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王晓磊
23日下午3点,重庆市九龙坡区天宝实验学校小学部正在上课。透过教室明亮的玻璃窗,记者看见了从四川都江堰市来到重庆的简子柯。8岁的他正仰着胖乎乎的脑袋,认真听老师讲课。
旁边的副校长郑平告诉记者:“别看他现在这么乖,刚从灾区来的时候,他总是哭,只要一进电梯,就紧张得用两手抱着头。
”
“只要是灾区的孩子,我们就尽力收!”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灾区的孩子牵动着重庆人的心。重庆市教委要求,对地震灾区中小学生,各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取费用,对家庭困难的要免费提供学习用品,补助生活费用。对来渝投亲靠友的学生,要就近安置读书。截至目前,重庆市各直属中小学已接收了600多名来自四川灾区的学生。
重庆铁路中学校长黄兴力告诉记者:“重庆是支援四川抗震救灾的大后方,对那些在灾区停了课的孩子,我们不在第一时间接收,谁来接收?”地震发生后,他马上向九龙坡区教委“请缨”,希望接收四川灾区来的孩子,同时让学校立即腾出了4间教室、140多个寝室床位。目前这所中学已经接收了12名灾区的学生。
老师们说,每次新来了灾区的孩子,各个班级都抢着要,同学主动帮他们搬东西、布置寝室,老师对他们也有一份特别的关心。教师程隆云有不少亲属在四川灾区,其中一位在汶川的亲属已经遇难。谈起亲人,她声音沉重:“经历了这样的悲痛,我对灾难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一定要把灾区来的孩子带好。”
“只要是灾区来的孩子,我们就尽力收,而且书包、文具、在校用餐等全部免费。”天宝实验学校校长任权民说:“课本缺了,学校负责补齐;四川的教材和重庆有不一样的,就全部给换新的。”
“别办什么手续了,先来上课吧!” 为了让灾区来的孩子尽快上课,重庆市许多中小学校纷纷开通了“绿色通道”,尽量简化就读手续,几乎是先登个记,然后就通知班主任带孩子去上课。
石丽是来自绵竹中学的高中生,家长留在了灾区当志愿者。刚到铁路中学时,她没有证件,没有当地开出的证明材料,甚至没有书本。学校马上给她编了班,让班主任直接领她去上课。石丽说:“我没想到会那么快,从来学校到上课,还不到一节课时间。”同样来自绵竹、现就读于铁路中学高1年级2班的江屿说:“我几十分钟就办完手续开始上课,第二天就拿到了免费餐卡。”
任权民说:“有些灾区孩子的亲属问,来念书之前需不需要先在当地办什么手续?我说你别去办什么手续了,先来上课吧!”
任权民表示,现在灾区的干部群众都忙着抗震救灾,我们如果非要孩子去当地公安、民政部门办手续,那岂不是给别人添乱?岂不是给孩子读书设置障碍吗?让孩子先来读书吧,手续以后再办也不迟。
“孩子的痛苦来得快,我们要让它去得也快!” 灾难给孩子们造成的心灵创伤是巨大的。“学校礼堂垮了,我的家也垮了……”这是来自北川县的初中生王强对地震的记忆;来自都江堰的简子柯曾一进电梯就要抱着头,他说:“听说家里房子裂了,但是我没有看到,爸爸怎么都不让我回家。”来自绵阳的沈欣怡今年8岁,刚到重庆时怎么也不肯说话,整天沉默着……
对此,重庆市教委要求,各接收学校要做好灾区来渝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其心理创伤。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委宣传工作负责人胡重实说,区里许多学校都为孩子配备了心理咨询老师,并安排同班同学和他们“结对子”,作为谈心的伙伴。
在陌生而温暖的新环境里,这些孩子们正一点一滴地驱散心头的阴霾。13岁的邓鑫雨来自都江堰塔子中学。来到重庆铁路中学后,同班的何理和他“结了对子”。两人认识不久,虽然还不熟络,但已经羞涩地通过记者互相传话,邀对方去家里玩。
绵阳南山中学的赵维亚来到重庆铁路中学后,学校为她安排了寝室。记者想进寝室看看,她扭捏地不让,坚持先关门收拾了一番。在这间明亮的房间里,学校发的新卧具、新水瓶、面盆等一应俱全。她开心地说:“我很喜欢这里,睡觉也很安心。”
在天宝实验学校小学部,沉默的沈欣怡逐渐开始说话了,有时会和同学聊聊天。简子柯也已经不怕电梯了,下课时活蹦乱跳,并悄悄地表示自己最喜欢“yoky”,那是他的英语老师李玲的英文名字。
望着简子柯淘气的样子,副校长郑平感慨地说:“孩子们的痛苦来得快,我们要让它去得也快!”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