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涨时重势、跌时重质,在前期股指不断探底的时候,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情况成为市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例如中信证券和工商银行,在4月10日就公布了业绩预增公告,在大跌市况下,至少能让投资者心中有底。但是,在今年一季度的披露过程中,还有部分选择了沉默,明明有良好的业绩增速,面对股价的急跌却依然可以“不动声色”。
丁艳芳 业绩状况“保密”
在众多的上市公司中,银行板块一季度的业绩增长情况曾使投资者心存疑虑,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地产企业及房贷发放的收紧等因素是否会影响业绩增长,但工行、浦发、招行、深发展早早地就陆续发布了一季度业绩增长预告,使投资者心中的石头落地,至少截至一季度,银行板块大面积的预增可以证明银行股在跌市中仍然存在的投资价值。
例如,4月25日公布季报的民生银行,2008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4.59亿元,较2007年一季度的11.05亿元,同比增长了122%。但是民生银行的股价从4月7日除权后连续大跌,从4月9日至4月18日期间,8个交易日急跌25%,最低见6.89元。但在投资者承受极大压力的同时,民生银行方面对股价异动似乎并不放在心上,把一季度业绩的状况“保密”到了4月25日正式公布之日。
无独有偶,交通银行更是把“悬念”留到了最后一刻,一直拖在最后一天揭开一季报的面纱。虽然交行今年一季度实现了净利润78.83亿元,比2007年一季度的39.36亿元足足翻了一倍不说,还大幅高于2007年第四季度57.27亿元的净利润。但交行对于这份捷报的态度却颇有些让人玩味,不仅在披露时间上去挤“末班车”,在其它银行股普遍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增的时候,交行也是按兵不动。以此前预增的工行和深发展为例,其一季度净利润最终增幅为77%和87%,还比民生和交行逊了一截;而深发展的公告更为详细,不像有些公司仅一句简单的预增50%以上,而是给出了预增80%-90%的区间。
用好选择权
记者昨天致电交通银行证券部,得到的答复是“目前的信息披露规则规定,中报和年报的净利润增长情况需要按规定发布预增或预减公告,但对于季报则没有硬性规定,因此公司可以自己选择是否发布季报的预增。季报不预增并不代表业绩不好,虽然这次公司选择了不预告,但最终的结果大家也看到了,我们银行的情况还是很好的。”虽然说,季报同比大幅增长不做预告并不违反证监会和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规则,但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讲,用好这种选择权的标准还是公正、公开、公平,是否尽到了向所有投资者应尽的义务。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有专业研究员跟踪所持个股的基本面,公司业绩的大致情况早已在其掌握之中,而普通散户只能凭借公开信息作为投资依据,没有了上市公司的指引,他们对于公司业绩和自己的操作又多了一份不确定性。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