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什么造就了格林柯尔帝国

  什么造就了格林柯尔帝国

  短短几年时间,顾雏军就向世人展示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事业发展史,并组建起了一个异常庞大的、横跨家电、制冷和汽车三大产业的格林柯尔帝国。这曾一度让很多人感到疑惑

  文 本刊记者 吕斌

  “等我老了,走到大街上,希望听到有人指着自己喊:看,那个老头就是冰箱大王!”这是顾雏军时常做着的一个“冰箱大王梦”。

  为了这个梦,顾雏军一直努力奋斗着,当利用格林柯尔上市掘得第一桶金后,他就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尽可能的膨胀自己的资本规模,从而收购众多的家电品牌、实现自己“成为家电巨头”的梦想上。

  接下来,顾雏军旗下格林柯尔系的收购整合速度之快,让整个资本市场和家电行业都瞠目结舌:广东科龙、安徽美菱、扬州亚星、湖北襄轴、杭州西冷、上海上菱、吉林吉诺尔、江西齐洛瓦、河南冰熊……甚至准备洽购长虹。

  短短几年时间,顾雏军就向世人展示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事业发展史,并组建起了一个异常庞大的,横跨家电、制冷和汽车三大产业的格林柯尔帝国。

  尽管面临各方关于“资本玩家”、“套钱高手”的质疑,但顾雏军的收购之路一直没有停歇过。虽然在一些收购当中,由于缺少资金,他曾经挪用过一些上市公司的钱,但他自始至终没有承认过自己的收购是为了从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圈钱,而一直坚称把“做大家电产业”作为自己的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顾雏军的格林柯尔系所有收购,几乎都是各地方公司在运转困难、严重亏损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些已经“风雨飘摇”、当地政府“回天无力”的企业都在顾雏军的手中得以存活,至少是暂时的延续生命。

  “我们出钱把这些被当地企业看作“废品”的设备买下,并把这些资源重新整合,用到我们的生产线上来,这到底算是侵吞国有资产呢?还是盘活了闲置资源?”原格林柯尔高级总裁助理、顾雏军多年的助手童总表示。

  不难看出,假如那些被顾雏军收购的企业状况良好,当地政府肯定不会出售,而顾雏军买这些大都扣着ST帽子的上市公司、和其他一些老弱病残的生产线。到底是为了“套钱”?还是想做大家电产业?这恐怕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格林柯尔系公司一直是顾雏军资本扩张的最主要平台,从最早在加拿大注册格林柯尔股份有限公司,到后来整合在香港上市的北京格林柯尔、深圳格林柯尔、武汉格林柯尔、海南格林柯尔四家,又到再后来的顺德格林柯尔、天津格林柯尔、扬州格林柯尔等等……

  顾雏军正是以遍布全国的格林柯尔系为依托,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精明的资本收购和产业扩张,并一度形成以家电、制冷、汽车等三大产业为核心的格林柯尔帝国。高峰时拥有多达5家上市公司,冰箱产量达800万台,占到全国市场的40%以上。

  “制冷奇才”的创业史

  1959年,顾雏军出生于江苏省泰县(现江苏泰州姜堰市)。他是家中长子,由于父亲顾善鸿常年在外地工作,顾的青少年时代便是在一个叫做仓场的江边小村中,和母亲、弟弟一起度过的。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时,18岁的顾雏军已经初中毕业并参加工作,但他仍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苏工学院(今江苏大学的前身)动力工程专业。在当时,这已很不容易。

  本科毕业后,品学兼优的顾雏军又考取了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的研究生。在他们那届学生中,他是唯一的一位考取了外校研究生的。

  1984年,研究生毕业的顾雏军留在了天津大学工作,在天大热能研究所从事了近4年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那段时间,他一边在校教书和搞科研,一边做点小生意,并时有论文著作在各种学术性刊物上发表。

  80年代中后期,顾雏军开始尝试“下海”。不久后,几近身无分文的顾雏军,辗转到了北京,在东南郊租下一个简易的工作间,一心研究、制造制冷剂。

  1988年,苦心钻研许久的顾雏军终于发明了“格林柯尔制冷剂”。以这个制冷剂的专利为基础,顾雏军携他的“顾氏热力循环系统”杀入他一直钟爱的家电行业。

  他首先在北京注册成立了他人生的第一家公司??华能源工程公司,注册资本为10万元。这家公司共有8个发起人,顾雏军个人出资7万,其余7人集资3万。

  1990年,华能源工程公司在惠州设立分部??惠州华空调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专门生产一种小型的窗式空调。当时正好是国内空调行业起步阶段,利润空间很大,市场上对这种产品的需求也比较旺盛。因此,在投资初期,他的空调产品经营的相当不错。

  但后来由于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小厂陷于停顿。这也是顾雏军在家电行业的第一次“小试牛刀”。

  征战海内外

  1989年,顾雏军在英国成立了首家分销公司??顾氏热能技术(英国)有限公司。在环保工业刚刚崭露头角的那个年代,顾雏军的无氟制冷技术确实也很有发展的空间。1992年,他又在加拿大成立格林柯尔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业务拓展至美国。顾雏军正是以此获得了初步的资本积累。

  从1995年开始,顾雏军又携自己的制冷专利重新把事业重心放回到国内。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他把回国后第一个创业地点选在了他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天津。

  当年12月,利用向一些投资机构融得的资金,他投资5000万美元在天津建成了亚洲最大非氟制冷剂生产基地,其中顾雏军个人持有76%的股权。而这家生产工厂,也正是后来天津格林柯尔的前身。

  从1998年到1999年,两年之间,顾雏军又分别在北京、海南、深圳、湖北建立环保工程公司。在这个阶段,全国各地方政府部门对于招商引资大都需求旺盛,十分利好的大环境给顾雏军完成初步的全国布局创造了条件。这些工程公司后来基本都演变为格林柯尔在各地的分公司。

  搞制冷出身的顾雏军一直对家电行业有着很深的情结,不论是在国内创业还是在海外拼搏,他一直和这个行业在打交道,也一直抱有在这个行业做出一番事业的理想。

  “当时的中国家电,行业生态已经破坏到了极点。那时的冰箱厂没有三、四十万以上的产量就不足于生存,市场竞争造成的价格战已经导致了利润低到无法再低。”原顾雏军的特别助理童总在接受《法人》采访时表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中国家电行业在洋品牌一统天下的夹缝中得以生存和壮大。而作为国内开放最早的行业之一,中国的家电业已然是一个竞争最充分的行业。

  充分的市场化现状决定了要进入这个行业,必须要有成熟的管理理念和足够的资金。通过之前的一系列创业,顾雏军虽然已经有了一部分原始积累,但对于目标远大的他来说,还远远不够。

  因此,上市融资一直是顾雏军的强烈愿望。他本人多次表示,希望能通过上市融得所需资金。

  开始真正启动资本运作后,他把在各地的公司均纳入“格林柯尔”体系内,以便于管理。而之后的一系列产业扩张和资本运作也都是围绕这家公司进行的。

  在香港期间,顾雏军频繁和香港金融机构接触,并整合了自己在内地最早的几家公司中比较优质的资产,谋划在香港上市。对于交易市场方面,他最终选择了对经营业绩、规模都要求不高的香港创业板。

  2000年,由顾拥有的、分布于国内北京、海南、深圳、湖北的四家环保工程公司整合捆绑后,被注入在开曼群岛注册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并于当年7月成功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并随即融资5.46亿元之巨。顾雏军以70%的控股比例成为最大股东。

  至此,顾雏军的资本“航母”终于浮出水面。

  格林柯尔帝国

  成功融资后的格林柯尔,在顾雏军的领导下,又在全国各地创办、控股了多家格林柯尔分公司,开始了快速的家电产业扩张步伐。

  2001年10月,顾雏军旗下顺德格林柯尔斥资3.48亿元收购身为香港、深圳两地上市公司、中国冰箱产业“四大天王”之一的科龙电器26.43%的股权,并成为科龙电器的第一大股东。顾雏军也因此出任科龙电器的董事长。

  接下来,尽管面临各方对其公司业绩、收购资金来源等问题的质疑,格林柯尔仍然迅速地完成了多笔大手笔的收购。

  2002年开始,已由顾雏军控股的科龙电器先后收购了国内冰箱行业内多家企业及生产线,如江西齐洛瓦、吉林吉诺尔、上海上菱电器、上海阿里斯顿等,并在全国兴建了众多的科龙工业园区,不久已占据了中国冰箱业的近半壁江山。

  2003年5月,还是顺德格林柯尔,以现金2.07亿元的价格,收购了安徽美菱电器20.03%的股份,成为美菱电器最大的股东。至此,顾雏军通过格林柯尔已将国内冰箱行业“四大天王”中的两家??科龙、美菱收编麾下。

  2003年12月,由顾雏军和父亲一起创办的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斥资4.18亿元,收购扬州亚星客车60.67%的股权。

  2004年4月,又是通过扬州格林柯尔,顾雏军以1.01亿元的价格入主ST襄轴,持有其29.84%股权。

  此时的格林柯尔系,已经形成了以冰箱、空调、制冷剂为主的家电产业链以及汽车产业链,横跨两大产业阵营的大型产业平台。顾雏军因此得以控制4家A股上市公司和1家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他的格林柯尔帝国已悄然成形。

  格林柯尔大收购

  2000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伊始,格林柯尔的市值就超过了43个亿,而且创业板的股票是可以随意流通的,顾雏军随时可以把股票卖掉套现,也就意味着他在一夜之间已成为了亿万富豪。

  但他并没有全部卖掉,而是在股价有所上升后,减持了一部分,并一举从资本市场获得了6个亿的现金。

  有了这笔钱之后,到底干些什么呢?

  顾雏军急于用这笔钱做些好的投资,他一直有在冰箱行业干一番事业的梦想,他觉得中国的冰箱行业资源需要大力整合,而整合现有资源,也有利于他尽快实现自己的“家电大王梦”。

  那时,国内有很多旧的冰箱生产线,尽管大多经验不善,但这些资产在顾雏军眼里都是十分优质的。整合这些资源正符合他做事业的愿望。他随即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收购。

  虽然目标确定了,但这个时候他还并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项目。直到广东顺德容桂镇政府打算出售科龙的消息传来,他才真正找到了进军家电行业的切入点,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学制冷出身的顾雏军一直对家电行业情有独钟,但是作为格林柯尔上市后的第一笔收购,顾雏军收购科龙仍然是有必然,也有偶然。

  广东省一直是我国家电行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拥有众多全国知名电器品牌。加上格林柯尔是在香港上的市,顾雏军经常粤港两地跑,大多数时间就住在离香港比较近的广东深圳。

  从资本市场融资之后,顾雏军就已经把投资领域锁定到家电行业。从成本、销售网络等多方面考虑,顾雏军一直想收购现成的家电品牌。但是收购也不能收购太烂的,必须选择有一定知名度和一定市场的品牌,同时包括生产线、销售渠道等各方面的考虑。选来选去,他最后把广东科龙和合肥美菱等几家电器企业纳入视野之内。

  恰在此时,一则消息传出:科龙严重亏损,顺德要卖。

  作为顾雏军收购的第一个目标,科龙也一直是他十分看重的一招关键棋子。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科龙第二年就摘掉了ST的帽子,并实现利润和利税的大幅度增长。

  收购后的美菱方面也表示,之所以在众多洽谈的中外企业中选中格林柯尔,首先是因为格林柯尔作为全球第三大制冷剂的供货商,不仅有着广泛的国际网络,而且是致力于无氟环保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其次,国有体制的美菱引进民营资本作为第一大股东,有利于实现企业机制的转变,缔造美菱持续的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经过一系列的收购之后,曾经拥有那么多的鲜花和掌声的顾雏军,一夜之间变得千夫所指。关于顾到底是玩资本还是做实业的讨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我们出钱把这些被当地企业看作“废品”的设备买下,并把这些资源重新整合,用到我们的生产线上来,这到底算是侵吞国有资产呢?还是盘活了闲置资源?”格林柯尔高级总裁助理、顾雏军多年的助手童总表示。

  在童总看来,在格林柯尔的众多收购中,对五洲阿里斯顿两条生产线的收购最具有典型意义。

  身处重庆市的五洲阿里斯顿是原军工企业??重庆船舶工业公司下属企业,是一家典型的“军转民”企业。而五洲阿里斯顿也是国内家电行业曾经名噪一时的“阿里斯顿九兄弟”之一。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几乎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中国各地的多家电器企业从意大利默洛尼公司连续引进了九条阿里斯顿冰箱生产线。一时间,后缀阿里斯顿品牌的冰箱企业在国内遍地开花。

  但是这九家企业生产的电冰箱几乎从生产规模到产品型号均高度雷同。这在冰箱产业刚起步的年代还没有太大问题,直到后来同质竞争严重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原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九兄弟,在经过10多年的角逐后,一个个接连被淘汰出局,存活下来的很少。

  五洲阿里斯顿也是其中之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曾经重庆人的骄傲??五洲阿里斯顿电冰箱已经举步维艰,连年大额亏损,直拖到2001年企业宣布全面破产。

  “在我们看来,军工企业是比国有企业还要国有企业的企业,他们陈旧的体制完全不适应市场经济。”童总认为,格林柯尔之所以搞冰箱整合,就是看到了社会上有巨大的资源??大量的倒闭企业和闲置设备。

  就这样,在格林柯尔全国布局开始后,已经在重庆停产好几年的五洲阿里斯顿两条生产线也进入了顾雏军的视野,随后派出代表对其进行了详尽的考察。

  “当时我们到五洲阿里斯顿去考察,当进入他们的仓库时,简直是触目惊心。”童总告诉《法人》,他们到达五洲的电冰箱厂之后,看到诺大的仓库内,存放了8000多台几年前生产的旧冰箱,上面竟积着厚厚的一层灰尘。

  原来,引进意大利阿里斯顿品牌和技术之后不久,五洲阿里斯顿就一直面临着体制、市场等多方面的困境。企业陷入停顿后,职工被安置到其他单位就业,库存的近万台冰箱也没有处理掉,由于电冰箱的核心组件中含有有毒物质,按照相关规定,必须要做无害化处理,费用也相当大。

  这就样,库存冰箱一直放在仓库里,由于重庆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几年时间,这些冰箱就腐蚀严重。

  顾雏军认为,虽然这批冰箱和生产线已经非常陈旧、锈迹斑斑,但其中的压缩机和一些关键部件还是可以利用的,随即表示了收购意向。

  得知格林柯尔要收购,五洲阿里斯顿的上级企业也十分积极,他们开出了十分优惠的条件,表示只要能把所有的生产线和旧冰箱都处理掉,价格方面不是太大问题。

  “最后我们达成协议,以60万元的价格全部买下。而这两条生产线上马时,是花了1.6个亿的。”童总告诉《法人》。就这样,他们把库存冰箱内的压缩机、以及生产线上能使用的关键部件拆卸下来,用到科龙的生产线中去,剩下的废料全部处理。

  “后来重庆方面还是非常感谢我们的,因为这些拆下来的东西我们可以拿到我们的生产线上使用,而他们放着却毫无用处。”童总表示,从这个角度来看,正是格林柯尔的收购行为盘活了这些严重闲置的社会资源,又使得格林柯尔自身在产业布局上得到了很好的规模扩张,是顾雏军“一举两得”的优良策略。

  转战汽车业

  把国内四大冰箱巨头中的两家收入麾下后,2003年扬州亚星的突然出现,使很多关注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的人很是惊讶:难道一直致力于家电行业的顾雏军要突然转战汽车?

  “其实并不突然,决定收购亚星之前,格林柯尔已经对客车行业研究很久了。”在接受《法人》采访时,原顾雏军的特别助理童总表示。

  格林柯尔对扬州亚星汽车的收购其实也是源于一桩冰箱生产线的收购。2002年12月,格林柯尔以10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上海上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两条电冰箱生产线。

  当时,虽然上菱公司的电梯项目已经在全国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他们的冰箱项目却已经陷入停顿,他们正打算完全退出冰箱行业,全力转战电梯行业。遂决定出售冰箱生产线,并且价钱比较便宜。

  专门做冰箱的格林柯尔当然把这两条生产线当作宝贝,立刻与上菱公司达成了收购协议。

  买下上菱的这两条冰箱生产线之后,如果继续放在上海,生产成本将会很高。顾雏军就想把它移出来。

  他第一时间就想到了江苏省的扬州市,因为扬州紧邻顾雏军的家乡。当时,全国各地都在招商引资,他的老家也不例外。作为江苏人,他一直想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做点贡献,所以最终决定把这两条冰箱生产线设在扬州市。

  在扬州办厂的过程中,他们和当地政府有了一些接触,并也接触到了扬州当地的一家大型客车上市企业??亚星客车。

  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隶属于江苏省扬州市,并已于1999年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是当时我国汽车行业少数几家上市公司之一。

  这个时候的扬州亚星客车,由于“机制不活”等原因,已经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亚星公司之前年生产3万辆客车,到格林柯尔收购的时候只生产4000辆,实际上整个公司已经濒临垮掉。

  而格林柯尔也并不是亚星客车的“初恋情人”,在对格林柯尔的股权转让之前,扬州市政府曾对许多企业进行过考察。就在格林柯尔在扬州建立冰箱生产厂的过程中,扬州市政府看重了这家企业的民营机制和成功整合科龙、美菱的案例。

  经过初步的接触,双方很快达成了收购协议。2003年6月,为顺利收购扬州亚星,顾雏军专门在扬州成立了“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用于运作对亚星的收购事宜。扬州格林柯尔由顾雏军和其父顾善鸿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10亿元,其中8亿是现金,顾雏军占90%股权。

  对于格林柯尔收购亚星客车,顾雏军自有其自己的考虑:在当时情况看,中国的客车行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前景。

  一是因为国内的客车生产技术水平和西方国家相差很大:中国的大客车几十万一辆,而外国造的大客车都要上百万一辆,国内机场、旅行社使用的客车几乎全部是外国品牌,国内几乎没有好的大客车生产企业。

  二是国内大客车还有另外一个机会,尤其对民营企业来说:就是国内的大型国有汽车企业都没有上马大客车项目,处于国产汽车前列的几家企业诸如一汽、二汽、上汽都不生产大客车。

  顾雏军认为,作为自动化程度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客车行业对民营企业来说,还是有发展空间的。

  由此,格林柯尔的收购范围第一次扩大到家电行业之外。

  2003年12月,新成立的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每股3.625元的价格协议收购亚星集团持有的亚星客车11527.25万股国家股,占亚星客车总股本的60.67%,收购价比亚星客车每股净资产3.32元高出9%,收购标的为4.185亿元。此次收购完成以后,扬州格林柯尔成为亚星客车第一大股东。

  完成对亚星客车的收购后,顾雏军又“偶遇“了另一个目标??位于湖北省襄樊市的一家上市公司??襄阳轴承

  顾雏军认为,作为汽车行业的配套产业,轴承这个行业在国内是“可以做的,有发展前景”。除襄轴之外,格林柯尔还曾经和国内的瓦房店轴承厂、洛阳轴承厂等好几家轴承企业进行过投资接触。

  2004年4月,通过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顾雏军以1.01亿元的价格入主ST襄轴,持有其29.84%股权。

  至此,顾雏军旗下的格林柯尔已经拥有了5家上市公司,而且除此以外,格林柯尔还先后收购了吉林吉诺尔、江西齐洛瓦、河南冰熊在内的多家电器企业和生产线,顾雏军因此也被众多关注者称为“资本狂人”。

  空手套白狼

  2005年1月20日,胡润公布其第二届“资本控制50强”名单。尽管顾雏军一直否认自己是“资本玩家”,但这位16年前的能源工程师还是登上了名单的榜首。

  其时,作为格林柯尔系的实际控制人,顾雏军手中控制有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8056HK)、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0921HK000921.SZ)、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000521.SZ)、扬州亚星客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600213.SH)和襄阳汽车轴承股份公司(000678.SZ)等5家上市公司,并控制着麾下格林柯尔系的制冷剂、冰箱和客车三大产业众多公司。

  巧合的是,该榜的第一届榜首得主正是另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资本市场“弄潮儿”??德隆唐氏兄弟。

  在利用格林柯尔进行的一系列收购中,顾雏军基本上只染指国有企业。在他看来:“国有企业好进入,如果我不要的话,浪费也是浪费了。”

  然而,正是这些企业的“国有”身份,使得顾雏军在后来饱受怀疑和指责。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首先对顾的并购行为提出质疑。

  实际上,早在2001年顾雏军斥资5.6亿元收购科龙电器时,就有大批各界人士对他的公司业绩、收购资金来源等提出质疑。而顾雏军这位花白头发、戴宽幅眼镜的学者型商人,也被业内怀疑为“空手道高手”。

  尽管争议不断,顾雏军仍然旁若无人地扩张着他的格林柯尔帝国,包括连续对几家上市公司的收购,以及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其他收购。短短几年,一连串的资本运作战绩,使顾雏军一跃成为引人瞩目的“资本狂人”。

  “只花了区区9亿元,就换回总值136亿元的企业。”这句话几乎成了顾雏军事业的写照。

  2002年4月底,格林柯尔遭香港交易所质询,要求其对2001年底上市公司格林柯尔与天津格林柯尔之间发生的一起关联交易作出解释。格林柯尔的年报显示,这笔总数约2.3亿元的款项被用于向天津格林柯尔购买未来所需的制冷剂,而香港联交所要求上市公司提供交易的更多细节,包括付运日期。

  这笔2.3亿元的交易发生时间正是在2001年12月,是在顾雏军宣布以个人资产收购科龙之后,因此引发了市场的种种猜测,即该笔预付款有可能被用于收购科龙款项的一部分。

  不过,顾雏军毫不理会各方质疑的声音,“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这是被很多媒体广泛转载的顾的一句名言。

  但在后来,始终摆脱不了市场质疑的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金融教授郎咸平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表演讲,指责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强烈建议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

  “郎顾之争”的大幕由此拉开,顾雏军也由此目标越来越大,行为越抹越黑,变成众矢之的。

  虽不无争议,但顾雏军的产业布局确实雄心勃勃。可随着收购行动的不断增加,几乎和顾雏军及其格林柯尔公司不断被放大的形象同步,其受到的质疑也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人难以理解顾的资金来源问题了,他频繁的资本动作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接下来,一场被称为“中国改革的第三次大争论”的辩论急剧升温,“郎顾之争”、“张郎之争”……一场场辩论随之而来。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也成为这场全民争论中的一个核心符号。

  在那些狂风暴雨式的质疑之下,格林柯尔神像上的油彩开始被迅速剥落。

  2005年5月10日,科龙公司发布公告,称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粤、苏、鄂、皖四省证监局再对各辖区内的“格林柯尔系”上市公司展开检查,此时的“格林柯尔系”已是风雨飘摇。

  2005年7月29日,顾雏军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

  2005年9月27日,科龙电器公告称,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受让广东格林柯尔持有的公司26221万股(占总股份的26.43%)境内法人股,双方已于9月9日签署《股份转让协议书》。

  此后,美菱被长虹接手、亚星和襄轴也重归当地政府。

  2007年5月18日,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8056.HK)正式在香港退市,鼎盛一时的格林柯尔系完全瓦解,一度被称为“资本玩家”的顾雏军,其资产也随同产业幻梦一起灰飞烟灭。

  一个家电奇才倒下了,谁会是下一个顾雏军?

(责任编辑:单秀巧)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格林 | 顾雏军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