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10年的大多数时间里,认为通货膨胀会威胁全球繁荣的想法逐渐消失。在战后大多数时期内曾被视为经济瘟疫的通货膨胀不再是个大问题了。
来自亚洲的廉价食品浪潮使欧洲消费者习惯了便宜得不能再便宜的价格标签。
负责控制通货膨胀的英格兰银行等央行从未这么容易地达到目标。随着生活费用的年增幅跌至很低的个位数,通胀率降至历史最低点,利率也大幅下降。这标志着生活水平有了双倍提高。经济学家讨论着“通胀之死”。横扫70年代的这只经济恶龙似乎终于被杀死了。
然而,通货膨胀现在突然又回来复仇了。通胀恶龙根本没死,只是睡着了。
上世纪70年代,通胀威胁背后的推动力是一路飙升的油价。但就在40年后,不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食品这类更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也大幅提高。
同涨价的幅度一样,石油和粮食价格暴涨所带来的后果也令人吃惊,世界各地的人们对此反应强烈。
在发展中世界,竭力维持生存的最贫困的穷人正被迫减少肉类消费,以省钱购买大米和蔬菜。贫穷国家的中产阶级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穷人正面临生活水平下降的残酷现实。从菲律宾到埃及,许多国家都因食品问题爆发了骚乱。在西方,损失也许不那么惨重,但影响依然广泛。随着生活成本不断上涨、消费者的钱包越来越瘪,政府正不断受到攻击。
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巨大危险正在阻碍各国抵御经济所受到的威胁,即全球信贷危机和美英两国住房市场低迷导致的经济增长减缓、甚至衰退。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各国央行被迫控制降息的幅度,而降息正是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
通胀问题的核心是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重新崛起以及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在这一过程中,这些国家创造了对农矿产品和能源的巨大额外需求。
与此同时,随着亚洲的大量穷人移居城市及其收入的增长,他们的饮食结构也朝西式转变。由于畜牧业需要消耗更多的谷物,因此粮食价格也不断上涨。
西方国家努力推广生物燃料也意味着,原本种粮的大片土地现在要转为种植生产生物燃料的作物。澳大利亚的干旱和其他不利因素使粮食短缺问题变得更加严重。2000年,世界小麦和大米储量约为年消费量的30%,现在则降到15%。与此同时,油价一直保持在历史最高水平,原因在于产能不足、全球需求强劲、中东局势不稳以及投机行为。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现在起作用的各种基本因素在今后几年将推动食品和燃料价格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摘自4月24日英国《泰晤士报》)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