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凌晨00:04分,搜救人员在什邡红白镇红白中学搜救现场发现一名已被困在废墟中106小时的幸存者,经过约一小时的努力,于1时左右将其救出,随后送往成都军区陆军总医院救治。
据了解,该幸存者叫李克成,男性,现年50余岁,为红白中学职工。这是救援人员将获救的李克成抬离现场。新华社发(蔡显勇摄)
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7.8级地震。据新华社数据,截至14日18时,地震已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共14962人死亡。
在全国军民紧急抗震救灾之时,许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此次地震没有被准确预报?当今科技如此发达了,还做不到准确预报地震吗?
准确预报地震难在何处 科学家们都说“上天容易入地难”。人类可以借助天文望远镜观测成百上千光年(距离单位,是光波在一年中“行走的路程”,约95608亿公里)远的浩瀚太空;但对地表以下仅十几公里深处的情况还一头雾水。但恰恰是这地表以下的十几公里处,是最应该关注的,因为在此处孕育的“地下杀手”??地震,给人类带来的浩劫最大。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林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观测地下比观测太空要难得多,因为我们要探测到可能发生的地震,必须得到达孕育地震的深度,要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的深部,而目前的技术水平不能支持这样的探测。人类对地下探测到达的最远距离仅距地表10公里多,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实施的科拉半岛超深钻探工程,最终深度为12261米。
准确向人类预警可能发生的地震,包括两个密切相连的环节??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地震预测是根据所认识的地震发生规律,用科学方法对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做预先估计。地震预报则是在具备一定可靠程度的前提下,由权威部门把地震预测的意见向公众宣布。有实用价值的地震预报必须同时报出时间、地点和强度。地震预测是二战结束后开展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特别是中、短期或临震前的预测至今还处于探索阶段,远没有到可以实用的程度。
地震预测的科学前提,是认识地震孕育和发生的物理过程,包括地球介质物理、力学性质的异常变化。但人类对地震成因和地震发生的规律还知之甚少,主要是因为地震是宏观自然界中大规模的深层变动过程,其影响因素过于复杂,有众多未知因素存在。人们所能做的是在地面上观测某些物理量如地震波等,但这种观测通常是非常不完善的。在地表所能观测到的物理量异常变化,是否与地震的发生真正相关往往不能确定。这就是地震预测研究进展缓慢的真实原因。
三种思路都不完善 目前地震预测研究有3种不同的思路:
①从地质结构上判断地震。地震发生在地壳中上层,研究已发生的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应有助于今后判定何处具备发生大地震的地质背景。但有些地震发生前,其地质构造往往不明朗,震后才发现有某个断层,才认为与地震有关。
②从统计概率中推算地震。对过去已发生的地震,运用统计方法,从中发现地震发生的规律,特别是时间序列的规律,根据过去以推测未来。此法把地震问题归结为数学问题,因需要对大量地震资料作统计,研究的区域往往过大,所以判定地震的地点有困难,而且概率推算很难准确。
③从“异象”中得出地震先兆。观测地球物理场的各种参数,以及地下水甚至某些动植物等的异常变化(可称为“异象”),可能找到有用的地震前兆。前兆研究中的最大困难是,观测中常遇到各种天然的和人为的干扰,而所谓的前兆与地震的对应往往是经验性的,还没有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可靠前兆。几乎每次地震发生后,都有人说感觉到了地震前的“异象”,这只能是“事后诸葛亮了”。此次汶川地震前,《华西都市报》5月8日曾报道,7日上午,四川绵竹城区上万只蟾蜍集体大迁移,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当12日的地震发生后,有人就想到蟾蜍“搬家”是否是地震发生的前兆。这有待于专家分析,作出结论。
这3种思路都不能有效地解决地震预测问题。实际采取的是综合的办法,把3种不同思路所得数据放在一起对比参照,努力对未来的地震活动作出估计。由此可见,预测地震决不是常人想象的那么简单。只有能够做到时间、地点和震级的准确,预测才是有实用性的。而只有在这种预测基础上,政府权威部门才会向公众发出地震预报以及时避险。 (来源:青年参考)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