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11日电(记者俞丽虹)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消耗能源和资源制造的太阳能电池却主要出口国外,为发达国家节能省电。这种尴尬状况,让出席第二届国际太阳能及光伏大会的专家们感到忧虑。
随着全球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不断加快,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发展迅速。仅以上海为例,2007年,全市主要生产企业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已超过200兆瓦,产量达到155兆瓦,比2006年增长近1倍;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年销售收入超过34亿元,同比增长70%左右。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上海新能源行业协会会长朱元昊表示,近年来海外市场,尤其是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需求持续增长,成为拉动我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然而,在我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中,九成以上都出口到国外市场。与海外市场旺盛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有产业、没市场”,对太阳能这一“绿色、清洁能源”的应用相对滞后,内需严重不足。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褚君浩院士认为,太阳能电池绝大多数用于出口,等于是“消耗了我国的能源和资源,去为其他国家省电”,自己却无法充分享受新能源所带来的节能效应。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太阳能及光伏大会上,许多专家都对国内太阳能电池行业的尴尬现状表示担忧。
据分析,导致国内太阳能电池市场启动缓慢、应有明显滞后于生产的原因,主要来自三方面:相关配套政策缺乏,政府示范作用发挥不够,消费者接受程度不高。
尽管太阳能发电具有无污染、无噪声、不消耗燃料等明显的节能优势,但其成本相对较高。在海外,不少国家采取收购上网、财政补贴等方法,促进光伏市场的发展。如,西班牙对居民安装屋顶太阳能发电设施给予银行贷款;美国企业利用太阳能和地热发电的投资,可享受10%左右的税收优惠。
专家建议,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政策激励,尽快解决太阳能发电上网与合理定价等问题。同时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公共设施、政府办公楼等领域强制推广使用太阳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示范作用,推动国内市场尽快起步和良性发展。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