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产经新闻

经济观察:纺织品出口之困

  多重因素叠加导致纺织品出口趋缓,这在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给企业经营和劳动就业带来压力。

  受外部市场疲软、人民币升值及一系列出口政策调整影响,我国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增速呈明显放缓态势,且在总出口额中比重下降。

2008年这一趋势仍在持续。

  客观来看,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形势的变化,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一定作用,与我国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导向是一致的。但与此同时,国内相关产业也将面临较大压力,亏损和经营困难企业大量增加、吸收就业增长形势趋于严峻的可能性明显上升。

  因此,如何评估纺织品出口形势变化对我国相关产业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合理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节奏,正在成为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纺织品出口形势严峻

  第一季度海关统计显示,纺织品(包括服装)出口累计达364.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0.6亿美元,增长19.9%。而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今年的纺织品出口正面临严峻形势。具体来看,原因有三:

  一是按照出口金额计算的增长速度,并不能准确反映商品实物量的市场需求变化;从国内生产的角度来看,出口商品需求量增长已明显减缓。2007年末以来,全球通胀率迅速上升,国际市场纺织品价格也进入了持续上涨轨道。据海关统计,2007年12月到2008年2月,我国纺织品进口价格分别上升了2.6%、13.8%和14.4%;同期的出口价格也分别上升了4.4%、8.0%和12.3%。因此,以美元计算的出口增长率中包括了价格上升因素的影响,而商品实际数量增长并没有那么高,甚至是减少的。比如今年2月,纺织品出口数量实际下降了18.1%;一季度的数量增长也仅在14%左右,远低于贸易额的增长水平,在近几年中属于较低水平。

  二是以美元计价的增长率高估了国内企业销售收入的增长水平。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按美元计算的出口增长率比按人民币计算会相应提高。如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4.2%,按照人民币计算,同期纺织品出口增速并非19.9%,而是15.1%。对生产企业来说,销售收入增长15.1%也是近几年中的较低水平。

  三是出口对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滞后反应将逐步显现。由于签订单和商品实际通关出口之间有一定的时差,因此,在价格和本币直线上升的情况下,现时点的出口反映的是价格较低时期的订单需求,而随着价格上涨导致订单减少,市场需求受到的影响将逐步反映出来。比如,2007年末以来,价格和汇率上扬趋势明显加快,许多出口企业反映,要拿到1个季度或半年以后的订单很困难。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出口增速将明显回落,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可能性将增大。预计2008年全年纺织品出口增速将达10%左右,比上年降低10个百分点。

  同时,一季度纺织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已低于同期我国出口21.8%的平均增速,导致其在全部出口中的比重比2007年同期降低0.14个百分点。实际上,这种趋势在2007年已出现。

  多重因素导致出口困难

  今年纺织品出口增长放缓,原因多重而复杂。

  首先是外部市场需求趋于疲软。占全球出口近25%的中国纺织品出口必然受到全球市场,尤其是美国市场需求低迷的影响。

  其次,人民币升值增大出口产品成本。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18%左右,尤其是2008年1季度,人民币升值幅度达4.2%。由于我国出口商品多数以美元计价,因此人民币升值导致我国出口竞争力下降,出口数量增长明显放缓。

  第三,国内生产成本上升。随着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国内企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以原油、棉花进口价格为例,2008年1月份分别提高了55.6%和11.6%;2月份提高了62.3%和15.3%。其他纺织材料进口价格亦普遍提高。此外,国内劳动力成本提高也加大了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成本的上升压力。

  第四,政策调整效果逐步显现。2006年以来,为了减缓经常收支顺差过大压力、抑制“两高一资”型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势头,国家多次调整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政策。其中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也多次下调,如2007年7月,服装的退税率降至11%,对服装出口增长趋缓的影响较为明显。

  第五,贸易障碍因素。在经济趋缓的背景下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我国纺织品出口将面临更多的贸易摩擦。美国的对华纺织品限制措施仍在实施,监管力度和通过其他手段的限制措施将可能增加。2008年1月起欧盟对华10类纺织品数量限制措施虽已结束,但在市场转移和区域内贸易保护压力之下,仍会通过各种手段强化对华纺织品的限制。

  再有,国内的自然灾害和基础设施因素。今年初发生在南方的冻雨雪灾,对各地的电网、运输通道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截至4月底,有些电网供电能力尚未完全恢复,广东东莞的许多企业目前只能得到“开三停四”程度的电力供应,开工率严重不足;自发电又导致电价成本提高2~3倍,企业难以承受。

  不乏结构调整之效

  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形势的变化,在客观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我国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导向是一致的。

  纺织品出口增速趋缓有利于缓解我国的内外经济失衡压力。纺织品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商品,每年带来的贸易顺差相当于其贸易额的80%和我国全部贸易顺差的60%以上。因此,抑制纺织品出口的过快增长对于缓解贸易顺差扩张压力较为有效。2006年以来纺织品贸易顺差占全部顺差的比重已逐步下降,从2005年的82.4%降至2006年的63.2%,2007年进一步降到53.7%。这说明,纺织品顺差增长对整体贸易顺差扩大的贡献率明显降低。

  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会通过市场的传导对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作用。从2007年以来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来看,我国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比重下降,同时出现的是机电设备、运输设备、精密机械等技术密集型商品比重的上升。2008年1季度,纺织品占比下降了0.14个百分点;同期运输设备、精密机械占比分别提高了0.70、0.53个百分点。这说明商品结构升级的趋势仍在持续。

  目前仍以沿海企业为主体的纺织品出口受到市场竞争的强大压力,会迫使企业通过地区转移来抵消成本上升的影响。这种结果符合宏观政策的导向,有利于促进地区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并可减缓大批劳动力跨省集中迁徙带来的社会压力。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目前产业和贸易政策调整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促进产业链条向上游延伸、扩大出口带动效应和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具有积极作用。在出口面临较大竞争压力的条件下,企业将更多选择通过增加当地采购和配套来降低成本的贸易方式。2006年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逐步降低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2005年这一比重为19.6%,2006年降至15.3%,2007年进一步降至12.9%;同期加工贸易出口对进口料件的依赖性从57.6%降至45.4%。从这一因素来看,2007年与2005年相比加工贸易国内采购货物净增加了21亿美元,占同期纺织品加工贸易净出口增量的26.3%;也就是说,仅该产品加工贸易转型对国内采购增长的贡献率就达到1/4以上,国内上游产业大约增加了160亿元的产品销售。

  出口政策宜适度放松

  利用工业和贸易统计计算,可以发现,纺织品全年出口每下降10%,该行业的销售收入将下降6.3%,就业岗位将相应减少61万个左右。而对美国的出口每下降10%,我国的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税收总额将分别减少187亿元、7.2亿元和5.3亿元;劳动力就业减少8.8万人。

  从今年1季度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2.7%、13.8%,比上年同期回落4.5和5.0个百分点。

  另据1~2月的工业企业效益统计,纺织、服装等两个行业的销售收入增速同比分别降低了6.7%和4.1%;亏损企业分别增加了240家和427家;亏损企业率提高了0.7和1.6个百分点;在就业方面,两行业新吸收的就业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了13.1万人和4.3万人。在这些行业中压力最大的应该是小型企业。统计显示,1~2月,纺织、服装行业新增的亏损企业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33和391家,小型企业新增就业减少10.5万人和11.7万人。

  以上数据说明,尽管目前的影响尚未导致纺织品行业出现负增长和全面亏损,但已对相关产业的稳定发展,尤其是吸收就业能力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综合来看,在市场需求、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多重紧缩性因素的“叠加”作用下,形势发展产生的压力可能超出企业和城镇就业的承受能力。

  因此,适时放松出口政策,是防止纺织品出口滑坡的关键,同样也是降低结构调整带来的成本、防止经济剧烈波动的关键。

  2007年以来陆续出台的出口贸易政策,具有高密度、大力度和多手段的特点。但在这些政策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市场等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调整前并未充分预见到的。因此,建议首先应放慢政策调整的节奏,不宜增加新的出口紧缩性政策,包括加工贸易和出口退税政策等。如果由于出口增长快速回落开始对国内产业造成较大冲击,应当有选择地放宽政策限制,例如加工贸易保证金实转政策等。

  其次,政策目标应当相对集中,避免多重目标扰乱市场预期。减顺差的着力点,一是应当放在进口方面,可以通过开放市场、取消许多商品的进口许可管理、提供良好的进口信贷和便利化服务等措施促进贸易平衡;二是应当继续将抑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增长作为主要目标;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事关保障就业增长和稳定的大局,不宜成为压顺差的目标。

  再者,政策实施应当因地制宜和兼顾企业的承受能力。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过快和过渡期短,是企业反映较为强烈的问题之一。尤其对于外商投资企业来说,投资是建立在长期计划和对市场前景预期基础上的,短时期内频繁调整加工贸易政策,企业的收益预期会发生变化,无法在短期内对生产布局进行调整,只能被迫采取缩小规模或者转移的策略。建议调整按照省级行政边界划定政策优惠适用范围的加工贸易政策,允许沿海省的加工贸易企业就近向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以减少企业转移成本,方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配套。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企业运用对冲、调整市场目标和远期外汇市场等手段回避汇率风险的政策引导。(文/赵晋平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李瑞)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