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产品门槛大幅提高
证券时报记者 张若斌
本报讯 经常关注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不难发现,部分银行个金业务部经过停业整顿之后,近期市场上结构性产品的数量大大减少,中资银行已基本退出这一市场,而外资银行产品的投资门槛也大幅提高。
对此,部分银行私下表示,这是应监管部门要求的无奈之举,目前各家银行正在寻求解决办法。
结构性产品主要可分为挂钩股票、利率、商品等几种。产品利用“期权杠杆化”和“去杠杆化”等技术手段来改变风险及回报,被国际投行一致视为“最灵活”的投资产品。然而自5月以来,此类产品已几乎绝迹。据不完全统计,5月份至今各主要银行推出理财产品约300余个,其中有150个以上为收益率在4%-5%之间的信托贷款类产品,70个左右为短期票据贴现型,其余多为汇率连接型,均为低风险产品。总体来看,预期收益率在15%以上的产品只有3只。以往常见以5万人民币或等值外币为门槛的股票、指数或大宗商品挂钩型结构性产品数量急剧减少。除交行的浓青系列之外,中资银行结构性产品几乎全线告停,而外资银行产品的门槛也大大提高。
以荷兰银行的“抵御通胀”系列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去年10月该行曾发行了两款分别挂钩“中国
农产品”和“全球农产品”的挂钩结构性存款,当时的起存金额为2.5万美元。而今年5月27日该行发行的黄金挂钩产品,产品起存金额大幅升至5万美元。
对此,有客户经理向记者表示,自4月份银监会大力整顿商业银行个金部以来,应监管部门的要求,产品设计部门纷纷提高了结构性产品的最低投资门槛,例如汇丰银行新进推出的“一篮子中国基础设施股票挂钩澳元产品”最低投资额度为2.6万澳元,荷兰银行“一篮子强势货币挂钩欧元结构性存款”门槛高达3万欧元。显然,这意味着普通投资者将无缘此类高风险高收益的结构性产品。同时,银行也加紧了对投资者的风险揭示。
根据要求,商业银行在向客户销售理财产品前,应充分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投资目的、投资经验、风险偏好、投资预期等情况,建立客户资料档案;同时,针对不同的理财产品设计专门的产品适合度评估书,并由客户对评估结果进行签字确认。此外,产品适合度评估应在营业网点当面进行,不得通过网络或电话等手段进行评估。“此前银行也曾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但要求没有现在严格。”有股份制银行人士认为,“对于客户的评估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了解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增加客户对产品的认知度,避免稀里糊涂买产品的情况。”
(来源: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