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8日电(记者姚玉洁、张道生)“要确保太湖地区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蓝藻大规模暴发而导致水质黑臭,确保治太工作每年取得实实在在新进展、新成效,努力使太湖这颗"江南明珠"早日重现碧波美景。
”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日前表示。
日前在无锡召开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太湖流域各城市主要负责人聚首共商“治藻”大计,采取各项措施保证今夏饮用水安全。江苏省政府分别与苏南五市和相关部门签订了“十一五”及2008年太湖水污染治理“军令状”。
今年3月底,南太湖部分区域开始出现零星蓝藻,但由于2008年春季天气湿冷,加上较高的水位,有利于抑制蓝藻生长和水华的形成。
从今年1月10日起,太湖流域管理局正式启动“引江济太”调水,截至4月27日,通过望虞河常熟水利枢纽共调引长江水14亿立方米,经望亭水利枢纽向太湖供水5.4亿立方米,有效促进了太湖水体流动,为改善太湖水质创造了条件。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最新监测表明,目前在太湖西南岸出现了100多平方公里的蓝藻水华,但水源地梅梁湾、贡湖湾一带都没有发现,各区域水体平均叶绿素浓度也处于正常范围。
记者日前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太湖沿岸走访发现,除个别背风静水区域漂浮着少量蓝藻,并没有出现蓝藻水华大面积蔓延的情况。当地政府已启动联动应急预案,在太湖通往水源地河流设置土工布等设施拦截蓝藻,保证取水口水质稳定。城区22口深井已经建成,在最坏情况下能保证城镇居民日常用水。
4月2日,国务院第三次常务会议原则审议通过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根据会议精神,环太湖各城市已启动了多层次应急机制,加强水质监测和预警,并采取围栏阻隔、人工捞藻等措施。
为保障供水安全,无锡、苏州和湖州等环太湖城市已建立应急机制。其中无锡长江40万吨供水工程已投入运行,贡湖水厂则将向太湖湖中延伸3公里,“江湖并举”的“双水源”供水将保障市民饮水安全;苏州正在建设西塘河(望虞河水源)应急取水工程,供水规模为60万吨/日;湖州城北水厂已建成6万吨备用水源,城乡一体化供水联网工程已经建成,供水规模达到10万吨/日。
曾遭遇蓝藻污染的无锡市痛定思痛推进最强有力的治污和保源工程,实施23条入湖河道154个排污口封堵,以及城区河道沿岸192家排污单位的截污工作,对全市所有新建、在建污水处理厂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提标改造。立即开展人工捞藻,确保蓝藻“日产日清”,同时强化自来水深度处理,确保饮用水安全稳定供应。
“治理太湖是推进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大社会责任。在这样一个重大问题面前,我们没有任何退路,没有任何余地。”江苏省省长罗志军说。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江苏省铁腕治污,清理太湖养殖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关闭了1000多家小化工,并大幅提高工业排污门槛。各市、县主要领导担任辖区入湖河道的“河长”,承担限期改善水质的责任。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完成情况被纳入各地小康建设指标考核内容,实行“一票否决”。
浙江省启动了重大科技项目“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组织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全面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太湖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孔繁翔研究员表示,蓝藻治理是个全球性难题,如日本的琵琶湖治理就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目前太湖营养状态为轻度至中度富营养状态,水体已形成“藻型生境条件”,这是污染长期积累形成的结果。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太湖污染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太湖治理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即使在采取严格治理措施的条件下,蓝藻暴发仍会延续数年时间。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