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经新闻

投资项目资源综合利用分析评价

  投资项目资源综合利用分析评价

  文/李开孟

  资源节约型社会强调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在投资项目的分析论证中加强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分析评价,使得项目建设方案在追求更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综合效益,从而对项目评价提出新的要求。

  资源及其主要特征

  资源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项目评价中关注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主要是指自然资源。《不列颠百科全书》将自然资源定义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及生成源泉的环境能力。前者如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及其积聚的森林、草场、矿床、陆地、海洋等;后者如太阳能、地球物理的循环机能(气象、海象、水文、地理现象等)、生态学的循环机能(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食物链、微生物的腐败分解作用等)、地球化学的循环机能(地热现象、化石燃料、非燃料矿物的生成作用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对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项目评价所涉及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矿产资源、生物、气候(光、热、降水、大气)和海洋等六大资源,并以矿产资源为主。

  矿产资源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富集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人类社会相对而言是非常短暂的,在人类社会的续存期内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具有相对有限性特征;(2)基础性。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源的基本源泉之一,是人类社会最初始的劳动对象,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动力;(3)稀缺性。不仅相对于人类需求而言,矿产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而且其绝对供给量也是有限的,不可能被人类无限制地开采,必须考虑其可持续利用问题;(4)可耗竭性和耗竭补偿性。由于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具有可耗竭性特征。在微观上表现为有限服务年限,矿山保有储量逐年衰减,生产能力逐步消失,企业再生产就必须对矿产资源衰竭的储量进行补偿。宏观上表现为人类对矿产资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导致矿产资源基础的质量和丰度递降,勘查、开发条件日益恶化,社会成本递增,社会再生产要求自然界不断地为社会补充资源,并保持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资源储备。

  项目单位在申报项目建设方案,工程咨询机构在对项目方案进行评审论证中,应结合项目及所涉及资源特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进行项目方案优化。这就要求应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标准,通过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充分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和涵养、接续能力,限制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行业发展,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在项目建设方案中体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资源节约的相关要求,避免吃祖宗饭、断子孙粮。

  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相关政策规定

  “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和综合利用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06年底发布《“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提出到2010年我国各类资源的综合利用指标如下:(1)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与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率在2005年的基础上各提高5%,分别达到35%和4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从55.8%提高到60%,其中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75%,煤矸石达到70%,尾矿达到10%,冶炼渣达到86%,硫石膏基本得到利用,磷石膏等化工废渣利用有明显增长;(2)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提高到65%,再生铜、铝、铅占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5%、25%、30%;(3)森林覆盖率从18.2%提高到20%,木材综合利用率由目前60%左右提高到70%左右;(4)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115立方米,比2005年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生活节水器具在城镇全面推广使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10%。

  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6年9月联合印发《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发改环资[2006]1864号),经认定的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或采用资源综合利用工艺和技术的企业,按国家有关规定可以申请享受税收、运行等优惠政策。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1)生产工艺、技术或产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相关标准;(2)资源综合利用产品能独立计算盈亏;(3)所用原(燃)料来源稳定,可靠,数量及品质满足相关要求,以及水、电等配套条件的落实;(4)符合环保要求,不产生二次污染。申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的综合利用发电单位,还应具备以下条件:(1)按照国家审批或核准权限规定,经政府主管部门核准(审批)建设的电站。(2)利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发电的,必须以燃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煤泥为主,其使用量不低于入炉燃料的60%(重量比);利用煤矸石(石煤、油母页岩)发电的入炉燃料应用基低位发热量不大于12550千焦/千克;必须配备原煤、煤矸石、煤泥自动给料显示、记录装置。(3)城市生活垃圾(含污泥)发电应当符合以下条件:垃圾焚烧炉建设及其运行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标准或规范;使用的垃圾数量及品质需有地(市)级环卫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每月垃圾的实际使用量不低于设计额定值的90%;垃圾焚烧发电采用流化床锅炉掺烧原煤的,垃圾使用量应不低于入炉燃料的80%(重量比),必须配备垃圾与原煤自动给料显示、记录装置。(4)以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利用热能及压差发电的企业(分厂、车间),应根据产生余热、余压的品质和余热量或生产工艺耗气量和可利用的工质参数确定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的装机容量。(5)回收利用煤层气(煤矿瓦斯)、沼气(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气)、转炉煤气、高炉煤气和生物质能等作为燃料发电的,必须有充足、稳定的资源,并依据资源量合理配置装机容量。认证合格者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授予《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作为各级主管税务机关审批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的重要依据。

  国务院于2004年7月发布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应从“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角度对投资项目进行核准。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07年5月发布的《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要求,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项目申请报告应对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专门论述。要求包括(1)资源开发方案。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可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2)资源利用方案。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矿、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对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3)资源节约措施。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

  资源开发项目的分析评价

  涉及自然资源开发的建设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化学矿及水利水电、森林资源等的开发,在项目论证中应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要求如下:(1)符合资源总体开发规划要求。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满足区域资源总体开发规划的要求。煤炭资源开采,应符合煤田区域开发规划;油气田资源开采,应符合油气田区域开发规划;水利水电资源开发,应符合流域(河流、河段)综合开发规划和国土整治要求;(2)符合节约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资源开发方案的分析评价中,应重视对资源开发的规模效益和使用效率分析,限制盲目开发,避免资源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在研究资源开发规模和开采强度时,应处理好远期与近期的关系,力求节约资源;(3)资源的储量和品质的勘探深度,应达到规定要求,以确保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的可靠性。

  对于资源开发型项目,应对拟开发利用资源的可利用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进行专题评价。内容包括:(1)资源可利用量,主要论证矿产资源的可采储量,水利水能资源的蕴藏量和森林资源的蓄积量等;(2)资源自然品质,主要分析资源品质能否满足项目技术方案的要求;(3)资源赋存条件,主要分析论证资源地质构造和开采难易程度,以便确定开采方式;(4)资源开发价值,主要分析论证资源是否值得开发利用,能否取得预期的开发效果。

  资源综合利用方案的分析评价

  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根据资源综合利用“十一五”规划要求,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领域是:(1)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重点是大宗、短缺、稀贵金属等重要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2)“三废”综合利用,重点是产生量大、存放量大、资源化潜力大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3)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重点是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废旧资源加工利用的产业化;(4)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发展农业废弃物(包括秸秆、农膜、畜禽粪便等)、农产品加工副产品、林木“三剩物”、次小薪材等资源化利用;发展木基复合材料和经济合理的代木产品,综合利用废弃资源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

  涉及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矿、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综合利用的建设项目,应根据资源特征提出综合利用方案,内容包括:(1)阐述项目占用的资源品种、数量和来源,提出合理的资源供应方案;(2)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矿、伴生矿、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3)通过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资源循环再生利用率等指标的国内外先进水平对比分析,评价拟建项目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性;(4)分析资源利用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以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率。

  资源节约措施及利用效率的分析评价

  在投资项目的分析论证中,应对资源节约措施进行分析评价。重点包括:(1)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措施方案,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评价;(2)对比分析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评价项目方案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政策要求;(3)对于耗水量大或严重依赖水资源的建设项目,以及涉及主要金属矿、非金属矿开发利用的建设项目,应对节水措施及相应的金属矿、非金属矿等原材料节约方案进行专题论证,分析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就如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提出对策措施。

  对于原材料等资源的节约利用,鼓励下列类型项目建设方案:(1)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消耗;(2)通过延长和拓宽生产技术链,可以将污染物在企业内进行处理;(3)对废旧物品进行全面回收,通过技术处理可以对重复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多次循环利用;(4)对于占用稀缺性资源,或者资源承载能力较低的项目建设方案,能够提出替代方案。

  对节水措施的分析评价,重点关注:(1)采用节水型工艺和设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水资源无效消耗;(2)提高工业用水回收率和重复利用率;(3)供水系统采取防渗、防漏措施;(4)提高再生水回收率;(5)有条件的项目应采用海水替代技术;(6)对于利用地下水资源的项目,坚持采补平衡、合理调控、保护水质、优质优用、地表水与地下水统筹兼顾的原则,综合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在资源节约及综合利用的分析论证中应遵循循环经济理念

  循环经济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方式,遵循其特有的运行规律,实现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的运行规律是生态学规律,发展路径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发展模式是“三低一高”,即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和高利用,运行原则是“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即3R原则。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提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工作是:(1)大力推进节约降耗,在生产、建设、流通和消费各领域节约资源,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2)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3)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4)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注重开发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技术与装备,为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减少废物排放提供技术保障。

  建设项目的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分析评价,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并尽可能从3个层面进行分析:(1)企业层面的小循环,是指通过工厂内部的水循环、废弃物再回收利用的循环等,使得废弃物的排放量实现最小化。对于工业项目,表现为清洁生产;对于农业项目,表现为实施生态农业;对于服务类项目,表现为实行绿色服务,尤其是避免或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2)区域层面的中循环,是指一定区域的企业(项目)与企业(项目)之间的循环,如下游工业的一些资源被上游工业再次利用,或者是某一工业部门废物被利用到另一个不相干的工业部门作为原料之一,其代表性模式是生态园区建设项目,根据生态学原理,构建稳定的生态工业链或生态工业园区;(3)社会层面的大循环,表现为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完成一个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型社会建设,涉及到从政府到企业、从工业到农业、从社区到家庭的社会各个领域,以及从原材料到产品、到商品、到消费、到回收利用的各个环节,其典型模式是生态城市建设。

 

(责任编辑:李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