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一则国家助学贷款欠息催收公告出现在郑州某媒体上,223名借款毕业生的信息被公布于众。
公告一出,马上就有人质疑这是“噱头”:公告本身在媒体上刊登的费用也不止3.8万元,银行此举除了给223名学生“抹黑”外,又能收到多大的实际效果呢?
(5月6日《河南商报》)
类似“不计成本”的做法有很多。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银行和税务部门的做法的确没必要。因为无论是“1分钱”的完税证明,还是“1分钱”的催款信,抑或是银行这次用远大于欠款额的成本向学生催款,从成本考虑都不够“经济”,属于“得不偿失”的那类。
但是,正如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客户五处副处长曹亮所言,刊登欠息催缴公告,主要是传递一种信息,那就是 “诚信”,“我们的成本,包括公告本身,加上联系学校、学生等的运作成本,当然远远不止3.8万元。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建立诚信还贷的机制。”
同样,“1分钱”的完税证明和催款信,也都是在维护一种规则意识。因为对于纳税人来说,无论纳税百万元还是纳税 “1分钱”,都可以收到属于自己的个税完税凭证,“1分钱”税单表达了税务部门对履行义务的纳税公民的尊重。
而对于银行来讲,无论是欠1分钱,还是欠成千上万,银行催要欠款在法律程序上应该是没有差异的。银行用几毛钱的邮递成本催要 “1分钱”,看似“得不偿失”,却体现了银行在对待市民贷款拖欠问题上的平等规则意识,这种做法对银行的长远利益有利。
当然,为了节约成本,税务部门也可以不做这个 “1分钱”税单,而银行也完全可以放弃市民所欠的这“1分钱”,甚至放弃借款学生所欠的这3.8万元的助学贷款,但这却破坏了“纳税要给完税证明”、“欠款要归还”的规则。
而规则一旦破坏,对于后来者就无约束力,那么,可能造成的损失,用几万元的催款成本也无法买来的。
笔者认为,虽然银行用远远高于欠款额的费用催款看起来不够“经济”,但如果全社会都能养成这样的规则意识,对于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诚信建设,无疑有非常大的帮助。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