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妇女/性别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课题报告显示,女性农民工面临双重发展障碍:一是面临城市社会的排斥,二是面临性别歧视。
这份名为《农村迁移工人在城市劳动力市场表现方面的性别差异》的课题报告,由社科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撰写。
据该课题组负责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兼妇女/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玲介绍,该报告是国内首个从性别角度研究农民工问题的课题报告。
研究人员从2006年开始,陆续对在大连、上海、武汉、深圳和重庆务工的2398名农民工进行了调查,其中女性农民工占52%。
在本次调查中,女性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8.1岁,比男性农民工低2.2岁。从外出打工的经历来看,男性农民工在外打工的时间平均比女性要多1.5年,但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早外出打工,她们初次外出打工时的年龄平均只有21.6岁,比男性低0.7岁。
报告分析认为,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家庭内部的分工模式导致一定年龄阶段的女性因为婚姻、生育和照顾子女,不得不长期或暂时退出城市劳动力市场。第二,大量企业在招工时对女性劳动者的年龄有更为苛刻的限制,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农民工在城市中找到工作的机会大大减少。
课题组调查发现,女性农民工的月工资比男性明显偏低,平均月工资为910.78元,男性农民工为1100.24元,二者相差近200元。
课题组调查还发现,受教育程度是造成这种工资差异的重要因素。女性农民工接受过高中教育的比率只有13%,比男性低10个百分点。接受调查的女性农民工主要担任办事人员或从事非技术性工作,而男性农民工中从事管理和技术性工作的人明显要比女性多。
但是课题组研究人员同时表示,与受教育程度相比,性别歧视是导致工资差异更主要的原因。课题组发现,工资差异中37%来源于教育程度等人力资本差别,而其余63%则是因为性别歧视。
针对这一问题,报告建议:建立性别审计制度,由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实施对企业性别政策的监督。同时,报告还提出,要改善现有的制度环境,为农村女童和妇女创造平等获得教育、培训和健康服务的机会。
此外,在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女性农民工都比男性更不乐观。有43%的女性农民工表示自己经常“心情烦躁”,这比男性农民工多5.5%。(记者滕兴才)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chuangangc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