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借助资本力量 推动“绿色崛起”

  ⊙专题策划/凌力 撰文/本报记者 霍宇力 冯飞勇

  实习记者 崔坤 凌俨懿 亦有贡献

  沉寂8年之后,地处粤东山区、经济欠发达的梅州市在利用资本市场上一鸣惊人:嘉应制药、塔牌集团、威华股份在半年内先后通过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审核,在广东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而这只是梅州市去年提出五年内实现“全市上市公司达到10家以上”目标后的一个开局。

  去年底,梅州市提出了“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的发展战略,欲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让发达地区的丰厚资本为我所用,用梅州市政府领导的话来说,“吸引资本正是一种最好的绿色崛起手段”。

  为进一步了解梅州借助资本力量、推动绿色崛起的思路,记者对梅州市市长李嘉进行了专访。

  资本市场是“绿色崛起”的平台

  记者:您2007年1月正式当选梅州市市长,当年市政府就提出,要争取今后每年都有1家以上企业上市进入资本市场或再融资,争取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市直企业和各县(市、区)至少有1家上市公司,全市的上市公司达到10家以上。现在,随着嘉应制药成功上市,塔牌集团、威华股份IPO申请获批,梅州的上市公司将达到6家。请问,在梅州市的发展战略中,资本市场扮演怎样的角色?

  李嘉:可以这么说,资本市场对梅州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事实上,我们正在探索一条后发地区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子。

  作为欠发达山区市,梅州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规模相对过小、产业集聚能力弱和区位交通存在劣势。当然,梅州也有很多优势,如资源、生态等,总而言之叫后发优势。在这种情况下,梅州市要追赶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依靠消费和出口都不现实,而是必须保持投资的较快增长。也就是说,梅州当前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无论梅州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最终都不能绕过扩大投资规模这一关。

  扩大梅州的投资有多种方式,如政府投入、企业技改、招商引资、鼓励全民创业等,另外一种方式是以当地存量资产换增量资产,也就是鼓励和推动梅州本地的企业通过改制上市融资。

  从嘉应制药、塔牌集团、威华股份这三家企业来看,嘉应制药IPO募集资金1.3亿元,塔牌集团、威华股份将募集到20亿元左右。三家企业募集的资金相当于梅州市2007年引进市外资金实际到位资金的近40%。而且,这些企业上市以后还可以再融资。

  此前的梅雁水电、宝新能源、广东明珠3家上市公司,则已累计募集资金35.18亿元,它们在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企业上市就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招商引资方式。

  记者:通过推动企业上市,一方面解决企业融资和投资增量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使企业经营不断走向规范化,这十分符合梅州市新近提出的“绿色崛起”战略。

  李嘉:对。推动梅州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发展老路已走不通,必须彰显后发优势,找准突破口,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因此,梅州在进一步解放思想中集思广益,提出了“绿色崛起”的战略。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培育、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可以说是梅州市扬长避短、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的绝佳途径。

  通过改制上市,推动当地优质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做大做强,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让财富在阳光下产生和分配。这也是“绿色崛起”战略的一种体现。

  后发地区完全可走上资本前沿

  记者:据我们了解,在半年内有三家企业获准上市,而且成功率十分高,这即使在十分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不多见。作为一个欠发达山区市,梅州的经验是否说明,资本市场其实对每一个地区都是公平的,欠发达地区完全可以在利用资本市场方面走在前列?

  李嘉:可以这么说。我们也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就是梅州可以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和利用资本市场上走在全省地级市的前列。对此,我完全有信心。事实上,在推动企业上市方面,梅州已经走在了比较靠前的位置。

  记者:推动企业上市,是大力优化梅州金融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工作,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请问梅州市在金融生态方面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李嘉:金融生态建设的问题,是全市金融部门“一盘棋”的问题。这要求我们把握好政府调控市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原则,合理引导资金流向,聚集更多的资金服务于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要全力支持金融部门履行职责,切实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帮助金融机构压降不良贷款,提高金融资产质量,积极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同时,还要积极支持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发展,共同担负起维护金融稳定的责任。

  除了积极发展利用资本市场外,梅州还将大力推进银企合作,建立政府引导工作机制、信用沟通和银企对接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开发适合梅州实际的金融产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大力培育发展保险市场,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我们提出的目标包括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现代农业、中小企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在创新信用担保模式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发挥农发行、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及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会在支持中小企业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作用;推进企业和个人的征信系统建设;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三业齐头并进,政府、金融机构、企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等等。

  在政策上,我们去年出台了《梅州市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梅州市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梅州市利用和发展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等三个政策文件,有效地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记者:当前,在推进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香港与广东的经贸合作特别是服务业合作将更加密切。梅州市在这方面有规划吗?

  李嘉:梅州与香港加强服务业合作很有优势,的确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承接现代服务业的转移,推动商贸、旅游、教育、医疗、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梅州曾在香港提出过承接香港服务业转移的一些设想,即香港可以通过加强与梅州的经贸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包括以梅州为据点,辐射发展至江西、福建乃至浙江、江苏等地。

  具体的设想则包括九大方面。其中,在金融服务业方面,可推动梅州企业在港上市;可合作组建金融贷款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香港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期货公司、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组织也可到梅州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此外,在旅游休闲服务业方面加强与香港在旅游产品包装、旅游资源开发和休闲设施建设、旅游产品推介、旅游市场开拓和经营等方面的合作;在教育服务业方面,与香港有关方面开展国际认证职业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在科技服务业方面,希望香港的科研机构能够与梅州优势产业的重点企业合作,联合攻关;在现代物流服务业方面,促进香港物流企业开发商业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园区等项目;在现代信息服务业方面,利用双方各自的有利条件,在“前店后厂”的服务领域寻找一些项目,例如“呼叫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在文化创意业上,香港影视文化界可到梅州深入挖掘创作一批客家题材的影视、歌曲、文学作品,或者到梅州投资兴建影视基地,拓宽香港影视娱乐业的发展空间。

  多条腿走路做大经济盘子

  记者:您认为对梅州市在培育、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方面的空间和前景还有多大?

  李嘉:目前梅州企业上市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而且随着梅州产业积聚能力的不断增强,将会有更多符合上市条件并愿意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的企业,而且我相信梅州资本市场下一步的发展将更加快速。

  首先,梅州重点打造的四个百亿元产业,以“工业20强”等骨干企业为主体,正在茁壮成长。在电力方面,以荷树园电厂、兴达电厂为依托,立项建设大埔电厂、五华抽水蓄能电站和韩江内陆核电站,今年争取新增装机67万千瓦,新增产值13亿元;力争至2011年电力装机容量超1000万千瓦,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建成全省电力基地之一。

  在矿业方面,坚持“科学开采,安全开采,规模开采,深加工开采”的原则,充分利用与广东省地勘局的合作平台,继续扩大与广东省广晟公司的合作,主攻铜、钼、银、铁、稀土等重点矿种,做大矿业经济。五华钼矿力争上半年进场建设,确保两年内见效;平远稀土2000吨钕铁硼磁性材料生产线力争年内建成。力争通过5至10年的努力,矿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成为全省重要的有色金属加工基地。

  在电子信息方面,重点扶持线艺、超华、国威、恩华、培英、博敏、五洲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争取创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电声产业基地”。

  在汽车零部件方面,则以云山汽车、强华无刷电机、井得电机、卡莱轮胎、BPW车轴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强与广汽集团的战略合作,力争至2015年总产值超过100亿元,打造全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基地。

  目前,荷树园电厂三期、兴达电厂二期、大埔电厂、五华抽水蓄能电站等电力项目列入已省“十一五规划”;万方集团五华钼矿、广晟集团平远稀土等矿业开发已进场建设;云山汽车迁址进展顺利、省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升级工程梅州基地挂牌运作。

  其次,机电制造、矿业开发、生物医药等三个潜力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烟草、建材、陶瓷、工艺等优势产业得到巩固提升;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不断加快,年底每个县(市、区)都将建成1个产业转移园区,每个园区都可望引进1至2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环境污染小的大项目。

  在这种发展势头下,我们拥有较为丰富的优质上市资源,目前已形成了有34家企业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有近一半企业明确了上市意向。

  记者:听您这么介绍,梅州的发展后劲真足。据我们观察,梅州其实还具备很多比较优势,比如“世界客都”和侨乡优势,还包括在交通区位上也即将得到巨大改善等等。就这些比较优势如何转变为经济优势,您怎么看?

  李嘉:是的。在推动“绿色崛起”的过程中,梅州其实是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加快做大全市的经济盘子。在充分借助资本市场扩大投资的同时,也从更宏观的背景充分利用好梅州的各项优势,营造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在交通区位上,梅州正发生巨大变化:梅州被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两条国道、三条高速、两条航线、两条铁路以及规划建设的四条高速和两条铁路,推动梅州加速构建闽粤赣三边的现代化交通枢纽,梅州将一跃成为内陆与沿海过渡地带的次沿海地区,昔日的省内区位劣势即将变为泛珠三角的区域区位优势。区位和地缘改变,就需要我们跳出广东重新审视梅州的发展。

  将交通区位优势与“世界客都”、全国重点侨乡、良好的生态环境等联系起来,我觉得梅州的很多产业都可以做大做强。我们不单要打造全省重要的电力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基地,还要建成全省重要的特色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基地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中心,充分打响客家文化品牌,建成闽粤赣旅游休闲度假中心。

  我相信,梅州的“绿色崛起”将成为科学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

  “绿色崛起”战略

  梅州的“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是,以新型经济为中心,和谐文化为灵魂,友好环境为基础,把梅州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转化为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生产要素与发展资本,推动梅州在青山绿水中跨越发展、异军崛起。

  梅州作为广东的欠发达地区,在下一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吸收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引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直接进入更高的经济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跨越。

  同时,在追赶的过程中,作为后发地区,梅州还可以吸收发达地区的前车之鉴,不走经济发展的弯路。避免重蹈粗放型发展路径,如先污染后治理,贫富差距、人口膨胀、生态失衡等问题,不付或者少付发展的代价,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实现“绿色崛起”,梅州主要依托生态、文教和区位优势改善等三方面的后发优势。

  首先,梅州目前拥有珠三角难以企及的生态优势,发展密度和强度低,可以引进一些财政就业贡献大、产业带动系数高、环境破坏程度低的大企业、大项目,培植更多的新兴产业,在经济发展上取得突破。在引进项目的同时,梅州将一方面严防污染的进入,另一方面也严防“只见工厂、不见税收,只见园区、不见就业,只见规模、不见效益”的情况出现。坚持发展经济以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为最终目标。

  其次,梅州是“世界客都”,是客家文化的聚集地。客家人有崇文重教的传统,梅州文化底蕴深厚,教育事业较为发达,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普遍较强。这也是梅州成为“宜居城市”,成为广东省社会治安最好的地级市和“无毒市”的基础。近年来,实用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大量涌现,人力资源优势日益凸显。文教优势是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继续保持文教方面的优势,有些时候宁愿牺牲短期政绩和短期利益,防止经济上去、教育滑坡、社会风气恶化情况的出现。

  同时,梅州被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两条国道、三条高速、两条航线、两条铁路以及规划建设的四条高速和两条铁路,推动梅州加速构建闽粤赣三边的现代化交通枢纽,梅州将一跃成为内陆与沿海过渡地带的次沿海地区,昔日的省内区位劣势即将变为泛珠三角的区域区位优势。

  后发优势 得天独厚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00.9万人。

  梅州是文化悠久的一方厚土:世界上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有“世界客都”之称。梅州向来崇文重教,文风鼎盛,人才辈出;

  梅州是投资创业的一方热土:铁、石灰石、稀土、瓷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居广东省前列。有可供开发的水力资源123.93万千瓦。有遍布广且水温高、水质好、流量大的地下温泉。

  梅州是适宜居住的一方乐土:梅州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宜人,城市美观。省、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47个;境内森林覆盖率68%,梅州城区园林绿地面积9.42平方公里。

  梅州是文明安定的一方净土:全省社会治安最好的地级市之一,是广东省的“无毒市”,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连续11年超过90%,多次被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

  客家文化:梅州的名片

  梅州的发展不但注重经济,更注重文化教育的建设。日前刚刚完成的“两园一基地”,即叶剑英纪念园、客家公园、东山教育基地,是“文化梅州”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在兴建的梅州大堤东堤工程,“十万亩群山森林围城”工程,江南东片改造等计划使梅州民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梅州正充分利用其良好的人文环境基础,深厚的客家文化积淀,安定的社会环境,将自身打造成为宜居宜业的人间“天堂”。

  “绿色崛起”的战略已经制定,理想蓝图正在构建,梅州正稳步前行,奋力赶超。

  经济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并重

  改革开放以来,梅州经济始终保持着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2007年梅州全年GDP达410.69亿元,同比增长12.5%,增幅创13年来新高,全省排名第12位。伴随着新一轮解放思想的浪潮,梅州市委市政府高调亮出“彰显后发优势,实现绿色崛起”的新战略,力图将梅州经济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青山绿水就是梅州最大的财富,最大的潜力。”梅州绿色资源得天独厚,而且被赋予了建设广东省永续发展重要生态屏障的重任。

  同时,在广东“腾笼换鸟”的产业转移大格局中,梅州已从广东的边缘山区一跃成为内陆与沿海过渡地带的次沿海地区,正积极承接港澳、穗深等区域的产业转移,快速融入“泛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之中。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梅州提出了打造电力、矿业、电子信息、汽配等四个百亿元产业的发展方略。

  转型铸就成长动力

  梅州市最早的3家上市公司,随着近年来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进行了主业转型。三家公司转型的共同特点,都是依托当地优势资源,瞄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此外,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与A股市场融资功能,为它们的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宝新能源:

  果断瞄准新能源

  宝新能源主业转型发生在2003年,是梅州市企业转型最为成功的案例之一。此前,公司主要从事服装、建筑施工和房地产三块产业,具备了较好的盈利水平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从2000年起,公司新一届的管理层开始思考如何发展壮大的战略选择问题。

  宝新能源董事长宁远喜回忆说,当时面对的情况时,服装行业已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受到来自国内各个服装企业的激烈竞争和国外著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冲击。该行业的特性决定了经营者力图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时候,无论在前期市场营销的巨大投入方面,还是在后期的渠道拓展与维护以及库存管理方面,都要承受较大的经营风险。

  在房地产和建筑施工方面,公司业务全部集中于梅州当地,尽管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但由于区域经济水平的约束,当地的发展空间有限。而进入其他地区发展,公司又不具备相应的竞争优势。

  基于以上分析,宝新能源认为,这三块产业不能作为未来发展壮大的方向。其中,公司的服装业务通过资产置换彻底而退出,房地产和建筑施工也启动逐步转型。

  与此同时,公司也开始寻找真正适合自身条件和长远发展的行业。在此过程中,高速公路和电力等公用事业和基础类行业不断进入公司高层的视野。考虑到高速公路行业自身具备的行政垄断性和相对的地域性限制,公司最终将选择了电力行业。

  宁远喜表示,广东省持续的电力紧缺为电力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梅州当地具备煤炭资源,符合广东“在具备资源优势的山区发展坑口电厂”的电源布局的规划。此外,电力生产技术成熟、稳定,发电企业的单一产品为电能,唯一销售客户为电网公司。这些因素决定了公司进入电力行业在供应、生产和销售环节不会承受较大的经营风险,公司由此基本确立了将电力行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

  同时,传统电力行业主要是指使用传统煤粉炉机组的火电和使用燃油机组的火电。如果进入传统电力行业,无论在资金实力、生产规模、市场地位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等方面都无法与五大电力集团和区域性龙头企业进行竞争。

  为获得竞争优势,公司进军电力行业时,选择了差异化竞争的战略,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煤矸石资源综合利用发电作为进入新能源电力行业的突破口,并制定了如下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装机规模320万千瓦,使公司发展成为同时拥有火电、风电、水电及其他清洁能源的大型集团化新能源电力上市公司。

  虽然公司经过了两年多时间的严密研究和准备,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了严格论证,但是,由于新进入火力发电行业,之前没有从事该行业的经验和电厂建设经验,公司是否具备足够的管理、控制、组织实施本次建设项目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公司本次投资成败和主业能否成功转型。

  基于对风险的清醒认识,公司自一期工程煤矸石劣质煤资源综合利用发电机组筹建期起就未雨绸缪,采取了多项战略举措,成功化解了各项风险,一期工程两台机组已经分别于2005年5月和9月顺利投产并进入商业运行,创造了全国同类型机组连续稳定运行的最佳纪录,使公司成功实现主业转型。公司一期工程的单机容量是广东省乃至全国电力上市公司同类机组最大的。

  在荷树园电厂一期建设取得成功后,宝新能源继续在新能源产业上开拓,确立了“1221”发展战略即,一个核心(新能源电力)、两大业务板块(洁净煤燃烧技术发电和可再生能源发电)、两大能源基地(梅县荷树园电厂资源综合利用洁净煤燃烧技术发电基地和陆丰甲湖湾清洁能源基地)、1000万千瓦装机规模。目前梅县荷树园电厂的二期工程已于2006年3月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立项,目前正在建设中;三期工程2×300MW资源综合利用循环流化床机组,已进入申请立项阶段。

  同时,宝新能源风电项目已经开始启动:陆丰市甲湖风电场一期工程49.5MW项目已经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准。而远景的8×1000MW超超临界机组也进入了可行性研究阶段。

  梅雁水电:

  水电能源成为支柱产业

  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前称广东梅雁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梅县雁洋镇的一家乡镇企业,到梅州市的第一家股份公司,再到今天资产总额达82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梅雁水电以一支建筑工程队起家,伴随中国经济的腾飞而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已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企业,梅雁上市后通过募集资金,投资了十万平方米螺旋藻工厂化生产及其系列产品开发项目,为实现公司产业结构调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从1998年开始,公司涉足水电行业,用当年配股募集的5亿多元资源,投资建设了坝头水电站和蓬辣滩水电站。2000年8月,总装机1.8万千瓦的坝头水电站建成发电,蓬辣滩水电站也于2002年底全部建成发电。2001年,公司通过配股共募集资金8.7亿多元,用于投资建设单竹窝水电站、丙村水电站及高科技项目的TFT彩色液晶显示器导光板项目、超薄铜箔项目,目前这些项目都已投产。

  2001年,公司决定退出餐饮、汽车运输业、商业等发展前景不大的行业,大力发展现金流稳定的水电能源。从1998年至今,公司通过在证券市场募集资金及自筹资金约50亿元,在梅州及广西柳州陆续投资兴建了坝头、蓬辣滩、单竹窝、丙村、三龙、丰顺梅丰、广西大埔、广西红花、广西古顶等9个水电站,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56.8万千瓦,目前除了2万装机的丰顺梅丰在建之外其余电站都已投产发电,水电能源已成为公司最重要的支柱产业。

  目前,公司主要经营范围包括水电能源、铜箔生产制造、生物制品、电子计算机制造等,是一个多元经营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

  广东明珠:

  转型正在进行中

  公司前身为创建于1971年的广东省球阀厂,1991年以其为主体组建了广东明珠球阀集团公司。并于1994年2月经批准,由集团公司的股东原兴宁县国资办、深圳市宝安区友谊球阀厂和友谊投资发展(兴宁)有限公司三家单位共同发起,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

  在重点突出阀门生产和销售的同时,广东明珠近几年来先后组建和收购了广东明珠药业有限公司、广东明珠珍珠红酒业有限公司、兴宁市明珠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深圳阀门有限公司、广东明珠集团广州阀门有限公司、广东省韶关众力发电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已形成了以突出阀门为主,多产业、多元化共同发展的经济新格局。

  2005年以来的广东明珠正处转型期,加快了主业调整步伐。球阀业务在公司主营构成中比例不断下降,并将逐步退出主营生产业务。与其他两家老的梅州上市公司一样,广东明珠也与“电力”发生了关系,电力设备类业务的主营地位不断上升。

  转型期间,广东明珠不断增持大顶矿业股份,并与之签订了近3亿元的铁矿石的购买合同,此举被认为将保障公司转型期间的经营业绩。

  成功的衡量应该是绿色的

  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发达地区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后发地区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

  一方面,发达地区在经过多年发展以后,正面临着人力成本、土地、资源、环保等瓶颈,已走到了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十字路口”;另一方面,随着基础设施快速改善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后发地区已逐渐摆脱区位劣势的制约,有条件发展优势产业或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经济起飞,迈开向发达地区追赶的步伐。

  如果将广东省的东莞市和梅州市这两个具体案例放在一起考察,对这种经济趋势的感受尤为真切而生动。

  东莞GDP已达到3151亿,富可敌国,建立了规模宏大、足以影响世界的制造产业,但东莞的“现代化病”也十分明显。

  而在距离东莞4个小时车程的梅州,GDP为411亿元,相当于东莞的七分之一,但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68%,青山绿水随处可见,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连续11年超过90%。

  目前,梅州被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将使梅州摆脱区位劣势,成为内陆与沿海过渡地带的次沿海地区。这也意味着梅州也已经一脚迈进了现代化的门槛。

  对于处在经济启动前夕的梅州,该市的主要领导反复强调,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保持青山绿水,保持社会安定,保持崇文重教的文化传统,保持人民的幸福感。这就是梅州的“绿色崛起”战略。

  为了实现“绿色崛起”,梅州一方面清醒小心地选择地区产业,有选择地引进对财政就业贡献大、产业带动系数高、环境破坏程度低的大企业大项目。避免重蹈“只见工厂、不见税收;只见园区、不见就业;只见规模、不见效益”的老路。

  同时,梅州还充分意识到金融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巨大作用。虽然梅州的经济总量并不庞大,但梅州在金融生态的建设和推动企业上市上的计划却毫不逊色:

  在利用资本市场方面,力争在2008年至2010年,每年有1家以上企业上市,形成以绿色生态为特点的“梅州板块”,同时,在2010年前争取200家以上的企业完成股份制改造。

  在优化金融生态方面,梅州正着力进行社会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正引导银企对接,让“金融超市”为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在农村金融上,梅州也正在进行探索设立小额信贷公司和农村金融组织。梅州还准备承接香港地区金融服务业的产业转移。

  环境友好型的产业选择,和对金融、资本的充分利用并重,是梅州经济“绿色崛起”一大特点。而利用资本市场为后发地区提供经济起飞的“燃料”的思路,更体现了梅州市的深谋远虑。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财富积累,我国的社会资本初步形成后,必然开始寻找经济效益更高的投资渠道。对于资本而言,并不区位优劣势的阻隔,只要后发地区能够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到经济增长点,并提供良好的信用法制环境和进出渠道,资本自然会远远不断地进入,为后发地区提供资金和项目支持。

  梅州也正是意识到“吸引资本正是一种最好的绿色崛起手段”,所以将推动企业上市和发展金融产业提到非常重要地位。可以预见,在梅州的绿色崛起的过程中,也将带来大量的高回报的投资机会。

  在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面前,后发地区如何把握自身情况,选择正确的发展途径,将是涌现大量经济创新和体制创新的领域。在此,梅州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全新的思路,让我们拭目以待。

  梅州上市公司有关数据统计表

  

  (万股) 股本(万股) (万元)

  

  

  

  

  

公司名称 总股本 实际流通 每股股价(元) 市值 市值与上年同期对(%)
广东梅雁水电股份有限公司 189814.87 169687.25 6.30 1195833.68 +171.55
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75153.00 32798.57 24.00 1803672.00 +238.43
广东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4174.66 21249.99 14.70 502367.50 +48.63
广东嘉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8200.00 1640.00 23.29 190978.00  

  截至2007年12月28日

  政策得力 成绩斐然

  2007年以来,梅州市推动企业上市工作成绩斐然,嘉应制药的成功上市,结束了梅州8年无新公司IPO的局面。目前塔牌集团、威华股份已进入了IPO程序,有望在近期内挂牌上市。

  梅州推动企业上市工作的良好局面得益于梅州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各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主要负责上市工作的梅州市金融服务办公室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开创了推动企业上市工作的新局面。

  梅州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市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相继成立了企业上市工作小组。建立了改制上市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组织成员专门研究解决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实际困难。梅州市政府分别与广东证监局、深交所签署了《推动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合作备忘录》和《梅州市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合作备忘录》。同时,梅州市金融办也分别与安信证券、国信证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借助专业力量推动梅州市上市工作。

  梅州市还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和实施意见》。《意见》对企业的项目安排、资金支持、土地使用等多方面给予了必要的倾斜和重点支持,并对成功上市企业进行了财政资金的奖励,从而调动了企业改制上市的积极性。

  通过对全市企业情况进行摸底排查,梅州市确定了有一定资产规模、主业突出、行业领先、科技含量较高、具有持续增长盈利能力的34家企业作为上市培植、关注对象,初步建立了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形成了“推荐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上市后备梯队。

  随着创业板即将推出,梅州市未雨绸缪,对比较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掌握了企业的相关情况,为下一步企业利用创业板上市进行了积极的准备。

  营造良好的上市气氛是促进企业上市的重要保证,通过举办演讲、讲座、培训、上门走访、组织企业到上市公司参观学习等形式,梅州市掀起了企业积极改制上市的小高潮。

  梅州市还将企业上市的好处、上市财务指标要求条件、中小企业境内外上市发行成本比较、上市步骤和各地具体的优惠政策措施等内容,编印成《中小企业上市服务手册》,为企业改制上市提供参考。

  塔牌集团:广东水泥制造业龙头

  塔牌集团是广东省最具规模的水泥制造商之一,特别在粤东市场拥有较高市场份额, 2006年度公司共生产水泥547.03万吨,居广东省内第一名、全国第九名,与同行业的上市公司相比,营业收入和扣除非经常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居第八和第五。

  2007年度,随着龙门项目一线工程的建成达产,公司水泥产量上升29.55%至708.69 万吨,居广东省第二名,仅次于英德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我国水泥行业龙头海螺水泥的下属公司)。

  得益于公司多项竞争优势,公司成功地把握住了水泥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机遇,报告期内在产销量、销售收入和区域市场占有率上均持续增长。

  塔牌集团现拥有水泥粉磨678万吨和熟料烧成528万吨的生产能力。得益于水泥行业“上大压小、扶优汰劣”以及提高行业集中度的结构性调整方向,公司一直属于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企业。

  《广东省建材工业2005~2010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优先扶持塔牌等三家大型水泥集团,塔牌集团还是200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公布国家重点支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大型企业(集团)名单的通知》的60家重点扶持水泥生产企业之一。

  塔牌集团所处粤东地区(梅州、惠州山区)是广东省重点发展的三大水泥熟料基地之一,石灰石储量丰富。根据粤东石灰石资源分布情况和市场辐射范围,公司已建设梅州和惠州龙门两大生产基地。其中,梅州熟料生产基地地处粤闽赣交界处,该基地市场主要辐射粤东北地区和潮汕地区;惠州龙门生产基地地处粤东与珠三角交界处,是公司战略上挺进珠三角市场的重要布局。

  粤东地区是公司传统优势市场。公司2007年度水泥产量708.69万吨,远高于粤东地区企业平均约19万吨的规模,在粤东市场区域有较大市场影响力。2007年度公司在粤东地区水泥销售量达489.81万吨,占该地区37.68%的份额。公司在该地域具有相对垄断优势,对该区域内水泥销售价格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力。

  公司曾被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全国用户委员会授予“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塔牌”商标被认定为“中国水泥十佳品牌” 和“广东省著名商标”。

  塔牌集团建立了广东省水泥行业省级技术中心,并一直围绕“节能减排”进行技术装备的改造和升级。目前,公司新型干法熟料产能占熟料总产能比例达71.02%,远高于广东省32.43%的水平。另外,公司亦积极通过技术工艺改进,提高单位台时产量、循环利用能源,以降低水泥产品能耗水平,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公司正积极利用地处粤闽赣交界处以及当地石灰石资源丰富的地理优势,继续构建及优化产业布局,在巩固并提高粤东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实现市场区域向珠江三角洲的纵深拓展和向闽赣等周边省份的辐射,力争在未来3至5年期间发展成为粤闽赣区域最具实力的水泥龙头企业之一。(摘自塔牌集团招股书)

  

(责任编辑:贾海滨)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嘉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