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继续从紧商行叫“穷”农信社愁“富”
证券时报记者 桂衍民
本报讯 记者日前调查发现,随着国家持续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头寸吃紧的情况下,农信社手头资金却呈现富余状态。
而限于国家对农信社贷款去处和规模的限制,这些农村金融机构也开始为如何利用好富余资金而发愁。
头寸富比商行
记者调查中发现,与去年同期相比,农信社资金普遍出现相对富余的情况,这种富余不仅表现在东南沿海一带,中西部信用社也同样如此。
宁夏一家县级信用社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自去年开始从紧的货币政策对它们影响很小,因为他们的存款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出现逐步增长。贷款方面,当地信用社资金主要投资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贷款增长并不明显。
“除了这些,我们的确还剩下几百万,一般都交央行超额储备起来了。”这位负责人解释,此举虽然和购买国债、同业拆借效益不能比,但能及时的应对央行再次提升存款准备金率。
与宁夏上述信用社相比,中部地区富余程度又要高出许多。河南平顶山市一家信用社负责人就透露,他们现在手头富余的资金达2亿元。而湖北襄樊市农村信用联社一位交易员告知的数目则高达几十亿元。广东佛山一家农信社透露的数据更高,富余接近百亿元。
“对信用社实行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是导致它们资金充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评述说。银监会此前披露,2007年末,全国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款为4.6万亿元,按照央行当前实行的商业银行15.5%、农信社13.5%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准备金率上农信社就比商业银行要多出920亿元。
为“富”发愁
就在商业银行为头寸紧张发愁之际,农信社也在为资金富余而发愁。按照相关规定,农信社70%的资金必须用于本地。这就意味着,农信社从农村吸收来的存款大部分必须投资于当地的三农。
“但目前农村,除了乡镇企业外,大部分的贷款项目都是小额贷款,呈现的特点是分散、小额、高风险。农信社也出现‘追高弃低’的现象。”郭田勇介绍,现在农村缺资金那么厉害,其中主要还是它们对小额的贷款怕风险,不敢贷,而是一味盯着大客户,但大客户同时也是商业银行争抢的对象。
郭田勇的解释也得到了广东一家信用社资金营运部经理的认同。该人士表示,现在他们对贷款的风险控制也很谨慎,对没有收益预期小额贷款项目一般不给予放贷。相比较之下,更愿意给一些风险较小的乡镇企业和政府的项目放贷。“但在这一块,城里的商业银行和我们抢的很厉害,不好做。”
而为了保证收益,不少农信社只好将资金以同业存款的方式存放到商业银行。调查中发现,以此方式化解“富余”问题的农信社占到了大部分,这也解决了商业银行的燃眉之急。某商业银行杭州分行的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对农信社这类存款非常欢迎,甚至对资金量大的还可以在利率上给予一定的优惠。
在沿海一带,农信社的投资领域似乎远不止这些。杭州一家农信社负责人就表示,他们富余出来的大部分资金都投资在债券市场,这从债券市场最近的交易额似乎也可略见一斑。据Wind统计,今年3月份债券市场交易空前活跃,成交额创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新高,达88635.59亿元,较2月份高出20315.48亿元。
(来源: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