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
保尔森上周提出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是一份被误读的“答卷”。
在次贷危机继续扩散和实体经济接近衰退的艰难时刻,对金融监管体制提出几十年未有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无疑会被看作对当前危机的一种回应,并受到极大的关注。
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监管不力的人,发现这个方案实质上并没有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加强监管:对银行资本金没有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对金融机构内部的激励扭曲也没有拿出整改措施。在他们看来,保尔森的方案只不过是把官僚们的办公桌挪了挪位置而已。所以索罗斯在《金融时报》上撰文说,这个方案背后是一种错误的意识形态??迷信市场是自足的,能够自我纠正;而实际上,市场的规则需要通过立法得到修改。民主党两位总统参选人奥巴马和希拉里也用“不够”来评价这份方案。
美国现有的许多监管机构,根据这份方案将成为裁撤、拆分、合并、削权的对象,改革涉及它们的切身利益,也激起了很大的反应。一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抱怨保尔森借题发挥,利用危机来推进有关行政机构的全面调整。例如方案计划裁撤的存贷机构监管办公室(OTS)主任约翰?赖希(John Reich)就在一份致全体雇员的备忘录中,质疑新监管体系是否会比现有监管体系更有效。州一级司法部门则对方案将保险监管的重心由州一级提升到联邦一级耿耿于怀,它们声称联邦一级的监督不如州一级的严格,以此来反对削弱它们的职权。
而最令保尔森难堪的,可能是那些亲市场的、原则上支持理顺并简化监管体制的阵营,居然也对该方案的一个重要内容表示异议??扩大美联储的监管职权,使它从银行体系的监管者升格为整个金融体系的最高监管机构,对整个体系的稳定性负监管职责。这些自由市场的信奉者对美联储在次贷危机酝酿和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极为不满,认为它在制定货币政策、预警次贷风险等方面存在严重失职,不应在改革中受益;况且失职的美联储权力扩大,可能意味着失职的影响也就越大。《华尔街日报》社论、《经济学人》周刊都持这一立场。
微妙的是,甚至连被认为受益最大的美联储也对保尔森的方案不领情,至今没有表态欢迎??职权的扩大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在金融体系前途未卜、充满不确定性的危机时期,负起这么大的责任恐怕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而且升格也意味着某些现有权力要下放到其他部门,反而有可能被架空。
从被监管者??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大金融机构普遍认为保尔森这位前高盛CEO释放出的是一个利好,比较欢迎简化监管的方案。但小银行和非主流金融机构则非常担心改革的结果只会有利于大机构,削弱它们的竞争地位。
以美联储扩权为最大焦点的这场激烈辩论,也使一些审慎的观察者质疑保尔森提出方案的时机是否合适,是否能够及时地回应当前的危机。
然而,也许很多批评者都误读了保尔森的真实意图,这个方案最初发起,是在2007年6月,当时次贷危机还没有爆发,而最初宣布的目标也并不是防范危机,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强美国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换言之,通过简化监管体制,增强美国市场对资本的吸引力,同欧洲、日本、中国香港等金融市场竞争。
从这种视角来看,也就不难理解,舆论所关心的一些应对当前危机的措施并非方案的重点。从结构上来看,方案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短期阶段的一些措施似乎覆盖了与次贷危机有关的一些部门和问题,但是该方案走完立法程序还需经过诸多博弈过程,所以这些短期措施短期内基本上得不到实施。连保尔森自己也承认,这份方案更多的是放眼长远。
然而这种误读未尝不在保尔森的预料之中。
在危机中不谈危机事,却又打扮得好像是在回应危机,明知在大选年不可能促成立法,却高调提出方案,为未来的政治议程定调。也许这才是生意人出身的政客保尔森的老谋深算。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