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四川服装产业不配套品牌产品少
商机:产业转移大潮中浙江服装商人入川建基地打造服装产业完整产业链 全国服装业巨头高邦将加快在四川的发展。在昨天刚刚结束的北京服博会上,四川省温州商会副会长、浙江高邦集团董事长陈云烽向本报独家透露,高邦除了将加大在四川的开店密度之外,其投巨资在新津兴建的工业港项目也即将开始运行,以加快引进来自沿海的服装加工配套企业,帮助四川打造完整的服装产业链。
缩短产业链入川建基地 早在2001年底,高邦集团就通过整体租赁成都第一百货商场买下20年经营权,挺进成都春熙路。如今在这条约百米长的商业街上,已经云集了高邦、美特斯·邦威、班尼路、真维斯、森马等一批来自温州的服装业巨头。作为温州服装业“虚拟经营”的代表,它们的生产基本都交给服装配套加工厂家,自己只负责产品设计、品牌和市场推广,借此迅速占据休闲服饰销售半壁江山。
“在服装销售上,我们将成都作为一类城市来布局。而整个四川更是中国服装(000902行情,股吧)业销售的必争之地,我们在四川的销售仅次于浙江,每年都要贡献上亿元收入。”陈云烽表示,如今高邦在全国有800多家店面,四川有130多家,其中直营店有二十来家。“由于竞争加剧,以前对加盟商还有加盟金的要求,而现在加盟只看一个条件:开店地址是否是黄金位置。”陈云烽坦言,将目标定为“做服装业界的可口可乐”的高邦,今年下半年将有品牌升级转型计划。
一直在思考转型之路的陈云烽透露,“服装仍然是未来的主业,并将把品牌做得更高端,但我们也在考虑多元化,地产和创业投资是两大方向。”高邦已在春熙路投资开设了世纪汇禾商务酒店,此外还成立了四川汇商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在成都投资工业地产项目。早在2006年底,高邦即与新津签约投资20亿元进行工业港开发。这也是继九龙工业港项目以后,新津县第二个以企业或民间组织投资开发经营工业园区的工业港项目。陈称,今年下半年新津项目的第一批厂房可投入运用,打算将长三角纺织服装企业作为招商重点。
“服装业的行业本质就是"快",必须要抢流行时间。”陈云烽认为,经过在产品研发、生产、配送、销售四大环节的一系列努力,高邦的供应链已经从原来的60-90天缩短到15-20天左右。而要进一步缩短时间就需要实现当地生产和销售,缩短物流环节并减少成本。“现在从温州的工厂运到成都销售,整个过程就要5天。”
引进配套厂完善产业链 记者了解到,最近另有一批做服装加工的浙江商人找到四川省浙江商会,希望商会引路,在四川设立专业的服装加工基地。而包括广东丝丽、上海申达股份(600626行情,股吧)、山东魏桥等120多家国内外向型纺织服装企业的老板,3月底在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的组织下也入川寻找商机。在陈云烽看来,随着沿海地区服装产业向内地进行产业转移的速度加快,已为四川带来了发展服装产业的新机遇,但必须先解决产业链脱节问题。
目前四川已有十多个服装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地。在成都有大邑双星服装工业园、蒲江工业园、金堂九龙服装工业园等产业集聚地;在德阳有服装加工生产基地;在南充有城南服装工业园等。这些工业园,形成了四川“青白江—金堂—遂宁—南充—达州”这样一条“纺织走廊”。但四川服装企业仍然没有摆脱长期所处的“小、散、杂”状态。陈云烽对此有深切的体会:“高邦的生产采购集中在广东、浙江和江苏,几年来我们一直希望在四川找到本地加工配套厂家,但是发现很难。四川完整的服装产业链还没有形成,许多厂家还停留在前店后厂简单模式上,没有特色。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愿意引进沿海配套厂家的原因。”
他举例道,广东、浙江和江苏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非常专业化的配套生产服务,往往某个村就是某种服装辅料在全国最大的供应基地,做西服、做T恤所需的面料要找什么地方的厂家,在行业内基本都形成了定势。而要沿海大型服装生产厂家进入四川投资,首先就要看当地能否解决绝大多数配套问题,否则产业链脱节就会导致生产加工成本升高。目前整个四川尚无完备的面料、辅料、服饰配件产品供应,难以适应提高服装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要求,尤其是面料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西南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四川很多企业需要的面料都从广州、福建等地采购过来,外地采购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物流运输成本。
之前来川考察的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曹新宇也对此持类似看法,他认为四川的丝绸、苎麻产业发展得很好,但棉纺、化纤、印染产业链发展相对薄弱。应建设更多配套和辅件,以完整产业链吸引产业转移。
品牌产品少川牌服装需升级 2007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明显加快,加上《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棉花价格形成新一轮涨价行情,这些都加重了纺织服装企业的负担。“一些做外贸加工的沿海服装企业感到特别困难。”陈云烽表示,四川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同样面临这些压力,但横向相比沿海,从水、电、土地等资源和劳动力成本方面看,四川还是有小幅度成本优势,但最根本的是要在提高品牌含金量从而提高终端售价上下功夫。
陈云烽认为,目前四川省服装业仅有地区性品牌,缺乏全国性知名品牌,并且形成规模效应的品牌产品少。“我相信四川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本省的服装产业也在竞争中得以提升,其品牌建设的进程也在加快。” (来源: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