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2007年下半年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报告指出,中国自2005年汇改至今年4月中旬,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18.4%。如果考虑到中美两国不同的通胀水平,真实升幅已达22.7%。
而在2002-2007年,美元对主要货币篮子贬值45.8%,对重要贸易伙伴货币篮子贬值10.1%。仅在2007年下半年,美元对欧元和日元分别贬值7.7%和9.9%。在今年初至4月中旬,美元又分别贬值7.9%和9.8%。
美国财政部每半年发布一次上述报告。由于中美双方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于6月份在京举行,这一报告态度更加引人注意。
报告赞赏中国已经允许汇率升值和更加灵活。但仍然指责中国“在继续控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继续支持国内大规模的流动性创造”,拖了金融改革的后腿,并阻碍了经济开放,使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价格信号失灵。在美国财政部报告中,并未将中国认定为“汇率操纵国”。
报告认为中国应继续维持一季度的汇率升值速度,并采取更灵活的汇率政策。
报告指出,到今年4月15日,这一升幅已经累计18.4%,由于中国通胀水平高于美国,“按照真实的双边的基数,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已经升值22.7%”。
尽管如此,报告认为“中国的汇率实践对于国际社会而言理所当然是一个焦点问题”。而且这一汇率实践“限制了亚洲其他新兴国家的货币弹性”,中国应在亚洲和世界经济体中承担更大责任。
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丁志杰表示,按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自2005年7月至今年4月,人民币真实有效汇率升值10.2%,欧元升值10.4%,而美元和日元分别贬值13.6%和12.5%。以此看来,与其说人民币升值不够快,倒不如说美元贬值过快。
他还表示,从历史看,汇率对调整全球经济失衡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从中国2005年后的汇改实践看也是如此。
今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加速,达4.8%,年化率超过12%,汇率快速提升影响甚巨。
反对声音最大的是国内纺织业和电子行业。纺织业协会报告称,因为升值导致行业内近1/3企业破产或陷入破产边缘。而一些学者也声称过快地升值将导致出口急剧下滑,失业增加,甚至出现“硬着陆”。
由于国内通胀率企升,而货币调控工具空间日益狭窄,汇率一度被视为抑制通胀的有效工具。不过,反对者指出人民币加速升值不仅不能使国内宏观经济趋热的局面短期内得以缓解,甚至还可能会对趋热的宏观经济“再添一把火”。用加速人民币升值的方法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并不可取。
巧合的是,在4月中旬汇率破“7”之后,质疑之声频出,人民币汇率一度在此水平徘徊。市场人士估计,央行汇率政策可能已经有所调整。
不过,由于宏观调控工具局促,尽管有关部门对升值引起失业和“硬着陆”有一定担忧,但总体认为升值利大于弊,“相比较而言,在解释出口价格上涨时,升值更是一个易接受的理由”,发改委一研究人士称。
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主管王志浩在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称,“人民币升值的方向其实没有改变,但央行已经改变钉住美元升值的策略,改为对所有贸易伙伴货币升值。”
这一推测不无道理。央行副行长苏宁在5月15日举行的中印金融发展高层论坛也指出,央行下一步要采取措施创造利于抑制通货膨胀的货币环境,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汇率政策是主要措施。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