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的最大威胁来自次生地质灾害
??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省抗震救灾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组长黄润秋
身为四川省抗震救灾地质灾害应急顾问专家组成员、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组组长,黄润秋自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来还没有丝毫歇息。
作为一名地质科学家,他注定要和这场大灾害中460万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第一时间支援灾区
“今天上午是地震发生以来,我上的第一堂课。”这是昨天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黄润秋说的第一句话。他身兼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职务。特殊的身份,让他在地震发生后的三周时间里,在重灾区一线视察灾情,核实排查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20余个;参加或主持各类中央、省、市灾情会商会、协商会15次;及时向中央和省上提交重大考察报告、意见和建议10余份;为成都市高校做地震知识专题讲座5次。
5月12日下午,他紧急从成都理工大学各院系和实验室抽调精兵强将,组建8支抗震救灾专家组迅速赴灾区一线收集情况;
5月13日上午,黄润秋代表省政府,参加了与国土资源部紧急召开地震灾害部省会商会,研判形势、制定措施;
5月14日,他接到省政府有关部门通知,赶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北川县,以专家身份指导当地实施科学的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抢险。
“在驱车离北川老县城约2公里处,由于受到交通限制,我们只能步行前进”。黄润秋说,当他们达到北川县城时,眼前已是一片废墟。他和他的团队就在这片废墟里穿行、拍照。在他的电脑里,记者看到了大量北川灾区的现场照片和情况分析。
“其实当时许多专家都注意到了唐家山堰塞湖的险情,但我们应该是最早赶赴现场了解情况的。”黄润秋说,他们根据科学的分析和到最近的现场勘查,发现堰塞湖可能引发次生灾害,于是在14日晚就及时告知水利部门,并于次日上午再次通报,从而引起重视,有关部门当即便着手研究处理措施。
灾后重建任重道远
“此次地震灾害,数万生命毁于一旦,生态环境也被瞬息改变”。黄润秋说目前灾区的地质环境破坏太大,生态环境的完全重建几乎不可能。而重建家园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地震过后的次生地质灾害,因此,当前必须对地质环境做好详细科学的规划。
“当前重灾区重建最紧迫的问题是选址。”黄润秋说,我们要吸取教训,充分利用自然、利用环境,规避风险。为此他建议,一是从宏观层面做好灾区总的地质灾害、地质环境的调查评估工作,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搞清楚地质环境变异情况,做出重建规划的适应性评价。二是针对一些具体的点,比如县城、重要的乡镇要做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治工作,特别是隐藏的重大地质灾害。有了这个评估工作,才能在重建工作中做出合理取舍。三是尽可能对县城、重要场镇、乡村选址要避开断裂带,特别是龙门山脉三条主断裂带。要对地震裂度作复核审定,适当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标准,特别是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标准。
“现在我最担心的问题是汛期到来。”他说,大量降雨会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地震产生了数万处的滑坡崩塌,大量碎屑物质还残留在山体上,极易发生再次滑坡崩塌。另外,还要提高对堰塞湖的警惕,有些地方虽然解除危险了,但汛期到来后,水流量变大,要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他还提醒说,重建工作要充分考虑对典型的地质、地震遗迹的保护。他建议在北川?映秀区域建立国家级或世界级地质公园。保护好一些地质、地震遗迹,比如震后残缺性的标志性建筑遗址、一些灾难性的滑坡体和解除危险的堰塞湖等。“可以作为全世界科学家研究地质结构和地震灾害的基地。”黄润秋透露,7月份计划将组织世界各国的地质地震专家来震区考察研究。(乌云斯琴钟钢)
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