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日上午开幕的“2008
陆家嘴论坛”上,如何实现中国金融双向开放中的利益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成为与会业内嘉宾讨论、关注的焦点。与会嘉宾表示寄望上海能在服务金融业的提高配置效率、推动开放方面,产生更强的国际影响力、引导力。
双向开放中,外资金融机构“引进来”已在上海勃发出盎然活力。数据显示,目前在上海的外资法人银行总数达到17家,占全国的58.6%,资产总额为7370.93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末增长了54.7%,占全国外资银行资产总额的比重为58.84%。
“引进来”的脚步还可以进一步加快。
有数据称,到去年年底,外资商业银行资产只占
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2%,QFII额度100亿美元,只占A股流通市值的1%。
而“走出去”也正当其时,目前中国金融资产估值较高,外汇资本较多。多位与会嘉宾指出,国际市场金融资产相对便宜,应该抓住机会到海外购买一些资产。
如全球最大的信用卡组织VISA3月在美国成功上市,于上交所上市的
中国人寿参与其公开发行认购的近3亿美元,于一夜之间即浮盈过半。
中资银行亦随开放的大潮开始进军海外,去年11月,继中行、交行之后,招行获准在美国设立分行。
在金融机构之外,近年来,联想、盛大等大批中国企业赴海外上市,获得了国际化视野、影响力并募集了发展资金。而诸多企业在境内外同时上市,更增强了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联动。
充分融入全球市场的过程中,中国金融业也在探求着最小化的资源配置成本。
“我们应当建立开放、市场导向型的金融体系。”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个市场化、有竞争力的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是,跨时间、跨地域地进行风险资金的配置,谁的配置效率高谁就有竞争力。
他表示,作为有着深厚金融业底蕴,拥有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银联组织等完备市场金融机构体系的国际大都会,上海“双向开放桥头堡”的引导效应将愈发彰显。 (来源:新闻晚报)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