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原来就是搞心理咨询的,退休后就自己开了个心理咨询所,地震后马上赶到灾民集中安置点,对重灾区来的灾民进行心理援助。我感觉重灾区来的灾民非常需要心理援助,这种心理援助对他们的帮助非常大。刚开始的时候,有个重灾区来的母亲很忧郁,每天也不怎么说话,在家人的劝说下到我这来了。
来了以后在我们的"诱导"下,她开始哭诉,她的房子倒了,儿子也没了,等她哭诉过后,精神状态明显变好了。我现在就是希望这些灾民能够尽快甩掉心理包袱,不要把事情都埋在心里,有问题要说出来,要想办法解决。不然时间久了,心理问题就会引起生理上的疾病。”
2.蔡国荣:35岁,德阳特种新材料有限公司员工,德阳人
“我现在就是志愿者,地震后没几天我们单位就组织了一批志愿者来帮忙。虽然我们也是灾民,但我们是轻灾民,我们要帮助的是那些重灾区来的。现在就是希望能够尽快重建家园,生者都能够好好地活着。”
3.吴光曦:36岁,中央电视台公益行动栏目记者
“地震后灾区来了很多志愿者、记者以及全国各地捐赠的物资,可是6月1日以后,记者和志愿者开始陆续离开,可能过了这个集中支援期以后,灾区的人们更需要振作起来,行动起来。希望灾区的人们能尽快从痛苦中走出来,以后的建设还要靠他们自己。”
4.陈德中:45岁,普通工人,福建人
“我是一名福建人,平时就在福建打工,听说四川遭灾后,我就把工作辞了,跑来做志愿者。现在就怪自己没钱,自己要是有钱一定会捐款,没捐多少钱是自己最后悔的事,希望自己能多干点活,多为灾区做点事。未来最大的梦想就是娶个媳妇,自己40多岁了还没结婚,老妈很着急。想对四川人民说:"四川,雄起!"”
5.刘东:22岁,矿工,山西人
“我在警校毕业后,就成了山西一名普通的矿工,同时还是协警。地震后就跟单位请了长假,先到都江堰再到成都后到德阳,反正是哪有事做我就到哪。现在感觉没什么事了,自己也打算回去了。最郁闷的事,就是来德阳第一天就把数码相机丢了。希望四川人能够团结一心,重建家园。”
6.王小年:58岁,人力车夫,河北石家庄人
“我是石家庄人,在德阳蹬三轮车好几年了,运气好一天能赚七八十元,自己最大的梦想就是多赚点钱,希望四川能够尽快度过苦难。”
7.刘述理:40岁,德阳某造纸厂总经理
“我现在不是什么刘总,我就是一名志愿者,想帮忙做点事。我的车也是志愿车,随时帮忙拉人拉物资,我现在属于志愿小车队,归我们肖队长管。现在我就希望工厂都能尽快恢复生产,这样四川人才有饭吃。我还希望政府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上课问题,都在帐篷里上课实在太热了。”
8.028591:(姓名保密,这是她的警号)26岁,刑警
“地震以后我们就进入了24小时待命状态,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不工作的时候也是待命的,所以很累很困,现在就希望能放几天假好好休息一下。其实我也没做什么工作,你要采访的话还是采访我们的法医吧。我还希望政府能尽快把灾民安置到活动板房里,现在住帐篷实在太热了。”
9.李文男:第二人民医院医生,都江堰人
“我们在幸福家园安置点已经十多天了,幸福家园建好的第二天我们就来了,我们在这里最少要待一年,最多三年。具体时间看这边情况。我希望这边的安置点早点建好,现在很多人还住在帐篷里,今天帐篷里面的温度有39℃左右,但是因为现在温差很大到了晚上会好一点。都江堰最热的时候在七、八月份,到那个时候如果还住帐篷,很多人会中暑的。同时,常住在活动板房也不是办法,我希望可以早日建好家园,恢复正常工作。至于我个人,我希望去做一些手术,因为我本身就是外科医生,当然,现在有需要,做一些基础医疗的工作也很好。”
10.何文宗:男,天府早报成都新闻部记者
“地震发生当天,我们就直奔汶川,道路不通我们改道去绵阳,别人告诉我们北川受灾最严重,于是晚上的时候到达了北川中学。在那里,一片废墟,到处都是尸体,但是没办法只能够先救还活着的人。头两天,我心里还是有点害怕,余震不断,两天过后就不怕了。我在那里呆了一个星期,20日回到成都的。回成都后就做一些重建报道。可以说,从地震以后,我一直没有离开这个主题。也让我感触很多,实际上,回到成都后,我一直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我觉得已经不是在做采访了,写好稿子也不是最重要的。在这次灾难中,首先是要作为个人,到达现场,去表达对他们的关注;其次,是要保证自己的安全,生命非常脆弱;最后才是用心地去做好稿件,把信息传达出去,让别人都知道真实情况,让他们来帮助关心这些受难的灾民。我希望每个人都珍惜身边的人,好好生活。”
11.曹安定:男,35岁,上海411医院
“凌晨两点,接到命令——解放军第411医院组织医护人员赶赴灾区。我不知道是医生的职业习惯(经常应对突发急诊),还是心在震动;我在灯光下整理行装,爱人在耳边嘱咐,但是完全听不进去,耳边全是瓦砾下的生命在呼唤,在我耳边回荡。我们依然在映秀驻守。所有解放军第411医院救灾医疗队的人员没有一个发牢骚,政委临行前告诉我们,我们要有心理准备应付一切困难。在最艰苦的地方战斗,我们做到了,而且在继续战斗,地震在考验我,灾情就是命令,我在战斗,我们还在战斗……”
12.Steven:男,34岁,外企中层
“自从四川地震发生以来,我的心一直在颤抖,一幕幕惨状让人心里不得平静。汶川这地方自己八年前去九寨沟的路上来回经过,路很难走。自己还记得当时坐在中巴最后一排,路上颠得头撞上车顶,沿途风光秀丽,永远难忘。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就这么被摧毁,更惨重的是,这么多小孩就这样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星期二晚上上网捐了300块,希望自己能尽微薄之力。周三公司组织捐钱,刚好口袋里只有400块,捐上200后回到座位上,有个同事在邮件中转发了灾区的故事,看了不是滋味,跑到行政部让他们再记上500块。钱可以继续去赚,生命一去不能再回。”
13.张春萍:女,36岁,奥运火炬手
“我是一名上海地区的火炬手,我的家乡在四川。自从四川的大地震发生以来,我的心一直无法平静,因为我觉得自己多了一份责任。作为一名奥运火炬手,我知道这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尤其是在我们正面临的大灾大难面前,我们经历了那么多生死别离;我们体味了那么多人间挚爱;我们为逝者的离去和生者的坚强都流下了那么多感动的泪水,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是复杂的。作为一名火炬手,要传递的是一份关爱,是人生积极的思考以及传递爱的实际行动;圣火传递的更是人生中的努力与奋斗的精神,是让自己和他人的人生都更加丰满而精彩!在得知为帮助灾区中小学重建招募教师志愿者的时候,我立刻上网报了名,我希望能够把一名火炬手以及火炬手周围凝聚的关爱带给灾区的孩子们。让他们明白世界是温暖的!关爱是永恒的!”
14.白雪涛:51岁,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环境所副所长
尽管已经在前线和后方之间往返奔波近20天,51岁,白雪涛博士声音略带沙哑,但依然十分洪亮。他是卫生部救灾防病组的领队,这位领队并不怎么愿意谈论自己的事情,只说那是“尽自己的一份力量”。50岁是赴灾区的年龄上限,但白雪涛博士主动请缨。600多万人受灾,汶川、都江堰、绵竹、北川、安县、什邡、德阳、绵阳等8大重灾区安置点的“帐篷城”绵延数里,怎样做才能大灾之后无大疫,如何对疫情进行监控才最有效率?“现在看来,确实没有发生疫情,很多防疫人员做了很多工作。”白雪涛说,老百姓已经遭遇了地震,不能再让他们遭受疫情,那简直是太残忍了。在离开北川去什邡的那一天,白雪涛给很多同事与亲友发了一条短信,短信的最后两句是:北川中学的教学楼开始拆除了,孩子们长眠于教学楼下面。很多人回复说,“太难过了,看了都落泪了。”
他说,他的愿望就是希望灾民们早日恢复家园,失去孩子的父母早日走出悲痛的阴影。我们需要医疗设备,我们也需要提高医务水平。
15.周海丽:女,27岁,上海海关职员
“最近我一直在努力,努力地捐钱、献血。一位朋友对我说,"我见到捐款箱就捐钱,还有手机发短信捐钱,现在我只剩下身上这件衣服没捐了。"而酷爱逛街的我则在心里默默地想:"可以不逛街,不可以不献血,不可以不捐款。"2008年本是举国欢庆的奥运年,没想到,却是这样困难重重,但我们也空前地团结和充满人情味,从雪灾到msn签名到护火炬,都体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力量!地震就像做梦一样,看到很多惨不忍睹的图片,我不知道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单位里的同事也是,都希望早点把钱捐到灾区,除此以外我们只能等待。无论如何,我们都相信只要大家心连心,一切都会过去的,希望灾区早日重建,希望那些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平安地度过!”
16.黄伟:男,28岁,中国平安员工
“我有5年的军龄,是个老兵,枪法还不错。地震发生时,我的父母、儿子在四川重灾区红白镇的姨妈家。5月12日,我去接父母和孩子,安顿好家人后,我联系了三位休假的战友,13日晚从都江堰徒步向震中汶川突击。两天三夜后,我们到达汶川参与救灾。15日,我们四人回到都江堰,发起由全国200多名退伍老兵组成的"热血老兵突击队",负责押运赈灾物资奔赴各灾区,将价值1000万美元、重达300吨的外国援助物资安全运送到理县、茂县和汶川等重灾区。”
17.肖鑫:女,上海赢动公关策划公司高级经理
“地震后,有很多故事让我感动得流泪。但我看到一个场景,一位受灾者在等待的绝望中撞墙死了。在恋人找到他的时候,只能抱着尸体痛哭,我特别有感触。当时,我就告诉老公,如果他遇到这样的情景,一定要有信念,相信我一定会去救他,老公说"好"。如果发生灾难,我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去救我的老公!然后,我跟老公说,如果我发生这样的不幸,一定会坚持,老公你也一定要来救我,老公也立即回答说"好",我们击掌立誓。”
18.耿凯:男,30岁,泰达荷银营销策划部
“我很骄傲,我们公司是第一家进入绵阳安县的基金公司,那里距离震中只有20公里。5月24日,我和另外3个同事带着同事们自发捐助的11万元善款购买的两车救灾物资,赶在六一儿童节之前送到在帐篷中复课的绵阳安县6所小学的学生手里。我们在6.4级余震时看望了前期通过客服部门联系上的6位基金持有人,为他们送去慰问物资。其中,一位姓陈的持有人,是绵阳市的警察,地震后(截至5月25日)已有13天没回家,非常担心家中的母亲,他用沙哑的声音委托我们去看望他的妈妈。我们答应他,一定要找到他母亲。我们想尽各种办法找到了这位冯妈妈,冯妈妈当时说,虽然目前只有她一个人住在家中,但是她支持儿子的工作。”
19.袁幼鸣:东方早报评论员
“地震发生后,我曾经想过我能为灾区做什么,现在能做的是捐钱。因为身体的原因,如果身体没有问题,早就走了,5月12日就走了,但我怕自己去了以后帮不上什么忙。我五一刚去四川寻过根,我发现我、父亲和母亲都是客家人。
对于灾区老百姓的生活,我希望能在灾区重建中扩大基层政治民主,才能解决重建过程中的问题。对于这个过程,我没办法做什么,但我会关注,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呼吁。改革开放30年,对社会财富的分享有问题,所以灾区才会这么脆弱。在接下来的过程之中,要更加努力地捍卫自己应有的权利。祝愿他们尽快疗伤,缓解自己的悲痛。”
20.季海河:男,某外资公司国际物流及供应经理
“地震后,我想马上到灾区去,但是公司派我出差,没办法,先把工作做好。听到灾区有人需要帐篷,我立即答应把自己的帐篷“贡献”出来,送到机场去。如果我能为灾区做什么,一定会做。灾难过后,我觉得中国人一定要发展,要自强。我们公司今年在全球有比较大的采购,我们会争取把这些采购单投放到中国来,在中国寻找最好的、有品质的企业的产品,希望这些订单让中国好的企业能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找的产品,都需要经过多道质量认定,但在中国确实还比较难,为了这个,我花了比原先应该花的更多的力气和时间,比原来累很多,需要跑很多地方,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的。”
21.许越:女,13岁,静教院附校初中学生
“地震后,我看电视觉得特别难受,有的人被救出来之后,为了保护他们的眼睛,不让他们睁开双眼,但被救的人执意要睁开双眼,看看救自己的人,我看了觉得特别感动。还有灾区的小朋友,他们在瞬间就失去亲人了,在这边的我们这么平安,想到我不能帮忙,不能到那里去帮他们,我就不好受,所以我把零花钱拿出来,捐给灾区的小朋友。我们还有同学,捐款资助那个为救学生死去的老师的女儿,希望她能顺利完成北京大学的学业。现在,我们学校的很多地方挂着红丝带,我每天也系着红丝带。”
22.邱宁然:男,21岁,西南大学外语系学生,云南人
“重庆地区实行夏时制作息,所以我们下午3:30才开始上课,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睡午觉,突然感觉床和柜子在摇晃,同学迷迷糊糊地埋怨是谁在恶作剧,突然听到楼下喊"地震了"!我们外套都来不及穿好就奔下楼去。整幢楼里的人都拼命往下跑,当时感觉像是踩在软地里,高一脚低一脚,头上不断有灰掉下来。
我跑到二楼的时候,下意识地看了一下对面7层高的教学楼,发现它像果冻一样呈波浪型的摇晃,感觉头晕。5月12日的白天不是最恐怖的,夜晚的黑暗和闷湿的天气对人内心造成的压力,让人真正感觉到了近乎绝望。
在夜里2点和4点钟的时候,都发生了较强的余震,每一次宿舍都是倾巢而出,学校操场也睡满了人。下楼时,也有人没忘记带电脑和吉他。坐在操场上,潜意识里想到,我们用盼红军的心盼地震,震吧,震完是不是就可以回去了。就在这种颠沛流离中,我迎来了21岁的生日。5月13日凌晨2点和4点的间隙,我又回到寝室,躺在床上,也睡不着,当时想了很多事情,一瞬间感觉人长大了,时间不能荒废,人的生命如此脆弱,要珍惜身边的人和事,还有死亡的力量,再多的矛盾和困难与失去生命相比不算什么。”
23.陈宏机:男,28岁,城市规划师,香港人
“刚刚看到地震的消息时还没有特别的感受,当看到越来越多的灾区情况时才觉得这真是一场悲剧。现在有一些人觉得地震是天谴,是人类破坏大自然的报应。不过,我觉得天灾就是天灾,不应该用天灾去怪罪人。其实,世界各地每年都有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只是中国人这次有了切身之痛。灾难突然到来可能是天将降大任吧,是对中国的考验。只有从灾难中吸取教训,将来才能避免更多的悲剧,中国才能更加进步。”
24.杨迪(化名):男,32岁,项目经理,美籍华人
“这次地震来得太突然了。首先,我觉得中国政府的反应是快速的,第一时间采取了措施,政府领导人也马上去了灾难现场,这点是非常好的。同时,政府采取的救援措施也是积极的,真的让人感觉是以人为本。不过,这次救灾也有不足之处,少数政府官员表现得不是很好。我觉得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亲临现场是积极的,不过多少有一些人的表现还不够务实。将来面对同样的问题应该有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把今天的经验总结起来。”
25.毛欣:女,25岁,《时尚》编辑,重庆人
“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灾区祈祷,许多人志愿到四川救援,这让我非常感动。不过,当全国都在为幸存者捐款时,也应该想想死去的人。一方面要更好地安置他们的遗体,让他们的家人得到安慰。更实际一点的话,我觉得大家应该对投资购房有新的认识。因为,很多房子都是在余震的时候被破坏了,将来一定要注意房屋的质量,并且要想办法保护好自己的财产。”
26.谢倩:女,21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5级学生,上海人
“妈妈曾经想过领养一个地震中失去双亲的孩子,征求我的意见,我没有多想就说好的,就希望能像对待自己的亲兄妹那样对他或她,因为对这些孩子而言,最关键的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抚慰。妈妈跟我说:大灾有大爱。我想这次地震把中国人心里最柔软的部分敲开了,也颠覆了国人对80后和90后的看法,虽然灾难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能感同身受,能有切肤之痛。”
27.夏天怡:女,20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6级学生,上海人
“我所在的校园媒体《复旦青年》在5月末推出了特刊"生者半月"。我们一次次在采访中忍不住哽咽,一次次与编辑部的同学们说"我们挺住"。当特刊拿在手上时,眼泪拼命往下掉,逝者离去,生者幸存已逾半月,在离灾区千里之外的我,作为一个学生记者,实在感觉无力,除了用新闻纸向灾区所有人致意,用忙碌与关注让自己感觉似乎在做些什么以外,我只能在心中一声声地祈祷:平安、平安、平安。”
28.徐明:男,24岁,南京宏顺房地产公司工程师
“5月14日中午,鼓楼广场采血车门前排起了近200人的长队,还有很多人端着盒饭坐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等待着拯救一个生命,等待着对自己的救赎……红十字捐款处的人也暂时不接受捐款,因为捐款箱已经满得再也盛不下我们的热情……
5月19日清晨,鼓楼广场的国旗降半旗默哀,下午2点28分之后的三分钟,是我终身难忘的三分钟,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景象,希望也是最后一次。除了尖锐的防空警报和刺耳的车船笛声……这样的安静令人不寒而栗,人们就那么站在那里,向着西南,四川的兄弟姐妹,给你们送行了。这一灾难也深深地改变了我们。
生命如纸般的脆弱,但是不应该如纸般的苍白。我们总该做点什么。最初的几日,走在路上都异常小心,以为"活着"本已是件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看看那些以自己的性命向生命致敬的同胞,我们还差得太远,太多。一个朋友的签名很好,做一点是一点。”
29.马语者布克:男,30岁,摄影师
“5月12日下午,几个朋友打电话来问是不是感到了楼的摇晃。我的办公室在2楼,没有感觉,于是说笑,要是楼都不晃,那岂不都能获鲁班奖。谁曾想到,我们说笑的瞬间,遥远的汶川有数万的生命瞬间泯灭了?汶川,这个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会注视的地方,突然之间以这样悲壮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随后的24小时电视直播中,我哽咽了,一点也不需要掩饰,任泪水肆意流淌。我被感动了,因为一位老人哽咽着振臂高呼,因为一双乌黑粗糙的双手,因为一个失去了主人的书包,因为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这个时候,我们再也不需要类似"人民"、"群众"之类的名字,因为这些空洞的名词再也不能代表那些伟大的生命,他们在最急迫的时刻,选择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出于对生命的敬意,他们舍弃了自己的生命。
看着那位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的女警,她单薄的身影在黑暗中摇晃着,成了一盏柔弱的明灯……这位女警的身影不断在电视中出现,而每次她的出现都使我不能自已……她叫蒋敏,无论是"一级英模"还是什么看似伟大的字眼,都不再能掩盖这个普通的名字自身的光辉。她就是那么一盏烛灯,即使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她失去光辉。”
30.周芯羽:女,22岁,自由职业者
“捐赠只是慈善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更不是斗富攀比的名利场。我们应该认真地意识到:无论是捐一块钱还是捐一个亿,无论是捐款了,还是从内心真诚表达自己的哀悼之情,这些在善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最初批评姚明捐款少,批评德国、美国政府不如沙特捐得多,后来咒骂王石等等……不知道偏爱这种"攀比慈善"逻辑的人是否想过,当别人在你落难的时候主动伸出援手,而你却对别人的援助挑肥拣瘦,用金钱的数量来衡量爱心的多少,这是不是回应别人善意帮助应有的心态?也许有人认为,很多指责无足轻重,只是自我宣泄,不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那是你错了,伤害已经造成。
比起名人,比起有钱人,我能做的只是捐款百元。这一场浩劫,多少眼泪,多少情,多少感动,多少痛……灾难没有结束,后续的工作还有很多,希望我们在彰显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巨大精神力量的同时,也不要以善的名义来伤害那些伸出过援手的人们!更重要的是,请保持自己最初的那份感动和爱心,不要让一些不和谐的行为破坏了自己最初的那份纯真!”
31.陈君贤:46岁,什邡市卫生局副局长
地震后,什邡市卫生局副局长陈君贤一直在前线,开始的两天,他几乎没合眼休息。早报记者见到他时,他双眼布满血丝。他说,灾后前几天,我们只知道去抢救。直到第4天,才发现抢救不是疾控中心的事情,预防才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谈起对灾区重建的心愿,陈君贤说:“我们需要医疗设备,我们也需要提高医务水平。”他说,部分遇难者,是被活活拖死的,因为当时没有相关设备。他说了一件让他难以忘记的事情,在救援现场,一个18岁的女孩子,用手抓住陈君贤的裤管,哀求着说,“叔叔,救救我吧”。
他说,她是内脏被挤压,只要当时止住血,立即做手术,能挽回生命,但现场没有医疗设备,只好安慰她,鼓励她,叫她坚持。大约一个小时,陈君贤再回来时,发现那个女孩子已经死了。
说到这里,陈君贤落泪了,他说,这些教训是地震给震出来的,不能再让悲剧重演。
32.刘霞:女,23岁,悉尼大学心理学大三学生
“突如其来的地震打破了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一个朋友是ABC来着,祖籍香港,她一直告诉我说每天看报道都想哭,为灾区群众哭,也为那些无条件帮助灾区群众的人哭。LOCALNEWSPAPER主要是对伤亡情况进行报道,附带如何营救的状况,基本不在头条,总的来说不很详细,也可以说有点片面。具体的情况我们还是从网上自己了解,或者打电话回家向父母询问。这场灾难比当年的唐山还厉害,每天看着报道说死亡的人数不断在增加,另一方面搜救行动在积极开展,再一次觉得中国人好团结呀,也总觉得自己该去做点什么!
悉尼当地的青年协会的,还有好几所大学的学生会都举办过募捐活动,我去过其中的两个,签了名也捐了钱。但总觉得单单捐钱起不了很大的作用,还想干点什么更有效的。听说灾区那边需要心理辅导,很希望以后可以去那边帮忙。
当灾难来临之时,无从选择也无法逃避。就如一句话说的,"there"snolifeafterlife.thisisthelife."我会选择面对该面对的,活得尽量快乐潇洒些。”
33.刘海(化名):男,27岁,创投总监
“现在所在的公司还在策划关于震灾的活动,希望可以多为灾区人民做些实事。
地震后第一反应,"傻了",随后也与周围的人一起投入了捐款、捐物、献血的热潮中。2008年5月16日晚7点,我所在的读书会到人民广场,参与了烛光祈福活动。希望通过这些行动能对生活在上海的青年有些震动。我家是湖南株洲的,1998年曾经遭受过百年未遇的洪水,有亲身同感。我们公司很多80后的,我发现自从"5·12"后,办公室变得安静了很多。”
34.苏华:芬航美传媒,成都人
“我家在离向峨乡镇还有30里路的一个小山村,我的家里,有一个80岁的爷爷,一个正在上高中的弟弟,父亲在我读高中时就过世了,一直以来是母亲一人供养着我们姐弟上学。另外,我们村里的人除了种地基本没有其他任何经济来源,本村有一家三个老人无人赡养(一个90多岁,两个60多岁),我本不富裕的家庭,平时只能是靠种很少的地生活,从我大学毕业后,三年以来,三位老人吃的、用的都主要靠我们家接济;地震后,老人的房子也塌了,去村子的山路也被泥石流阻断了,无法得到政府及时的支持;也使村子里的所有的人无家可归,连遮风雨的油布也没有,由于此次受灾面积较广,一时难有人注意到这些远离城市的贫瘠的村庄,加之通往外界的路已经被地震破坏得面目全非,老人根本无法转移出来。”
35.陈菲(化名):女,51岁,某大学文化典籍系副主任
“我对生命可贵的看法从来没有动摇和改变,这次地震触动最大的是人与自然、对社会制度的反思。人类不能重新安排河山。四川的水利、全国的水利、相关的工程以及一切的环保制度化力度值得反思。
这次我们依靠的是传统的仁爱文化。公民社会远未建立。作为公民,他的权利以及由此而生的责任、义务、社会位置,所有这些确定之后,每个生命才会真正得到保证和尊重。我们可爱可敬的中国人,在没有或缺乏权利保证的前提下仍然尽了自己最大的责任和义务,靠的是传统中最优秀的仁爱精神,包括我们有人性光辉的总理。
我们必须反思,必须建设,怎么才能真正、长久地让我们的社会持续尊重生命?生命尊重的含义除了让人活着,还有什么?人是救出来了,以后呢?种种不尽……我们现在能够做的除了捐钱捐物,主要还是捐思想,捐专业的知识,尽最大的努力培养新一代的人,使之成为一个有素养、有技能、有胸怀的公民,将来为建设自己的祖国贡献自己哪怕是最微小的力量,让社会在一点一滴中得到实际的进步。”
36.韩寒:男,作家
“在地震发生后的48个小时,我从北京飞到了四川成都。我要直接去灾区尽一点力气。在四川的这几天里,我深觉自己能力有限。每天运几车的物资也是杯水车薪,而且急需的物资越来越难以买到。因为这次的受灾面积太大了,而且救援和运送物资的难度太大了。有种无从下手的绝望。四川的确是天府之国,而四川人似乎天生也非常乐观。
在过程中,很多灾区群众叙述的甚至还带有幽默,我想,这会帮助他们更快从灾难中走出。而地震的威力的确巨大,有灾区群众对我说,你爬到我的屋顶上,看眼前的山。本来站在这里是看不到这座山的。有两个老太婆在山上对话,地震一过,两人就隔开一百米了。”
37.小陈:女,40岁,外贸公司
“我本来蛮关心的,天天都看,看了以后眼睛红红的,特别感动,捐款都积极参与,想通过自己的一丝努力帮助他们。但后来天天都报道这个,我就麻木了,再后来组织捐款的部门越来越多,让我感觉很不舒服,竟然还搞捐款最低数额限制,像是各个部门在刻意地追求完成任务。我觉得有些东西宣传到位就行了,不能过了。”
38.胡勇:成都吉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安静的坐在成都天府软件园一幢办公楼的顶楼办公室里,跟往常一样紧张而忙碌地工作着。突然,我听到屋顶有东西垮塌下来的沉闷声音,接着就感觉到办公楼开始剧烈地摇晃起来,面前的办公桌也在猛烈震动,立式饮水机扑面倒下,放在陈列架上的公司奖牌从高处摔落,差点砸中了我的脚踝。
短暂的几分钟,让人如此慌张,让人如此不知所措,让人觉得自己如此渺小,更让人感觉到死亡离自己竟如此之近。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遭遇到了地震,而且是如此的强烈,让人刻骨铭心。我和我的同事们都幸运地躲过了一场灾难,毫发无损。但相隔100多公里的许多地方,却由此需要承受巨大的疼痛。上天给了四川人、中国人、乃至全球华人一份沉重的考验。
劫后余生的成都人迅速地行动了起来,爱心和无私的援助像潮水般涌向需要帮助的人和受灾的区域。我身边的一些人奔向献血站,发现献血站已经排了长长的队伍,最后排上两个多小时的队才把自己的献血送上;还有一些人,他们联系上了四川省红十字会,帮助他们接听和回答各种咨询电话,联系各种通路去充当志愿者;另外的一些人,用矿泉水、食品、药品等把自己的私家车塞满,不顾余震的威胁,开着车就径直往都江堰、绵阳方向送……每一个人都被震撼了,每一个人也都被感动了,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需要去做些什么、而且是迫不及待地需要去做些什么,几乎每一个人都行动了起来。
面对这场巨大的自然灾难,我看到了另一种更为强大的反击力量。这种力量,由无数个普普通通的你和我组成,由无数个无名英雄组成。这种力量也促使我更加热爱身边的人和事,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39.叶家哈尼:男,21岁,加拿大留学生
“我是一位普通的海外留学生。在得知祖国四川汶川大地于北京时间5月12日14时28发生8级大地震后,我们留学生时时刻刻都在通过CCTV-1关注着受难同胞的救援和治疗情况,每当报道又救出一位受灾群众时我们感动的心情是相同的,同时都在为受灾群众祈福,希望能够尽快救出更多的受灾百姓。
在听国内朋友说起国人纷纷捐款、捐物、献血、出力后,我们海外的留学生也纷纷涌入温哥华CRYSTALMALL里的某个中侨会捐款。虽然投入的只是小小的打工费,但是我们都相信小溪流终能汇成一道洪流。”
40.葛佳:女,24岁,东方早报记者
“当地震发生时,并没有意识到是地震来了,跑去邻近的窗口张望,路上一切如常,但同事们的心情却怎么也轻松不起来。震感2分钟后,许多人拿起手机,冲向了楼梯。看着楼梯间急促而有序的人流,忽然就想到了"9·11",每一个人都在边向下走,边拨着电话,生怕那是最后的电波……第一个电话拨给妈妈,节约的本性,使妈妈居然摁掉了我的电话。”来不及等她回拨了,边想边拨通了第二个电话拨给爸爸,爸爸显得十分诧异,”我在车上,没有感觉到吗?简单交代几句,拨了第三个电话给9楼的同事,因为他们夫妻都在我们楼办公。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拨,心里害怕着是致命的灾害……电话一圈播完,突然想到是不是要咨询下地震局,但显然该电话早已被打爆……超高的电话使用率也始终没能让我妈妈回拨进我的电话,当时只想着,时间就是生命。”
41.唐海青:男,30岁,广电日生寿险公司市场部职员
“昨天参加了场义卖,看了场义演,异曲同工,都为了赈灾。
先说上午的义卖,是朋友的朋友介绍的,原以为就是卖大家的私人小物品,好玩又公益。第一次参加此类活动,兴奋得不行,前一晚就做好准备工作,拍照,定价,发邮件,装袋。第二天一到现场,满眼的奢侈品,所有人既是货主又是顾客,我也不例外,又扫了两件小货,一卖一买,算我献2份爱心吧!晚上冒着雨赶去上海音乐厅看了场昆曲义演——上昆30年团庆盛典暨赈灾义演演唱会。演唱会可谓"国宝云集"——上昆的计镇华、刘异龙、张洵澎、张铭荣、张静娴、岳美缇、梁谷音、蔡正仁等一批老艺术家们和张军、沈昳丽等上昆新一代的精英团队悉数登场。”
42.封品:男,33岁,IT公司技术部
“早晨跟一个老友麦瓜视频,大概有两年没联系了吧。麦瓜就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蹦出来说在北川。麦瓜被公司特派四川北川大搞技术。视频中那大口罩让人害怕:说余震、水库塌方、泥石流、瘟疫……一个都不少。而后面的背景,说是倒塌的学校,推土机正作业清理废墟。聊完视频,我又跑去捐钱。也只能如此,钱也很没用,买不回生命,买不回幸福,买不回爱情,买不回温暖。但突然发现:这场灾难让国人团结在一起。”
43.邰佳:女,27岁,上海劳动报记者
“看电视新闻,除了抗震救灾的感动之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同济大学建筑系古园林、建筑史老专家路秉杰先生说:"地震震不死人,房倒屋塌才砸死人!"
做一些号召性的事务。先发了帖,动员周围一切朋友为灾区小朋友募集书籍(励志类/科普类为主),纸笔文具等学习用品;第二天接着征集乳胶手套、消毒水、帐篷。除了看电视掉眼泪也曾有过问号。关于捐款能不能落到实处?关于记者去那么多是否有意义?关于报纸上那些该不该登的照片?关于新闻发布会上的差池?事实上,这个那个都不要紧,好心办不成的事可以再进步。但如果谁没好心……”
44.古永锵:优酷网总裁
“从5月12日下午开始,四川地震灾情始终牵动着我。在最初的一周里,我和全国人民一样,沉浸在巨大的悲痛和忧虑中,每当从电视画面中看到那些在瞬间失去了亲人的灾民,特别是看到那么多年幼的生命已长眠于地下,作为一个父亲,我深深地体会到那种绝望与无奈。面对灾难,个人的力量何其渺小,然而,尽管我们没有选择是否接受天灾的权利,却可以选择对待天灾的态度。5月20日,我们优酷网友自发组织了一个特别拍客小组赶赴灾区,他们在前线呆了10天,亲历了余震中临时小学的搭建,穿越了"生死补给线",见证了矗立在生死边缘人们的坚强、积极、团结和温情,带回了100多段珍贵的视频资料。在这些资料中,我们看不到想想中的凄凄惨惨切切,反而是灾区人民迅速投入重建和自救行动的坚强和乐观,以及全国所有救援力量汇力一处迸发出的巨大凝聚力和修复力,让我们备受鼓舞,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希望。”
45.李俊辰:男,欧金伦敦投资有限公司特约经济学家,现居伦敦
“作为在英国生活的华人,在听到祖国发生这样的悲剧的时候,感到非常心痛。中华儿女无论在神州大地,还是在天涯海角,心里都永远牵挂着祖国。之后,在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中得悉中国政府全力调度一切物资帮助地震灾区,又感到非常欣慰和自豪。对欧洲人而言,这样的速度和全面性是他们无法想象的。我身边的朋友,包括许多英国友人,都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事态的发展。最近海外传媒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建筑质量和抗震标准上,希望有关政府可以查明事实。”
46.艾龙:女,自由职业者
“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特别眷顾,地震时候正在5楼,却没有任何震感。大约5分钟后,有人打电话问候是否安然无恙,接着大家都开始打电话给亲朋好友。
地震让我知道到底谁是最爱我的人,也让知道我最爱谁,靠,竟然不是同一个人。自此,生活貌似陷入纠结……有时候会觉得迷茫,在这场地震中已经逝去人是罹难,而幸存人又何尝不是在受难,地震给我们留下太多对生命、自然、人生的思考,每个人都要好好想一想。"
47.吴琳佳:女,上海申尼邦德公共关系咨询有限公司职员
“那天,上海民众在人民广场举行了悼念活动,好多好多人参加了。我也去了,但只是站在一边,因为理性是我自我标榜的目标。但人总是自我矛盾的生物,感性永远比理性更具说服力。所以只是静静地站着,小心地让自己的理性决堤。只是很幸运,还是看到听到一些别扭的笑谈和议论,仿佛这场祭祀只是另一种游戏的形式。这和某些论坛提到的捐助何其相似,一场灾难成了某些公司作秀的大好机会。但话说回来:作秀却要比什么都没做好,毕竟人非圣贤,公司的本职是赚钱,所以这种助人自助的公关应该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双赢才对。”
48.余钟斌:男,《中国地产》网站编辑
“5月12日是我的生日,但2008年的这一天却地震了。从儿时记忆起,我就认为,出生在这样一个平凡的日子,造就了平凡的我。若是护士的话,那还可以当一次"白衣天使",但我不是,所以国际护士节我过不了。因此,我从来不庆祝我的生日,没有聚会、生日蛋糕,也没有长寿面……把每一年的5月12日都当成平常日来过。然而,这个平常日却在2008年打破了。
当天下午汶川大地震,多个省市有震感。身在北京某处的我虽未受震动,但从当天晚上的网络新闻可以看到,汶川的美好家园顷刻化成废墟,国家遭难了,每一华夏儿女多沉寂于悲伤之中。朋友表示,以后你生日那天就再也不平凡了。然而大家都明白,这种不平凡的代价太高,我们宁可不要。然而,终究不是我们所能选择的,惟一可以选择的是,把5月12日这天的破灭变成希望,重新开始。”
49.路金波:男,上海贝榕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5月12日下午,我在上海的办公室里。二层,所以完全没有感觉到地震。是过了会看新闻知道的。刚开始没什么反应.不知道7.8(当时报的震级)是什么概念,也不知道当地人口是否密集等。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信息逐渐多起来。尤其是我父母在西安,我老家的亲戚在河南,还有湖北和北京的朋友都说有震感,而且西安还很强烈。才感觉应该是个很大的灾难。13日的时候,知道我的朋友和代理的作家李西闽被困废墟,于是赶紧和很多朋友联络,通过各种社会关系组织救援。14日左右,灾情和募捐就是明确的信息了。我个人通过公司等几个渠道分别捐了一点小钱。然后组织我们公司签约的作家,录制了视频节目,组织了集体访谈和募捐。个人来讲,地震的感觉主要是大自然很强大,战胜不了的。人类很脆弱,所以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以前道理和套话也这么说。但是你真正面临这么大的灾难时才真正有体会。”
50.杨艳琛:女,某证券公司职员
“办公室在18楼,当时我就觉得头晕。但我以为是我个人感觉,我经常头晕。后来老板吼了一声地震了,大家开始疏散。后来看了新闻,觉得灾区人民太可怜了。后来电视节目一直直播,看了就想哭。印象最深是一个小朋友一只手从废墟里伸出来的照片,还有妈妈抱着孩子,保护孩子的场面。这次地震中,小孩子最可怜了。捐款捐物,义不容辞,我想这个是我们远在上海可以做到的。”
51.任廷贵:42岁,都江堰市温江区公安局政委
任廷贵正在都江堰安置点忙碌着,他和其他同事站在盒饭发放处维持秩序,还不停地说:“乡亲们,每人都有饭吃,请依次排队。”安置点在两天内建成,温江区公安局也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立即组织警力在安置点开展工作。任廷贵介绍说,区公安分局给参战的民警定下了两条绝对的“铁规矩”:必须确保安置点受灾群众生命财产的“绝对安全”,服务受灾群众必须“绝对到位”。
在安置点,很多受灾群众见到民警就拉着民警诉说自己的遇险情况,党员民警成为受灾群众最忠实的倾听者;个别群众因受到地震惊吓,致使深夜无法入睡,党员民警就成为了最安全的陪护者。
任廷贵说:“看到灾民们,我心里很难过,地震无情,但人间有爱,我们警察一定要做的贴心人,维护好安置点的治安。”“唯一希望,早日建设好家园,构建和谐社会,人民安居乐业。”任廷贵说,“这不是空话,确实是内心话。”
52.Nicole:女,某外企职员
“地震时候我正在工作,等我们都反应过来是地震的时候老早就过去了。我们的捐款都是自愿情况下公司直接从税前工资扣除的,比较方便。后来就挺想去做志愿者的,想特地请假去帮忙,但就怕自己误事,就打消了这个念头。而且觉得那边物资紧缺,万一要是只吃饭又干不动活就太浪费了。现在过去半个多月了,觉得要珍惜生命。说不定什么时候灾难就降临了,在这之前能活得开心活得有意义就最重要了。”
53.Dennis:男,德国某大学研究生
“由于在德国,我是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看到相关消息的,当时除了是震惊,还是震惊。然后想,受灾的人是否可以得到第一时间的援助,中国的媒体是否会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报道等等。中国政府此次反应之快让我吃惊,还有媒体,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公开,我们看到了很多信息,很及时。报道很透明。”
54Susie:女,25岁,英国留学生
“5月25日,在圣安举行了募捐,在这个不过2万人的小镇,募集了过3000英镑的捐款,也算成绩斐然了,其实,对于灾区人民来说,这些钱微不足道。很多同学都在说其实还是中国学生捐的,无可厚非,本来事情就不是发生在这个国度,捐或者不捐都在理,捐已经很好了,不能要求太多。
人其实是很奇怪的动物,对于不相识的弱者可能会愿意提供帮助,而对于相识的强者反而吝啬援手,对于无关的朋友可能不会有所要求,而对于相识相知的人要求在不断提高。相处是门学问,说到底无非就是让自己努力适应别人,取个中间值而已,那在不断的凑值之中累了怎么办,想休息了怎么办,关起门来自闭,可能反而是解放。真心真意尚且不易,还要扮出虚情假意,累,太累了,有时候很羡慕老外,他们的风格很不错,喜怒都在脸上,友好不友好也都直接表白,我能么,我不能,因为我是中国人,我要继续在这个国家生活,我们民族没有这种姿态。”
55.王媛:北京《青年周末》记者、编辑
共和国史上最大的地震,大半个中国有感的地震,同一个第一时间,几亿人分别面对不同的第一现场,作为一名记者我并没有拿起桌上的相机第一时间记录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但在第一时间有很多民间人士拿起相机、拿起DV记录着身边发生的一切。后来看了很多关于地震的新闻,感动之余,悲愤之余,审视一下我自己吧。
56.马佳欣:汉庭连锁酒店市场部
在这次地震中,汉庭成都的门店受到了一定影响,更有很多川籍员工家中受灾,地震消息牵动了公司所有人的心。不仅管理层立刻前往灾区坐镇,员工也积极捐款。而作为汉庭内刊《品味汉庭》的编辑,我立刻和领导商量策划了赈灾专版,第一时间收集现场的店长日记,和照片,把这些珍贵的资料,和所有汉庭的客人分享。看着那些用朴素的话语写下的点滴,我深深地佩服这些在一线的店长和员工,同时我也相信,这一时刻的记录,也将成为汉庭宝贵的精神财富。57.张孝菊:中外运敦豪对外传讯经理地震与我在5月12日的那一刻一下子扯上了关系:成都的同事在电话那头发出一声惊呼之后,突然没了声音。
无论是7.8级还是8.0级,对于远在千里之外的我都只是数字。但对灾区的同胞,他们意味着朝夕相伴的亲人,欢声笑语的学堂,每一条熟悉的街道和那个亲切的微笑。炎黄子孙,十指连心,我很骄傲,我一直和无数坚强而勇敢的“我”站在一起:成都的同事都很平安,但他们来不及维修自家的房屋,已经满载红十字会的救援物资赶往了都江堰……
地震,以无情的彻底摧毁,出现在我和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也在众志成城的真情面前显得脆弱无力。
58.伍雨禾:上海存志中学学生
电脑桌怎么摇呢?揉揉眼睛,还是摇,不对,我去把窗户关上,是不是风太大刮的,还不对?怎么还摇呢?桌上的小瓷人都快倒了,摇,还在摇……我没动桌子呀?怎么头有些晕眩呢?突然听到同事喊我呢?跑出去一看,大家都在楼下了,我还傻乎乎地问,怎么了,要下么?大家都说地震了,还不快下……
晚上看新闻才知道主要是四川,8级,比1976年的唐山地震还厉害,那次没见过也想像不来,可是这次却是实实在在看得清清的,早上看新闻的报道,真的心疼,这么惨,这么大的地震难道没一点预兆,一点都没测着么?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59.黄晶:美中贸易公司职员
这次地震让我们看见了地震中无数的舍生忘死,我们把它们视作劫后重生的希望;我们看见了地震后擦干眼泪的坚强,我们把它们视作劫后重生的希望;但是我今天终于看见了地震后发自内心的忏悔与罪感,我把它视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劫后重生的真正希望与力量之所在。
60.王云峰:湖南卫视记者
这些天来我走遍了四川的主要重灾区,其中有几个直接感受,准备写成报告文学。
首先就是受灾很严重,在路上几十吨的大石头到处都是,山上还随时可能滚下来,房子几乎全部变成了瓦砾,孩子们伤亡惨重。
第二则是灾民都很坚强。该流的泪流完后,大家都在参与自救重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计划,要么出门打工,要么抢种抢收,他们没有等、靠、要。
特别是在什邡有一个20岁的小伙子被埋在厂房底下105个小时,靠一包烟活了下来,救出来做了简单检查确认并没有受伤后,就马上报名去当了志愿者;而且有的灾民还很勇敢,如青川红光乡、南坝乡等地因为不断有泥石流,连部队都不敢轻易前去,一些当地百姓就冒着生命危险主动充当向导;此外,这次灾区的一些政府官员也值得称赞。
第三则是体现出了一种团结互助友爱的精神。
61.马新友:绵阳晚报记者
地震时,家里两岁半的孩子正吵着要看奥运,而我也要去上班,但突然就发生了地震。绵阳城区当时总体看起来损失情况不是很大,直到报社派出4支队伍分别奔赴平武、北川等地后才发现灾情的严重。而后,大家每天都能看到伤亡数字的上升,不少记者编辑的亲属也在地震中遇难了,还有好几个记者在报道中受伤。
作为本地人,对这次地震感触尤其深,此前谁也没有想到过绵阳也会发生地震,每天有些同事都是含着眼泪在写稿,要把绵阳的灾情告诉给全国,让全国人民能够对灾区有更真切地了解。就个人而言,也深切体会到灾民失去亲人的痛苦,希望能参与到灾后的灾民心理辅导中去。
62.刘兰泽:唐山市第二医院医生
15日到绵阳后,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开展心理干预,帮助灾民抚平心理创伤。因为我们也是住在帐篷里,就在灾民旁边,每天就是大量的和他们聊天,谈心。他们确实有伤心的理由,亲人离去、财产全无,特别是对于经历过唐山地震的我来说更有切身感受。在这个时候,他们特别需要人来开导和安慰,不能让他们过于沉湎于痛苦之中,要勇于面对今后的生活。
63.王瑞娟:51岁,胜利油田保育员
虽然我年纪已经大了,但身子骨还硬实,可是钱捐了,献血却没轮上。于是看到有在招募志愿者,就报名参加了,还顺利通过了体检。来到灾区后,看到灾民确实特别可怜,刹那间什么东西都没了,我就想着一定要为他们做些什么。家里人也支持,就大家凑了点钱买了些物资来带给他们。
到了之后,也就多找他们聊聊天,能让他们活络点,看起来有些人已经“麻木”了,我们要帮助他们恢复生活的信心;六一节我们还给小朋友表演了节目,希望他们看到我这么大年纪也来帮忙,能激励他们,向前看有个更好的生活。
64.崔国营:山东东营小老板
热一点,也没办法,毕竟消毒肯定不能放松,唯一难受的就是这里的蚊子比较厉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群志愿者完全是自发而来、纯民间性质,所有费用也全部由个人承担。第一批队员在15号就到了绵阳,参与过运送救灾物资、在江油为灾民搭帐篷的工作。如今已是第二批,主要工作就是一天两次的九洲体育馆消毒。
在我5月29号第二批来的当天,绵阳当地就要劝退我们,但大家心都比较齐,没有退缩,我们花国家的钱,也就希望为灾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65.刘曙光:安庆宜城医院
相对来说目前的工作强度并不大,因为病情主要集中于感冒发烧和肠炎腹泻等方面。虽然病小也要慎重对待,因为这类病如传染起来也将很可怕。
我是神经内科医生,除了治疗常见病外,每天晚上会深入灾民中间,去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面对这么大的灾难,单凭灾民个人微小的力量无法应对的,因此需要外界给予更多的帮助,我们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66.胡再旺:上海文化传播公司
我和14位战友就驻扎在此。作为由一家纯民营企业组织的民间志愿者队伍,我们一个多星期来的工作就是负责赈灾物资的装卸和周边场地的清洁保持。随着运抵此处的物资逐渐减少,我们正计划搬到更需要我们的地方去。
我们希望做的更多,但是指挥部不安排。但我们既然来了,灾民那么可怜,怎么能什么都不做就走呢?
67.黄成福:男,22岁,都江堰市温馨家园志愿者,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四学生
现在轮到我们材料系到都江堰来支教,这也是我是第一次到都江堰做志愿者,主要的工作是给失学儿童上课。
经过地震灾难后,多数孩子还保留着儿童的天性,低年级的学生很听话,高年级的学生很活泼。但有的低年级的孩子不明白甚至不相信自己的父母已经死亡,以为他们只是出去串门或者还没有回家。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也不愿意揭穿真相,希望他们继续保持幻想的状态。
我自己也是四川人,地震后,我父亲回家过一次,他告诉我,家里没有什么事,所以我家也是挺幸运的。听说,比我低一年级的一个师弟,因为余震时很恐慌,从楼上跳下来受了伤,要在医院里躺一个月,希望他快点好起来。
68.瀚海:男,29岁,都江堰市温馨家园志愿者,北京人
请不要问我以前的单位,我只能告诉你,我以前是做软件的,也是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会员。
我到温馨家园已经两周多了,这里有幼儿班到高中班都有。上个月26日,温馨家园仁爱学堂还举行了升旗仪式。我们来到这里以后,发现这里太需要老师了。孩子们读我们带来的教材,偶尔还做做游戏,我还给他们教手语。
我快30岁了,也经历了不少事情,但现在做的事情,是最有意义的,也是最有价值的。不仅孩子们会受益,我自己的人格也在这次做义工的期间得到提升。我个人的宗旨是:“行善最乐,助人为乐,快乐不是拥有得多,而是计较得少。”
我非常感谢家人,他们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在我离开北京的家时,儿子刚一周岁,现在刚好一周岁零两周,我每天都和他们通一次电话。
至于这个学校办到什么时候,我想,在当地教育部门接管之前,我们会一直办下去。
69.唐旭涛:男,33岁,预备役军人,成都人
这次地震救灾,是我人生中难得的经历,虽然从内心来讲,我肯定不愿意发生这样大的灾难,也不愿意下次有这样的经历。
在整个救灾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很多感人的事情,特别是部队中一些80后、90后,他们大多数是家中的独生子,但他们的表现不比别人差。
我们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记得刚在都江堰市新建小学抢救完毕,我们有几十号人驻扎在郫县。周围的老百姓知道我们刚救完灾,几百人围过来了,给我们端茶倒水,虽然天很晚了,饭店老板主动给我们做菜,有的村民直接把菜从家里端过来。我们离开驻扎地时,村民拦了警车给我们开道,村里人主动给我们发烟,我们不要,他们直接把烟甩到车上。
我以前也是当兵的,现在是退伍军人,但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军人是如此地光荣。我的家人在成都,抗震救灾20多天了,虽然现在轻松一些,但我还是没有时间回家看望他们。目前我们做的工作是维护当地的治安。
70.李志恒:男,21岁,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三学生
地震当天,我一边稳定学校学生的情绪,一边统计学生家里的各种情况,此后,又在学校红十字会组织献血的时候去做义工,在成都双流机场帮助搬运东西。而在5月19日,第一深入灾区--江油,我在那里待了一个星期,并且协助做一些灾民的疏导和后勤工作。
我当时并不觉得江油是一个地震中的城市,因为当时我从山上直接下去,能够看到一个全景,房子都立在哪里,并不像媒体宣传的那样惨烈。当车进入市区才看到80%的是危房,当地的居民住在马路两边搭的那种简易帐篷,劫后重生的感觉。
71.张代军:男,42岁,四川乐山市卫生监督支队的队员
“来到都江堰后看到这边的情况,很感触,因为在乐山基本上没人死亡,倒塌的房屋也非常少,来到这里看到灾情这么严重。我只想做一些力所能力的实事,为灾区做点贡献。我在这边主要是负责食品、医疗、饮用水、环境、传染病等的防治卫生。到目前为止,这里还没有出现疫情。尽可能的留下来做一些事情,帮助这些地区防止传染病的发生,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了,也是我尽最大努力所能做到的工作。”
72.芮洁:女,华润置地上海公司
地震让我发现了原来我们是有精神追求的。救灾中老提爱国主义啥的,挺狭隘的,面对这样的灾难,出于人类的悲悯之心,也不能见死不救啊。救灾中,阿姨叔叔们都惊喜80后90后的表现,这有什么好稀奇的。叔叔阿姨们基础不好,很多还只在物质境界,小朋友们倒有许多开始超脱于物质了,感谢叔叔阿姨们为小朋友们打基础,一代总要比一代强。
73.张萌:男,29岁,应急通信志愿者,青岛人
我和一些朋友自驾车来到这里的,从青岛到这里花了两天,我们主要做一些寻亲服务的工作,尽管他们这些亲戚朋友很可能都找不到了,但是只要一点信息就可以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希望。政府这个时候可能没时间来做这些事情,因为只要我们志愿者来做了,通过网络,通过电话希望能够找到他们的亲戚朋友。
我第一站到的绵竹,在那里看到灾民安置的帐篷里有牛奶,有水,卫生条件安置的也好。感觉到中央政府这次工作作的还是很好的,但是同时希望中央政府能够抓一抓,出现了一次聚源中学、新建小学,不要出现第二次。同时,都江堰、绵竹等都被毁坏了我希望他们这些城市尽快恢复正常,我希望都江堰旅游好起来,游客多起来。
74.胡茂元:上汽集团董事长
四川汶川地震牵动着我和全体上汽员工的心。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上汽集团各企业和中外员工迅速行动,筹集赈灾款项、关心来自受灾地区的员工,并正在用更加努力的工作来诠释众志成城的意义。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得坚强领导下,我们团结一心,守望相助,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
75.吕强:MG名爵汽车公司公关总监
一场灾难让我学会了珍惜,也学会了宽容与感恩。应该说,是无数人用他们的生命,让我们停下了匆忙的脚步,开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开始思考自己人生的意义。生命总会消逝,或缓慢,或嘎然而止,在缓慢消逝的过程中,我们或许不会意识到它的意义,而只有在嘎然而止的那一瞬间才会顿然明了。
可以说,灾难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珍贵”。活着,并且要有质量地活着。认真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分,每一秒,当灾难来临后,不仅仅是靠悲痛来化力量,还有一份问心不愧的信念。一切都将过去,唯有精神永存!
76.陈兰汀:福建东南汽车公关部
我参与规划过近10年的活动,就是这次地震的活动最让人感动,也将难以忘记。
从加班生产救护车到组织同事捐款、献血,所有配合单位都是一路绿灯。除了公司员工,在公司开会的台湾同胞,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也都加入我们的捐款队伍中来。不到两个小时就捐了近10万。
还有同事还打听在哪里能献血。由于血液有保存期限,不能集中采集,于是同事们就先进行登记,以便有需要时马上前往献血。
我非常欣慰自己有机会参与了抗震救灾。我发现在执行的过程中大家没有当成工作,而是自己的一份心意,是对灾区的挂念和祝福。
77.Sara:罗德公关公司
幸福,对于大城市里的人来说,很难定义,通常要包括永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和永远觉得少点什么的精神需求。四川地震,对于我,一个在上海长大、工作又生活的小白领,除了泪水、疼、捐款到最近的看到那些画面觉得有些崩溃,最大的感悟就是知道什么是幸福、懂得要更珍惜。
地震发生时,我毫无感觉,几分钟后MSN接到在办公楼工作的同学的信息才知道地震了,当时的第一反应给我那些在高楼里工作的朋友、客户MSN留言和打电话,询问是否安全,再就是给几个家打电话报平安。那晚我基本没睡,看着CCTV的报道到天亮,能通过工作间接地帮助灾区也很欣慰,这也是一种幸福。
78.梁堃:新华美通中国分社
有记忆的上一次全国哀悼是十多年前了,为了悼念一个伟人的逝世。而这一次,是为了哀悼几万个平凡生命的不幸离去。汽笛响起,办公室的人全部都站了起来,放下了手头的事情,很安静,很安静地站立着。不同城市,不同角落,不论70、80、90,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一个群体记忆事件。
这次地震,我的老板批准了免费将平台开放,一周时间无偿让尽可能多的将赈灾信息发布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发生了,谁在积极的努力,谁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谁为这些陌生痛苦的人们提供了短暂的栖身之所。姑且不论背后各种利益纠葛,至少他们做了,给与了实际的帮助,这总比观望要好很多。能不能做,是能力;能做不做,是态度。
79.齐欢:联迪恒星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我是成都人。感谢所有朋友通过电话、MSN、短信传递一条条关心的讯息,有很多是多年没有联系,甚至仅仅是一面之交,却依然记挂着我。作为一个四川人,在这次地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全国、全球华人的温暖。感谢我是一个中国人,让我在灾难面前,感受到巨大的力量。在最初的几天,下班以后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电视机,关注央视的直播节目。节目虽然重复很多,但是我却常常看到深夜不肯关掉。
因为每当我关掉电视或是收音机的那一刹那,总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油然而生:那些废墟下的生命、那些失去联络的声音、那些与我说这同样话语的父老乡亲,好像在切断电源的时刻也切断了我与他们联系。一种莫名的信仰,在那个时刻坚定着我的心——守着直播节目,就是守着他们的一丝希望。看看这一片大地上涌动的爱心,不仅仅是对灾区人的爱心,更是这个民族的信心和决心。
80.邱枫:上海市南汇区外经委
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波及半个中国。我在震惊之余,也为四川的家乡父老担心,尤其是看到这次震级和唐山大地震差不多时,更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后来我天天都从网上和电视上关注地震的情况,也几次为灾区捐款,尽点自己的心意。在为灾区的父老乡亲感到难过的同时,我也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强和四川人那种乐观所感动。
我觉得我们国家对这次地震的抢救工作做得很好,在后面的灾后重建工作中,要继续坚持公开透明的操作,趁这个机会推动制度建设,不要再出现大家对某些机构的公正透明产生质疑的情况。
81.薛健雄:上海佑威房地产信息有限公司
我觉得这次我们国家领导的表现让人钦佩,相比1998年洪水、2003年非典,全民对这次地震的关注度和参与积极性都空前高涨。这次震灾让我们看到了国民的社会责任感之强,同时也感受到近年来民主化进程的实质性效果。
有这么多的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到救援工作中,这是以往所不敢想象的事情,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也非常积极迅速,让我们看到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的大爱无疆,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胸怀越来越开放。身边已经有很多人前往四川现场去做实际的工作,我虽然不能去现场,但随时愿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82.李玲:上海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高级设计经理
我觉得自己平时够坚强的了,可是这次地震每每看到电视机里播放的那些悲惨画面以及救援感人的场景,眼泪都会悄悄地流下来。从地震那天开始,一直被这种气氛所感染着,异常沉重。一直无法想象汶川的惨状,多少人身陷瓦砾,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悲痛欲绝。
对于这场灾难,能活下来的人该是多大的幸运啊。也是因为经过这一次灾难我明白到,国家与民族的意识是真正融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的,只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忽视了它。我们看到灾难背后人性的光辉,看到不幸之后整个中国的团结。我们是一家人,不管灾难多大,我相信我们总会手牵手去克服它,地震让我们更坚强。四海一心,有你,四川就有希望!
83.郭本恒:光明乳业总裁
灾难来临时,再也没有什么事情比及时的救助更为重要。灾难过后,爱心也不应该就此止息。做企业的人更应该深刻领悟到“不是一时感动,而是持之以恒”的道理。天灾终将过去,但重建却刚刚开始,它不仅包括重建家园,也包括心理重建。接下来我们准备向灾区希望小学捐赠体育用品,帮助孩子们进行心理重建。事实上,很多人、很多企业都有同样的想法,想更长期地做点事情。这样对灾区同胞的爱心就不会止息,而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延续。
84.大龙:易为公关董事长
平时大家都忙碌于自己的专业、自己的生活,当这场地震突如其来时,先是震惊,没法相信事情怎么就这么发生了;然后是希望,大家都盯着电视机,希望能救出更多人来;接下来就意识到,想为灾区做点什么,大家纷纷解囊,我有个同事恨不得马上辞职去灾区帮忙。这场灾难激发出了大家的爱心,同时也激发出了大家的潜在思路:生活充满偶然,命运随时可能改变,那么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是该努力追求眼前的利益,还是去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经过了这次地震,普通人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
85.全伟:雨润集团
我在地震之后去了一次灾区刚回来。跟随公司送爱心餐的车队,28日上午动身,30日凌晨到绵竹,前后在那待了12个小时。这12个小时对我的触动很大,有很多场景正应了那句话“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
就说当地的媒体吧,地震之后,几乎所有电视台员工家庭房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但基本没有人请假,大家把各地支持来的设备集中到几个帐篷里坚持办公。现在他们不仅可以发出自己的抗震救灾新闻,还能为很多在当地工作的全国媒体提供帮助。有个记者讲的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我们努力地工作,就是想让外面人知道,全国人民在帮助我们,绵竹人也在努力。”
86.李勇:三众华纳传媒
刚发生地震的那几天,我一直在想,人的生命原来如此脆弱。就10秒,20秒的时间,一切便化为乌有。后来,看到救援的官兵不顾一切地钻进废墟,看到丈夫硬是徒手将妻子刨出,看到那位“可乐男孩”……原先的想法依旧强烈,但却有了新的领悟。我知道,生命固然脆弱,但只要爱和希望在,一切又都可以延续。对于我们活着的人,为纪念逝去的生命,也要时时提醒自己:少抱怨,多珍惜。最大的善举,莫过于做好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生活,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87.徐玉萍:月星家居
很久没写博客了了,但当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更新了博客空间:“天佑中华,愿那些不幸逝去的人,早日安息。活着的人,重新回归到阳光下,被幸福包围着。”那几天里,每天下班后打开电视机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搜索抗震救灾的报道。我身边的人也都是如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去前方,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捐出几十万,但每个人都关注着同一件事情,为同胞们的生命与安全揪心。这个时候我们民族表现出的团结的力量,令世界震惊,也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动。
88.陈鑫:自由职业者,甘肃人
另一个角度来说,坏事也是好事,通过这次天灾,我感到国人的空前团结照亮了人性中最美好的品质,它让我看到美丽和善良,切身体会到这个社会还是有大爱和奉献精神。但仍然有人在发国难财,有人利用人们的善心欺诈,仍然有官员严重玩忽职守……
四川震中在电视中成为关注的焦点,可惜的是,受灾同样严重的甘肃、陕西等地却成为盲点。甘肃文县受灾程度一点也不比汶川轻,但甘肃的官员呈现的却是一副冷血麻木的面孔,地震三天后去灾区参观般在镜头面前露了一面。可笑的是,领导去参观时,当地官员还组织了民众敲锣打鼓列队欢迎。仪式完成后,这些官员就匆忙离开了现场。受灾如此严重,而甘肃媒体的报道除了为领导歌功颂德外,几乎看不到多少有价值的报道。
89.曾俊夫:专业汽车杂志编辑,重庆人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8级地震发生后,当天下午我们单位便放假让大家回家了。回到家后四下察看了屋内,发现沙发背靠墙一面有一条裂缝,不过只是砖墙表面的墙面漆撕裂,这应该是地震发生时楼梯摇晃所致,还好砖墙和混凝土横梁依旧完好无损,并无大碍。
地震发生时,我正好坐在办公桌前“发呆”,当时我还以为是办公楼旁的工地在放炮炸岩石,以致楼板有些颤抖,不过随着楼体的摇晃和楼梯间的逐渐嘈杂,办公室的同事便纷纷向外走去一探究竟。
此时此刻,本能的反应是尽快离开大楼,到空旷的平地去等待震动平息。我们办公室所在的楼层是10楼,从楼上到大厅差不多花掉了2分钟,人们移动的速度并不快,并且下楼时在楼梯间也明显感到了摇晃。说实话,那时心里很紧张,毕竟当时并不清楚楼体摇晃的真正原因。
90.天天:TD产业联盟职员,北京人
当时办公室就三个女孩,地震发生时我们都以为是自己头晕,转着圈的晕,可晕的时间太长了,有十多秒就觉得不对劲了,后来一个同事才大叫地震了,我们到网上查才知道四川出了那么大的事。过了一会发现大厦楼下都是人,我们倒没往下跑,也没觉得怎么害怕。
不过接下来几天看到媒体对地震的详尽的报道,看到灾区人民感到很难受。他们虽然受灾了,但是感觉很坚强。中国人也表现得很团结。
91.易本祥:海信集团职员,青岛人
我在青岛工作,地震当天下午两点多,同事跟我开玩笑说北京地震了。这事情比较少见,我就MSN问北京的朋友,他们说:是啊,地震了,大家都跑出来了!感觉很刺激。
可是越来越多的消息过来了,上海的,南京的,再然后有四川的消息传过来说四川大地震了,于是感觉到了这次的“地震”恐怕不是一开始的那么刺激好玩。
第二天早晨,我开始给我们公司西南地区的分公司和生产基地打电话(我负责做企业内刊),重庆、贵州等地尚安好,可是成都地区却已经不成样子了,那里的员工在信号极差的电话里跟总部求援。再之后的半个多月,我一直和他们联系,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心态的变化:从慌乱惊恐到坚强坚定。
我看到过他们的一个广告牌:地震压不垮,我是中国人!我还知道他们在这次地震中员工和领导、公司和客户之间互相倚靠、互相支持时候的感动。这只是我的公司,我想那里的大多数人肯定都和他们一样,是坚强的,是勇敢的、乐观的人。
92.凡国君:久泰能源集团总经理办公室,广州人
地震时我坐在办公室处理一点文件。我人在广州,离震区较远,没有感到震动。当时我面前的电脑打开着,QQ挂在网上,我印象中,大约14:30过一会儿,电脑桌面跳出一条QQ的信息,说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地震,死亡人数10多人。
当时好像也没报是多少级,当时就想,可能是一次小地震,因为我国也算是地震多发区域,也没有很在意,真正给我造成深刻感受的是逐步披露出来的死亡数字和各种途径传来的地震灾区的惨烈景象。
到第二天,各种信息开始铺天盖地的传来,死亡数字直线式地上升。我还在跟一个同事讨论,为什么地震局提前没有通报?死亡人数最终会有多少?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温家宝总理第二天就赶到了事发地点,的确体现了一个大国总理的事必亲躬和爱民亲民的风范,尤其是之后的几天,不顾安危,哪里有危险,哪里有困难,哪里需要支持、安慰和帮助,哪里就有总理的身影。
我个人觉得,没能作为一个自愿者前往灾区,只能捐一点款物略表心意,我个人捐两次款,一共600元,为灾区做点事情。
93.张宏卫:国家邮政总局
地震发生后,汶川等地区曾长时间和外界失去联系。这让我十分担心震区的状况。我曾去参观过唐山大地震的一片遗址,好像是钢铁学院的,跟美国世贸遗址一样,都是钢筋水泥的废墟。
那些天一直在关注灾区的消息,每天上班路上听着灾区的救援情况,听到温总理对部队子弟兵喊,是人民养着你们,你们看着办!真想为灾区做点简单的事情,哪怕是帮忙搬搬废墟上的水泥块,可是领导在台上发话,坚持岗位就是对灾区最大的支持。
地震发生后的周末,我们连续加了两天班,发行了一套《抗震救灾,众志成城》邮票,能为灾区做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觉得很欣慰。
94.林洁云:戴德梁行房地产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5月12日当天“逃难”的时候,我因为早早出了恒隆,恐惧感并不强烈。直到第二天通过一个成都来的女孩,才感受到真正的沉重与悲悯。她的亲戚目前正在失踪人员名单中,在这里为她祈福。在充满阳光的日子里,有天崩地裂的惨剧,活生生地就在我们身边。只能企盼祥和,只能默念平安,对所有的人。
“谁也不想预约灾祸。如果它不期而至,我们却也懂得:人类的互助,大半来自危急;人类的高贵,大半来自灾难。当一切很快过去,回过头来会发现,我们跨出了很大的一步!智者不乱,仁者无惧。”余秋雨在2003年所作的公益广告《共抗非典》,放在如今的这场国殇中动人依旧。
当年的倾城之疫,终究敌不过倾城之爱。岁月流走,留下清澈的勇气,教我们无畏地昂首活下去。总理亲临,军队下达军令状,献血长龙,善款源源,热线寻亲,MSN彩虹连心,国旗低垂,彻天鸣笛,山河齐哀,黑白报刊,烛光荧荧。这注定是一个崇高的夏季。
95.钟蓓:和讯网文化频道
那天我正在让同事帮忙装电脑。地震时明显感觉到摇晃。我以为是因为自己头晕。同事说,“是不是地震了?”这时大家才反应过来纷纷下楼。我们从15层快速撤到地面时,大街上已经站满了人。半小时后,大家回办公室开始正常工作。不久有关这次地震的新闻铺天盖地。
不断上升的死亡人数,混乱的现场图片击中了我的神经。周围许多朋友开始赶赴地震一线展开工作。而我也每天会看一看有关救援工作的进展,毕竟躺在废墟里的是一个个黄皮肤黑眼睛的同胞。捐款、祈祷,除了这些,我也做不了别的。在倍感无力的同时,更加觉得自己平安生活的不易与可贵。“珍惜一切”——这些天对自己说的最多的话。
96.梁敏: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事务所
当时我在成都单位上班,刚打开电脑准备工作,突然楼开始摇晃起来,我马上意识到是地震,随即,几位同事都叫道:地震!大家都快速跑向楼梯间,那里空间小,结构最坚固,当时我们已经站不稳,只有死死抓住墙,跟着墙一起摆动,等到强势过去后我们顺着楼梯从六楼下到一楼,这时能清楚地看到地面和楼都还在摇动,一下子马路上聚集了各单位上班的人。待稳定后慌忙给家人打电话问情况,电话打不通,人人脸上露出的都是焦虑和恐惧的表情。
5月13日开始我便没有看电视了,我去了家乡绵阳安县,重灾区之一,这个曾经山水秀美、朴实无华的小县城。地震之后,满目疮痍,随处可见倒塌的房屋。见到自己爸爸妈妈后,又匆匆赶往北川。
北川是有着我众多亲戚的地方,几近毁灭性的打击,老县城基本上变成一片废墟,山体滑坡又将废墟严严实实地掩埋了起来,新县城的房屋倒塌了一半,没有倒塌的基本上已经没有第一层了,仿佛风一吹它们就要向路面砸下来,看着真的很让人害怕,路面上随处可见房间大小的石头,不是砸在路边车子上,就是砸在房屋废墟上。
有一所中学,叫毛坝初中,背靠着山,地震后再也没见到一点房屋,山上的巨石滑下来,在短短二十秒不仅砸平了所有的教学楼,还将整个学校深深地埋在里面近20米高。
北川县城2万多人,逃出来的不到一半,我的遇难亲戚中,远远近近加起来不下10个,其中包括了我妈妈的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这个沉痛的打击带给我们这一大家人无尽的悲伤。
在那条北川通往外界的道路上,抗震救灾的车辆出出进进,道路边上活着出来的人相互扶持走着,家没有了,亲人少了,昔日美好的生活没有了。但是我知道他们相信只要人在,就一定可以重建家园的!
很多城市都被破坏了,重建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是对于重建,一定要做好规划和选址,决不能选在地震构造带上或者有其他危险存在的地方,城市安全了,人才能安全,人们才能放心过日子。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团结、互相帮助、互相关怀,才能战胜困难!但愿地震的阴霾早日过去!
97.陈陈:《环球人物》杂志社
5月12日的14:28,我和同事正在休假,慢悠悠走在北京潘家园桥的大马路上。地震波正在我们脚下,但我们毫无感觉。直到朋友们打来电话“地震了,北京在晃”,我们才变色。追问:哪里?答:汶川。此时,汶川,对我来说还是个完全陌生的名词。
当028成都的区号打进我的手机,听筒里传来成都一位好友劫后余生的嚎啕大哭时,我的心笔直掉进一个深渊。“你知道吗,刚才我从22楼跑下来,我只想在临死之前找到我妈妈……”信号“滴”的一声断了,我握着手机的右手开始发抖。
消息终于源源不断地涌进来:总理出发了,全国31个行政区划以及周边国家有震感,预计伤亡惨重。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下午和这个夜晚,我有点空白的大脑里反复出现一个声音: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个声音毫不浪漫,而是亘古的悲悯和怆然,它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力量,敦促我在网上银行输入了红十字会账户和1000的数字,点击确认。
第二天、第三天,我们在密集的、爆炸般的悲剧信息中度过,要求去前线采访的申请得到了正面答复:可以去,但要确保安全。
与此同时,我收到了一条意外的短信:“医院接到通知,我将带领医疗队即刻出发,进入四川。灾区通信不便、救治急迫,望我儿勿念、勿扰。父字。”
我掉下了眼泪。当年过60、大半辈子都留给了白大褂的父亲都选择“应征”出发时,我已经知道,比记者更需要的,是医生;比报道更重要的,是抢救。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辗转知道了父亲医疗队的一些情况,他在绵阳各伤亡点奔波,经历了余震,也直面唐家山堰塞湖的危险;一直准备着撤退、疏散,但也一直没有撤;药品消耗极快,我把自己随身的药品全部送到了北京四川大厦。当灾区的公安局副局长为救女记者而牺牲时,父亲发来了第二条短信:“我儿切记,勿给灾区添乱。”
次日,赴前线采访的同事们回来了,带回了许多悲壮的、英雄的、大爱无声的文字和影像。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给这组稿子取名为:废墟上的希望。
许多年以后,我将骄傲地对我的孩子说:你的外祖父和你的母亲,分别在前方和后方亲历汶川大地震,用一个平凡人所能做到的一切,共赴了国难。
98.张见悦:《中国新闻出版报》
从5月15日到27日,我与同行的同事一直在都江堰、汶川、北川各地采访。由于报纸的特殊定位,我们主要关注进入灾区一线报道的各路记者同行的表现。
地震发生之后,全国各地的记者同行都不顾余震,纷纷赶赴灾区,由于灾区多数道路都还不能通车,许多记者都是徒步进入受灾最严重的北川、映秀、什邡一带。
虽然沿途山体滑坡时有发生,但为了尽快传递出灾情,没有任何装备的记者们依然不顾生命危险,继续深入灾区一线。
正是有了同行们的这份辛劳,全国,全世界的人们,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了权威、准确的灾情,有效稳定了人心,另一方面,记者们又把抗灾过程中的各种感人肺腑的故事很快传递出来,用最真实的故事,感召了天下爱心,大家齐心协力,贡献爱心,共同帮助灾区渡过难关。
平时,“记者”对于我,以及周围的很多同行来说,可能就是一份职业,然而,在灾区,我看到的记者队伍,就是一支抗震救灾的“特种兵”,能成为其中一员,我深感荣耀。
99.陈亮: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5月12日地震发生的时候,我在杭州总部的22楼开会。头晕,同事惊呼“大楼在晃”,我才发现是地震了。我的第一反应是杭州应该不在地震带上,于是大家继续开会,一直到结束之后才发现这是一场发生在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地震。
于是那个下午所有人都很忙,不仅是因为位于成都的支付宝最大的客服中心受地震影响停止服务了,还因为所有员工都开始准备为灾区做点什么。紧急捐赠通道方案迅速被提交,我一直忙到5月13日凌晨三点多,写呼吁书号召8000万用户都来为灾区捐赠。
之后的很多天里,我和我的同事差不多都是这样的状态,用网络的力量号召所有人为灾区献爱心——我自己也捐光了我支付宝帐户里所有的钱。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不断澄清很多对公司的谣言,很多时候,我的紧张与敏感甚至让一些朋友感到不舒服。
坦白说,地震给我的伤痛是那忍在眼眶里不敢掉出的泪水,而谣言对我的伤痛却甚于此。地震让我重新认识到社会,尽管我已经大学毕业了六年。
我的很多朋友都去了灾区,因为他们是记者,我没办法去,因为工作性质。但我依然为我所做的一切感到荣耀,不是因为公司捐款超过3000万元,而是支付宝发动用户为灾区募集了超过2300万元的捐款。这个是中国网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募捐,而我作为参与者没理由不感到自豪。
100.刘伟:巨人网络总裁
这次大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冲击非常多,从企业经营和管理角度,我认为最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把灾难管理纳入风险管理体系。
自然灾害的管理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有地域选择的问题,应该尽可能避免在地震多发地带选址。
自然灾害是多样的,通过选址并不能完全规避,需要在建设或选择办公场所时,充分考虑到当地各种自然灾害的情况。
同时,企业应该有意识地对员工做规避自然灾害方面的培训。
对很多企业而言,如果市场或者商业伙伴处在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也必须高度关注,需要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和培育更多合作伙伴。
这次汶川地震,巨人网络各方面的捐款超过1300万元。我认为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捐款责无旁贷。但是,大笔支出必定会对企业正常运营产生影响。这就提醒我们,必须把慈善事业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必须加以管理,以求在履行社会责任和对股东负责两个层面实现平衡。
早报财经新闻中心记者集体采写
(责任编辑:贾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