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论:“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推荐理论名称:
“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理论提出者:
王建
理论简介:
“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构想,提出在沿海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业外向型经济,一方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另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外汇资金。
该战略的要点是:(1)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搞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2)沿海加工业坚持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就是把生产经营的两头(原材料和销售市场)放到国际市场上去,以解决沿海与内地在这两个方面的矛盾。(3)积极引进外资,重点是吸引外商投资,大力发展三资企业。(4)大循环主张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工业→农业的发展顺序。
理论提出者主要贡献:
1987年11月1日,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建(王建博客,王建新闻,王建说吧)在新华社的内部刊物《动态清样》发表文章《走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可能性及其要求》。此文后以《选择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为题,发表于1988年1月5日的《经济日报》。
尽管在“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提出之前,梯度发展理论的思想已经体现在国家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系列改革举措中,学者王建提出的“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还是大大拓展了关于中国参与国际分工形式和内涵的思路。该战略提出了缓和沿海与内地争原料、争市场的矛盾的解决办法,以及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路,解决工农业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同时着眼于产业结构调整,启发了宏观决策,得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为1988年初“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正式确立提供了依据。王建也因此被评选为“1988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推荐理由:
建国初期,中国选择以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带动整个经济建设,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希望通过重工业的先行增长带动轻工业、装备农业进而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
但是重工业优先的赶超发展战略与中国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不匹配,从而产生人为压低资本形成成本的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信号的政策环境,并依靠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来维持,这种高昂的成本不可持续;与此同时,造成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产业结构失衡。
根据经济发展理论,产业结构形态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的,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表现。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国际分工发挥其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随着人均资本的积累,要素禀赋也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甚至信息密集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一国的产业结构也会经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重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次序发展的过程。
“国际经济大循环”战略的提出,为中国确立“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战略,从重工业优先的赶超发展战略,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转型中起到重要作用。确立外向型经济的目标,使得对外贸易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并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随着中国要素禀赋的提升,承接国际产业梯度转移的能力不断增强。在加入WTO后,实现了更多行业的国际接轨,重工业、信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等的国际竞争力逐步显现。这一战略构想对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产业政策的指定都起到了重要指导意义。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