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一碗米线涨了4块钱 政府该不该干预

  话题缘起

  云南昆明部分米线集体涨价,过桥米线从8元涨到12元。有市民呼吁政府对米线涨价进行价格干预,希望权威人士给出1碗米线的实际成本,涨价依据在哪里;也有人认为,这次涨价的只几个大店、名店,市民可以去未涨价的普通店面消费;有网友则说,如果昆明米线行业形成了价格联盟,政府就应该干预;如果只是个别店面的行为,政府就不该干预。

  如果政府部门干预了,而且只规定了米线价格,没规定米线的质量和数量,这样限价有用吗?如果米线行业的竞争足够充分,在利益博弈下,就应该形不成所谓的价格联盟,这样的话,就让市场去调节价格吧。

  观点1 关注物价,也要关注民众心理

  丁洪峰

  现在“价格”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词语,从油价、肉价,到房价、米价,再到受人关注的CPI指数,可以说,现在价格的上涨,不仅仅考验着人们口袋里的钱,也开始在不知不觉中考验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说房价、股价的涨跌牵动人的神经,那么身边一些生活必需品的涨价,更会引起人们的心理不安。

  在笔者看来,此次昆明部分名店米线集体涨价,市民呼吁价格干预,虽然首先是个价格问题,但更是个心理问题,其中折射出的是民众面对时下物价上涨、通货压力不断增大下的心理震荡。

  为何这么说呢?其实,单纯的米线价格上调不是什么问题。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价格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来调节,当市场机制被扭曲,政府也可以在调查了解、信息公开的基础上,遵循价值规律来调节。为什么这次米线涨价会引起民意如此强烈的反弹而直接呼吁政府干预?这是因为在物价普遍上涨的大环境下,身边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上涨,无疑更具敏感性,也会直接传递到民众的心理感受上。

  这次昆明的米线涨价,并不是全部的涨价,一些普通的小店等并没有涨价,生意也还是火爆,正如老板所说:“我们这种小店,主要靠量来支撑,只要能薄利多销、经营得走,就坚决不会涨价。”就米线而言,市场是充分竞争的,有大店也有小店,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是可以通过市场来调节的。而涨价的主要是一些名店、大店,用市民的话说,是有些“店大欺人”,与所涨价格本身相比,其为人所不能忍受的是涨价的“霸道”,信息的不透明。而这种“霸道”的涨价中,折射出一种令人心惊的“涨价冲动”,作为市民而言,可以不害怕米线涨价,大不了用脚投票,大店涨了去小店,大店小店都涨了,可以先不吃米线,但真正让人担心的是,“霸道”的涨价可能失去约束,发生连锁反应,如出现价格垄断联盟等。

  因此,与其说市民是反对涨价,不如说市民是反对“涨价”的霸道;与其说市民是呼吁政府干预涨价,不如说是市民更希望政府能采取措施,遏制商家的涨价冲动,使商家对涨价有敬畏感。这种商家对于涨价的敬畏感、政府的积极姿态无疑是市民的安定剂。

  另外,价格的上涨之所以引起市民的强烈反应,也跟工资等收入有关。面对物价的上涨,相关部门并没有拿出详细的整体应对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物价上涨引起市民的心理不安。

  因此,物价上涨值得关注,由此引起的民众心理震荡也应该受到关注。

  观点2 米线行业竞争充分 政府不应干预

  本报评论员 李迎春

  当前,从政府到老百姓,对任何涉及涨价的信息都非常敏感。从老百姓的角度,当然希望政府能够有效控制物价。但老百姓的愿望和政府的作为,有时会有误区。比如,昆明过桥米线涨价,市民呼吁政府干预,再比如,去年兰州物价部门限制牛肉面价格。实际上,政府的这种干预是不可取的。

  各种各样的涨价事件往往会按照以下逻辑反复上演:面对此起彼伏的涨价,老百姓希望政府进行个案干预;政府部门则像救火队员一样,不断地对涨价个案表态、调查、干预。但不难发现,在政府的干预下,在一片反对声中,物价仍在悄然上涨。这就提醒我们应该反思一些个案价格干预的效果。

  干预物价的关键是要找到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将过桥米线放在物价普遍上涨的大背景下考虑,有助于解决问题。

  简单地讲,在我国,物价上涨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投资和放贷过快;二是贸易顺差使外汇储备持续增多,国内的企业在国外赚外汇,外汇进入国内兑换成人民币,这是非常庞大的数字;三是国际原材料、能源价格持续走高,推动国内相应产品价格提升;四是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内的高利率促使国际热钱不断涌入中国,寻求利益。

  这些问题要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来解决。在经济运行的微观层面上,进行个案干预往往是无效的,因为微观平衡应主要交由市场调节。

  当然,在微观层面,政府也不是毫无作为,但思路要非常清晰,个案选择应当非常谨慎,否则不仅无效,而且会破坏正常的市场运行。

  对过桥米线、牛肉面等一类终端的、可替代的和充分竞争的产品,政府不应进行价格干预。原因很简单,价格有个传导机制,首先是原材料涨价,其次才能是产品涨价。前端的原材料已经涨价了,必然向下游传导,要控制后端的产品不涨价,一不合情理,二也无法奏效。所以政府在微观层面,重点是控制生产前端,比如农业生产领域、交通运输领域、原材料和基础能源领域,而不是消费终端。

  但事实往往是,原材料的涨价,普通老百姓感受不到。人们总是在终端进行消费时,对消费品的价格异常敏感,所以就产生了希望政府进行个案干预的强烈愿望。实际上,这只是问题的表面,不是问题的实质。

  

(责任编辑:贾海滨)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