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刘昆明
导致
海南椰岛裹足不前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海南椰岛自2002年大规模向贸易业务挺进应是一个主要原因。由于贸易业务多年快速扩张而对利润贡献少得可怜,贸易已经成为海南椰岛继续前进的沉重包袱。
转型贸易失败
从过去6年的数据来看,海南椰岛向贸易业务转型的计划可以说基本失败,虽然主营业务规模因为贸易业务的存在而急速膨胀,但因贸易业务的毛利率太低,其利润贡献与业务收入极不相称。
数据显示,2002年海南椰岛贸易业务实现收入1.4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利润427万元,毛利率仅有3%左右;2003年贸易业务收入提高到6.91亿元,实现的主营业务利润5410万,毛利率为8%;2004年,贸易业务收入9.25亿元,主营业务利润3287万元,毛利率3.5%;2005年、2006年、2007年贸易业务一直保持6亿元以上的收入,毛利率也一直徘徊在3%以下。
随着贸易业务的快速扩张,海南椰岛自2003年开始,主营业务收入一下子由2002年的4.18亿元提高到10亿元以上,但是规模的扩张并没有相应带来利润的增长,受贸易业务低利润率拖累,海南椰岛自2001年开始,毛利率一直在快速下滑,直至2007年压缩贸易业务后才有所回升(图一)。
或许,海南椰岛可以行业的特性来解释贸易业务的低毛利率,包括
建发股份(600153)在内的诸多贸易公司的毛利率都徘徊在8%左右,3%的也不在少数,但与海南椰岛不同的是,这些公司的贸易规模都是以百亿计,而海南椰岛贸易业务最高也不过9.25亿,贸易行业“薄利多销”的特性在海南椰岛身上并未得到体现。
更重要的是,贸易行业薄利的特点众所周知,海南椰岛2002年转向贸易行业时也不会不知,却不知为何偏向“虎山行”?
贸易扩张带来的包袱
对于上述疑问,本报将在明天的后续报道中重点分析,现在不妨看看贸易业务给海南椰岛带来的包袱。
从财务上来看,贸易业务的快速扩张,仅靠海南椰岛上市时募集的剩余资金加上前两年的净利润积累根本无法完成。2002年年报数据显示,海南椰岛上市时实际募集资金1.94亿元,用于三个技改项目固定资产投入7106万元,用于营销网络建设4580万元,其余7689万元用于扩大规模后的流动资产;2000年至2001年的净利润之和为7503万元。而2002年至2003年,海南椰岛的贸易业务收入从1.41亿元猛增到7亿元,2004年则达到9.25亿元。
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资金。年报数据显示,海南椰岛2002年的短期借款从2001年的8000万元飙升到1.95亿元,2003年再次增加到3.18亿元,2004年又提高到3.4亿;2005年短期借款有所减少,为2.67亿元;2006年为1.63亿元,2007年为2.45亿元。
除了大量银行借贷带来的财务压力,贸易业务的快速扩张同时带来了人员和业务网络的扩张。当海南椰岛2006年决定逐步减少贸易业务发展时,原有人员的安排和业务网络的减少就成为海南椰岛的包袱。
而且,据了解,虽然海南椰岛自2006年起压缩贸易业务,2007年贸易业务收入规模已有明显下降,但海南椰岛并不想就此退出贸易业务,而是继续保留绝大部分业务。如此,微利甚至无利的贸易业务依旧会占用海南椰岛现有的大部分资源。
(来源:证券时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