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平谷区大华山镇挂甲峪村迎来了一批特殊客人,他们是来自俄新社、路透社、欧洲图片社、美国之音、意大利电视台、日本每日新闻社等境内外40多家媒体的记者,他们走进村庄,来到农户家,亲身感受京郊农民住上新民居后的幸福生活。
走进挂甲峪村,一栋栋错落有致的“别墅”式的新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米黄色的外墙,仿汉瓦的屋檐,与背后的青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来到“俊利”农家院的门口时,男主人王俊利热情地招呼大家进屋参观。王俊利是挂甲峪村第一期入住“新家”的村民之一。他现在所居住的两层小楼面积近200平方米,各项设施齐全。
王俊利的“新家”是环保节能设计,屋顶的太阳能集热器,保证春、夏、秋三个季节的生活热水和冬季采暖。整套房子加上装修和周边绿化共花了约40万元,自己出了7万元,贷款11.5万元,其余为区、乡政府的补贴。
“全村百余户人家,现已有71户于2006年10月入住了新民居,房屋面积从170平方米到200平方米不等。”站在一旁的挂甲峪村主任张朝起说,目前村里主要经营民俗旅游项目,很多村民利用新规划的楼房开设“农家院”,用旅游收入还贷款,盖新房的压力并不是很大。
楼上、楼下,客厅、卧室……好奇的记者们把这个新式农居里里外外看了个够。“这里的房子非常棒,布局设计很合理,住在里面一定很舒服!”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记者阿莉感慨道,奥运推动了北京经济发展,北京的农村也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农民也同时享受到了城市发展的文明成果。
“北京的农村很有特色,不再是传统的农作方式,中国的农民非常热情。”当路透社记者马晰默得知,挂甲峪村已经有半数农民像王俊利一样,在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新民居时,感慨不已。挂甲峪村的新民居给境内外的媒体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眼下,挂甲峪村正紧锣密鼓的开展新民居二期建设工程。一年前对新民居试点观望、退缩的村民们争相报名。村主任张朝起说,照这个架势,二期工程估计要盖70栋房子,让全村人都住进新民居。(记者景鹏)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