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行
东亚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符合东亚金融合作的需要。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可以加快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国内各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各金融市场间的协调,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硬设施和软环境,推动东亚金融合作;而且还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挥金融体系的投融资、价格发现、流动性保障、风险分散、信息生产及公司治理等各项基本功能,通过金融中心的资源集聚与辐射效应,实现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的东亚经济,区域内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如何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已成为东亚各国和地区普遍关注的话题。
近日召开的“2008上海论坛”就是以 “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为主题,广泛深入探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各国所需应对的机遇和挑战。
尤其是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共同抵御金融风险变得更为重要。中国作为东亚地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要积极参与东亚金融合作而且更应发挥大国的领头作用,使东亚金融合作朝着符合中国及东亚各其他成员的共同经济利益的方向发展,以此推动整个区域乃至世界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应该抓住进一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大好时机,在不断推动中国金融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促进东亚金融合作的积极作用。
金融危机的新特征
虽然,东亚金融合作机制的启动是始于11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东亚各国和地区旨在通过金融合作方式来抵御类似的金融危机,但是,10年后的美国次贷危机又给东亚金融合作赋予了新的内涵。
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新型金融危机,它与11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同,表现出现代金融风险的新特征。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国际短期投机资本兴风作浪的结果,表现为资本收支危机和银行挤兑危机。虽然,这次的次贷危机也出现了银行遭受挤兑风潮、金融机构申请破产等类似的银行危机,但它反映出由金融创新所暴露出的金融机构(包括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公司、投资银行等)在审慎性经营、信用评级、产品定价、信息披露以及金融监管等多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不仅如此,由于金融衍生产品构成的全球资金链断裂,此次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不仅在广度而且在深度方面相比当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毫不逊色,甚至更为严重,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十分巨大。美国次贷危机传导之迅速、波及之广阔,充分彰显了现代金融危机的以下两个突出特征:
其一是金融危机的“蝴蝶效应”。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也变得日益紧密,地球上任何一只“蝴蝶”开始扇动翅膀,就可能诱发一场惊涛骇浪般的金融危机。因此,要防范和抵御现代金融危机,仅凭一国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加强区域金融监管协作,并建立区域内的多边对话机制,协调各国的货币政策,通过采取步骤一致的应对措施才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区域金融合作已变得尤为重要,而且非常迫切。
其二是金融危机的“放大效应”。任何小的金融波动或损失,会通过影响、恶化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产负债状况,而引发金融危机并且其负面效果会迅速放大。不仅如此,从美国次贷危机还可以发现,现代金融危机会覆盖整个金融市场而且还会影响到实体经济领域。从最初的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风波到整个房地产市场萎靡、信贷市场流动性危机,到股市、债券在内的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的剧烈动荡,以及商品市场的消费需求减弱和劳动力市场失业率的上升等。可见,现代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都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美国虽然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但是也未能幸免现代金融危机之厄运,令人深思。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也许是最关键的原因。相比之下,高速发展中的中国,虽然国民经济已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GDP总值已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贸易总量也位居世界第三,但是,我们的金融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形成了“贸易大国”与“金融小国”的极不匹配的经济结构,不仅不利于抵御现代金融风险,而且还阻碍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加快金融改革,健全金融体系,提升整个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对中国经济而言刻不容缓。
推动东亚金融合作正当其时
当前,全球化经济不仅加速了金融全球化进程,而且带来了资本、技术、人才等各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和集聚,形成了世界经济失衡的格局。美国的双逆差和东亚地区国家的双顺差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也积累了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强东亚金融合作,如发展亚洲债券市场和构建东亚汇率协调机制,推动区域内的储蓄资金运用于区域内的投资。这不仅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而且也能缓解因依赖区域外的信贷融资而造成的币种与期限的双重不匹配问题,增强本地区共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东亚金融合作是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符合东亚金融合作的需要。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可以加快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国内各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各金融市场间的协调,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硬设施和软环境,推动东亚金融合作;而且还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发挥金融体系的投融资、价格发现、流动性保障、风险分散、信息生产及公司治理等各项基本功能,通过金融中心的资源集聚与辐射效应,实现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
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不仅要提高金融中心的市场化程度,而且更要提高金融中心的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其关键在于实现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和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一方面,在稳步有序地推进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进程中,不仅要在大力发展国内债券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放宽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的限制和规模,促进我国债券市场与国际标准接轨,为中国积极参与亚洲债券市场的建设并争取主导权奠定基础,而且还要借助成熟的香港国际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境外发行规模,促进亚洲债券市场发展。亚洲债券市场的培育,也为推进更深层次的东亚金融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进程。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是国内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遵循可控性、渐进性和自主性的三原则,才能有效缓解对外开放给国内金融稳定造成的冲击,确保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逐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维持区域内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另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助于扩大人民币在东亚经济体中的影响,推动人民币成为东亚区域的关键货币,提升中国在东亚金融合作中的地位。
总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应与东亚金融合作携手并进。上海要在政策配套、服务、协调、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努力,全力配合和推动东亚金融合作。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加强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上海应更多地向伦敦、纽约等全球金融中心学习建设经验。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由“陆家嘴论坛”、“上海论坛”和东亚思想库金融合作会议等高层次的对话平台为我们创造的学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东亚金融合作进程。
(作者为上海社科院世经所国际金融研究室副主任、经济学博士)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