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武士
在中投投资失利和运作空间变小的时刻,外管局却开始执行类似主权财富基金的功能
文 《环球企业家》 李硕
2007年全球资本市场的一项新变化是,人们已经接受了中国成为一个超级买家的现实。
因此,当4月份全球第四大石油公司法国道达尔公司承认,一家中国国家所有的投资机构在市场上以20亿美元购买了其1.6%股权,人们起先很容易猜测这是中投或者某家中国能源企业再度出手。紧接着,英国石油公司(BP)发言人也在4月16日表示,来自中国的投资机构收购了其1%股权,价值24.5亿美元。
奇怪的是,随后人们并没有看到中投或者某家熟悉的中国企业的名字,直到目前BP和道达尔都没有正式确认这家神秘中国国有投资机构的名称。外界能够看到的只是这家公司投资手法隐蔽—选择购入1%左右的股份,既不会明显影响目标公司的股价,增加收购成本,也不会触发任何强制披露的要求,从而使收购横生枝节。
不过,有关神秘买家的蛛丝马迹还是被发现,接近道达尔和BP的市场人士表示,是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在香港的子公司发起了上述交易。与高调亮相的中投不同,这家叫做华安投资的公司几乎从不见诸媒体,全资拥有它的外管局甚至否认其存在,但市场知情人士称,华安已经是摩根士丹利在香港的重要客户,并频繁地进行重大交易。2008年1月,四家最大的澳大利亚银行中的三家—澳新银行、联邦银行和国民银行少数股权被收购,外界推测是华安所为,但华安否认参与这些投资,并称自己与中国外管局毫无关系。
但《环球企业家》记者在香港企业登记处查询到的资料显示,华安投资成立于香港回归的1997年,为外管局全资所有。
因此,收购BP和道达尔股权的交易,比交易本身更耐人寻味的是交易背后的逻辑,在已经成立采取市场化运作、专职进行投资的中投公司之后,为什么印象中应该是行政管理部门的外管局却通过子公司近期频频出手?
知情人士称,“到目前为止,外管局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一直负责运营外管局的账户,并基本照搬北京总部的投资组合,但随着香港分部采取更冒险的措施来管理外汇储备,看来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或许与中投投资业绩不如人意有关,2007年中投30亿美元入股黑石,至今已形成了40%左右的浮亏,这虽然与入股后金融市场的动荡有关,但有人指出中投入股的时机以及协议细节都有改进的余地。中投在后来入股摩根士丹利时,选择了可转股并在转股前
享受固定收益,从而部分规避了投资风险,也从侧面证明更佳投资方案存在的可能性。
开局不利,一些人对中投产生非议,认为很多情况下中投是依靠关系网投资,运作不透明,内部也缺乏问责。
这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促使管理层寻找一种投资样式的备选,新加坡同时拥有两家主权投 资基金——淡马锡控股(Temasek Holdings)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前者的运作模式更加市场化。
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谭雅玲对《环球企业家》表示,相对中投而言,外管局始终面对国际市场,经验更丰富,市场水平更高。 华安的逻辑
在投资海外市场方面,对中投高度关注而对位于北京西三环华融大厦的国家外管局相对忽略的观察者,可能忘记了在中国外汇储备的使用上,更多财政部背景的中投和央行下属的外管局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购买国家外汇储备成立的中投,其2000亿美元的注册资本中670亿美元用于收购中央汇金公司。在此之前,汇金一直为央行主导,运用国家外汇储备对多家国有银行进行注资,推动这些银行改制。汇金归属中投,也意味着央行和外管局减少了一个对外汇储备进行积极运用的平台。独立研究公司龙洲经讯(Dragonomics)董事总经理葛艺豪认为,“可能的情况是,在被迫向中投让出汇金控制权后,外管局与央行现正在向当局游说,希望能自主进行其他投资”。
事实上,在对3月份已经突破1.68万亿美元的中国外汇储备的使用方面,外管局的资历比中投要深得多。由于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目标次序,多年来负责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外管局将外汇储备主要用于购买美国国债等固定收益产品,但由于美国减息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投资美国国债的收益已大为缩窄。提高中国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率是中投成立的初始原因,但市场人士指出,外管局本身也在作类似努力,可能将极少部分外汇储备用于投资固定收益产品以外的领域。知情人士称,10亿美元级别的交易,对外管局已是家常便饭。
华安投资或许是外管局此种努力的最初尝试,根据其在香港的注册资料,华安投资注册资本1亿港元,外管局持有该公司发行的1亿股份中的9999.9999万股,现任外管局局长胡晓炼持有剩余的1股。其董事包括外管局局长胡晓炼、前外管局副局长魏本华、外管局储备管理司司长黄国波以及范晓梅四人。
从市场操作的角度看,这家公司更符合一家专业投资基金的标准。华安位于香港市中心,多年来却犹如隐形,即使在联系广泛的金融界,除了和华安有直接业务往来者,少有人知。而其交易风格则隐秘、果断,上述被华安收购少数股权的一家澳大利亚银行在其内部报告中称,为了不引发目标公司股价暴涨,华安的投资决策在收购两个月前作出,并在几周内就完成交易。
对此次收购BP股份,中国能源问题专家、曾在BP工作多年的安德鲁•斯皮德认为同样是选择了恰当的投资时机。“BP正在度过最艰难的时刻,股价相对较低。”他对《环球企业家》表示。
而将对华安的想象推向极致,即中国在中投之外,将成立第二家由外管局主导的主权财富基金。这样的做法并非没有先例,新加坡在成立政府投资公司后,由于其业绩不如预期,建立了更加符合市场化管理和运作模式的淡马锡控股。根据统计政府投资公司年回报率为9.5%,而淡马锡控股为18%。
对中国政府而言,如果同时拥有两套破解外汇收益难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能够提高,而试错的风险则会降低。事实上,在西方国家对主权财富基金的本能恐惧中,频频曝光的中投的施展余地已经大大缩小。中投董事长楼继伟不得不改变一直以来的低调,专程前往美国,向西方媒体强调中投的商业属性,希望用诚意化解西方疑虑的坚冰。但从目前看来,任何中投参与的重大海外收购,都有可能引发政治风险,而使交易前景不明朗。
同样,至少在目前,中投还没有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内部治理,11名董事基本为财税金融部门的政府高官,其中两名独立董事也是原财政部长刘仲藜和现任发改委副主任王春正。薪酬体系也照搬国有商业银行的标准,而与市场化的投资机构相去甚远。缺乏足够市场化金融人才和激励机制,使目前阶段的中投还只能处在学习阶段。
相比之下,外管局属下在国际市场经验更丰富、更加隐蔽的子公司行动上会拥有相对大的自由度,在中投纠结于主权基金的争论时,作为影子武士奇兵突出,或可收非常之效。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