“当时我们跟北京奥组委谈,乳制品能不能进入奥运会,能不能让所有的国外运动员、裁判员品尝到中国的乳制品,如果不进的话,国外很多人要喝牛奶,习惯吃乳制品,怎么办?如果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还让他们从国外运乳制品?这是对中国乳制品莫大的讽刺。”
可是千百年来,中国大多数人并没有食用奶制品的习惯,而西方人长久以来对奶制品的需求量和品质要求都很高。在国外发达国家中以法国为例,人均奶消费量是400多公斤/年,而我国在10年前的水平大概是1公斤/年左右,目前经过这么久的发展也才达到20余公斤/年。奥运会上,面对世界各地的运动员、裁判员以及游客,中国企业生产的奶品能不能达到他们的需求呢?
“超市里买到的奶就是送给运动员们喝的奶”
2005年7月,国际奥委会国际市场开发部主席海斯?博格和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部长袁斌等一行突然到访伊利。海斯?博格考察到一半时就对伊利大加赞扬:“我真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好的企业,这就是我们要选择的赞助商,我们要选择的就是这个标准。”这句话给了伊利人很大的自信,同时也是对伊利一直以来在品质追求方面的褒奖。
张剑秋说:“我们觉得奥运就等于品质。能够跨入赞助商的门槛,说明伊利通过了国际上最高标准的检验,也说明了我们伊利的产品品质符合国际标准。”伊利自取得奥运会赞助商资格之后,对为奥运供应产品的工厂做了筛选,在与国际标准接轨基础上又提高了一个门槛。“奥运会是一个契机,使我们从硬件到软件上都进行了一次升级。我们可以保证,普通人在超市里买到的奶就是我们供应给运动员们喝的奶。换句话说,奥运选手喝的牛奶,普通老百姓都能喝到。”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