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5月27日电(记者任珂)成都市动物园内有一个地震宏观监测点,监测动物的异常行为,为地震预测提供参考。据该动物园园长王强介绍,5月12日地震前,未发现任何动物异常行为发生。
据王强介绍,2006年年底,成都市地震局在动物园设立了这个监测点。
一旦动物有异常行为,就会向地震局报告,没有异常就不报告。但监测点从设立至今,从来没有报告过异常情况。
监测动物行为时,工作人员带着一个计时器,每一分钟鸣叫一次,计时器每次鸣叫时动物的行为,如觅食、移动和睡觉等,就会记录在案。5月12日14时至14时30分,正是工作人员例行观察动物的时间。当时工作人员正在观察一种鹦鹉。
14时28分地震发生前,鹦鹉一切正常。地震时,鹦鹉发出尖叫声,表现得非常惊恐。灵长类动物也惊声尖叫,上蹿下跳。地震当晚,一只大猩猩没吃东西。震后两三天,园内动物恢复平静。在5月25日青川发生6.4级余震前,动物也没有表现出异常行为。
“地震会影响动物的行为,但还没有发现必然的关系,”王强说,“即便发现异常,也很难做出明确的结论,而且时间也说不准。”
据四川省地震局监测处处长吕志勇介绍,四川省总共有108个专业测震点,以及多个宏观监测点,监测自然界和动物等异常行为。
他说,在汶川8级大地震之前,四川省地震局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征兆。大地震过后,宏观异常的报告非常多,包括蟾蜍聚集水面、地下水变浑等异常现象,但这是地震的震后效应,而非当地要发生大地震的前兆。
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前,有媒体曾报道在绵竹市西南镇农村出现过数十万蟾蜍“迁移”。吕志勇说,据他个人了解,蟾蜍迁移的事情,每年都会发生,而今年赶在地震之前几天,应该是一种巧合。
(责任编辑: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