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股民备受股市煎熬之际,民族主义最能刺激他们。而一旦用民族主义的逻辑谈论“救市”还是“不救市”,其对政府管理者造成的压力显然比普通的理论和政策探讨要厉害得多。
外资阴谋论的主要论据有三个。 一个论据是外资唱衰中国股市,然后在市场底部抄底。
其实外资也好,中资也罢,其在股市中的博弈对手都是散户。低买高抛,套牢散户,这是机构的基本动作,不分内外,不分大小。所不同的是,外资的方法更合逻辑,在高点时唱空,在买入后再唱多。而中资机构这次表现却让人不解,在高点唱得更高,在低点则强化市场恐慌心理。其结果自然是让股民割肉,让外资抄底。
第二个鼓吹外资阴谋论的论据是外资可能控制中国的核心资产。很多人担心银行被外资控制。不错,银行、能源、通讯、战略矿藏等的确是核心资产。但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其在二级市场上都无法简单通过购买流通股股权而获得绝对或者相对控制权。一系列的并购政策限制,必然会成为防火墙。金融资本更多的是获取价差,而不是寻求公司的控制权,切不可把正常的资本逐利行为上升到经济主权问题。
第三个问题是估值话语权问题。公司价值的评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一定定价理论指导下利用模型进行计算。
一个变化是中国股市开始全流通时代。在过去,由于市场中股票流通盘小而资金充裕,导致股票市盈率普遍偏高,而全流通时代,则随着限售的产业资本二级市场,估值体系面临着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共同重新确定标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然改变原有的估值体系。
另一个变化是A+H股模式的出现。随着IPO的中国公司在内地和香港同时上市,同一公司在两个市场的股价互相影响,而香港市场的估值标准对内地市场带来引导作用。与此同时,金融资本的跨界流动更加频繁,国内资金也更多受到外资投资策略的影响,二者的估值方式也在相互靠拢,以寻求共同的市场基础。
估值话语权不是靠喊口号可以争夺的,市场规律最终起决定作用。
(作者刘杉,原刊于《中华工商时报》,本报有删节) 来源: 南方都市报 (来源:南方都市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