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温家宝总理表示,将采取10项重要措施,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包括增加156亿元农资综合直补、再增加50亿元良种补贴、进一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
在这些措施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值得特别关注。最低收购价政策始于2004年,国家规定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价低于最低价时,由国家指定的粮食企业以最低价进行收购,稳定市场价格。2006年,小麦也被纳入最低收购价范围。随后的几年中,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一直没有改变,还是分别维持在2004年和2006年的水平。与此同时,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大幅提高。相比之下,国家对最低收购价制度的运用显得非常谨慎。
但今年情况有所改变,国务院2次调高了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似乎可以看出,国家对最低收购价制度更加重视,它在农业补贴中的地位将变得更加重要。
最低价收购的“前身”是保护价收购。在2004年之前,保护价收购是补贴农业的主要方式,但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受到一些指责,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政策成本太高,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了大量粮食,却不能顺利销售出去,积压在粮库里,储存和运输成本不断累积,而且,农户也因此而遭遇“卖粮难”的问题;二是可能导致垄断行为,国有粮食企业在财政补贴的支持下,具有其他粮食企业不能比拟的优势。
因为这些问题,在粮食产量于1998年达到历史顶峰5.12亿吨之后,保护价被逐步取消。2004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之后,很多地区将原来通过保护价方式发放的补贴折算为粮食直补,直接发放给农民;同时规定,在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最低价与保护价有一些不同,比如保护价由所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执行,而最低价是由国家指导的个别企业执行,但它们也有很多的共同点,最低价同样可能导致高额的政策成本。相比之下,粮食直补没有垄断之虞,更受“市场人士”青睐;而且对农民增收的效果也似乎更为明显;更重要的是,粮食直补的成本可以固定下来,补多少在年初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不像最低价收购或保护价收购那样是个“无底洞”。可能是因为这些原因,粮食直补在农业补贴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到2006年,13个粮食产区的粮食直补资金达到125亿元,占本省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
但是,尽管最低收购价政策有一些问题,它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比粮食直补更为明显。最低价收购能够减少农户从事粮食生产的风险,不致在产量提高时被迫低价卖粮,因而使他们敢于增加投入;而粮食直补不与产量直接挂钩,难以起到奖励生产的作用。从历史经验来看,每次提高保护价或最低价都能起到增加粮食产量的作用,例如,2004年发布稻谷最低收购价之后,稻谷产量立即扭转连年下跌的势头,当年增长11.5%,带动粮食产量实现9%的高增长。
当前的粮食市场形势不容乐观,国际粮价飙到20年来最高,可能会导致粮食净出口增加,而国内产量增长乏力。近几年粮食价格波动幅度较大,虽然目前粮食价格较高,但农户仍然会担心粮价下跌,面对不断上涨的劳动力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他们不敢大幅增加投入,这妨碍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导致粮价上涨,进而推动物价上涨。面对这样的形势,农业政策应当以补贴生产为主,稳定农户的价格预期,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那么,至少在今后一段时间,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应当加强。
作者:21世纪经济报道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陈晓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