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中国金融观察 > 金融聚焦

防范宏观调控的"效果漏损"

  近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下称"工作要点"),值得注意的是,<工作要点>在宏观调控方面要求,"搞好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

"

  毫无疑问,一个现代国家的经济管理已经无法离开宏观调控,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效力将发生漏损;其它条件相同,宏观调控效力漏损程度与经济开放度大体成正比,与其他主要经济体、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周期越是不同步,宏观调控效力漏损程度越高。中国名列世界第三贸易大国,贸易规模排名高于经济规模排名,贸易依存度在全世界大国中名列榜首,经常项目收支业已开放,资本项目和金融服务业开放度也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效力的漏损已经不容忽视。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宏观调控就已经遭到了开放经济的挑战。当中国经济决策层动用高利率工具遏制小平南巡之后迅猛兴起的投资狂热时,热钱就在高利率的吸引下内流而部分抵消了宏观调控的效力。

  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当我国经济决策层实施紧缩导向的宏观经济政策时,来自开放经济的抵消因素更多。例如,在资本和金融项目,境内的紧缩货币政策恰恰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激励了外部资本的流入,从而对紧缩货币政策的效力构成抵消。在需求方,宏观调控措施加大了突破、规避调控措施的诱惑力:某家企业如果能够通过某种渠道取得融资,那么政府对该行业融资的抑制反而将有助于该企业赢得、扩大行业内相对优势,因为其竞争对手受到了限制。在供给方,海外上市融资的趋向通常也恰恰与宏观调控方向相反。国内经济过热而需要实施紧缩导向宏观调控之时,海外热钱正努力涌入,赴海外上市的国内企业也因国内经济的"高增长"而能够取得较高的溢价;国内经济过冷而需要实施扩张导向的宏观调控时,海外资金正争先恐后逃离,赴海外上市的国内企业也会因国内经济的"低增长"而低价发行,甚至发行失败。

  在实践中,境外融资渠道游离于我国中央政府调控措施之外的问题在我国由来也非止一日,以至于近年来的历次宏观调控中经常出现这类情况:宏观调控限制住了内资,却促进了外资。在中央政府努力遏制产能增长失控势头的同时,某些境外融资或外资项目却可以不受调控措施影响。2005年中国与美欧发生纺织品"特保"争端,论者多归咎于政府抑制纺织业产能膨胀不力,其实中央政府在内地对限制纺织业融资和投资增长堪称不遗余力,但一些纺织企业转向海外上市和外资银行信贷,从而规避了政府的调控。另外,在去年,通过海外上市规避宏观调控的倾向在房地产行业表现最为突出。

  实际上,我们的宏观调控往往不能局限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强化对投资、贸易某些领域的直接管制也是必要的,而这些领域的宏观调控措施受开放经济影响更大。为了遏制农产品、食品导致的通货膨胀,我们对粮食产品出口实施了一系列限制措施。然而,即使不考虑走私和腐败等因素,在3个月、半年的时间内,这些限制出口措施的效力固然毋庸置疑;但限制时间若不是半年几个月,而是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这些限制出口措施的效力必然显著衰退。

  

(责任编辑:王燕)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