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红周刊》编辑部 统筹 江涛
编者按:“5•12”汶川大地震的悲痛还未散去,重建家园的信心和力量又让我们勇敢地面对满目疮痍。
大地震这一不期然降落的“黑天鹅”,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观,让大家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投资者来说,也同样改变了很多人的财富观和投资观,观察证券市场的角度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本期我们特邀川渝地区的媒体从业人员和证券分析师,谈谈他们震后对投资的新解读,以及对其中风险和机会的重新审视,也许会让更多的投资人在未来的投资中走得更远、更稳。
•记者观察•之一
珍惜生命 稳健投资
汶川大地震有可能在社会内部卷起一场价值观层面的巨变
■ 红周刊特约成都 王至宇
杨大爷的故事
当55岁的杨国华老人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五天,从废墟中被人救出的时候,看见赈灾人员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他上来就问:“能上网吗?能帮我看看股市今天情况怎样吗?”杨国华是土生土长的都江堰人,地震前他是个热心的股票迷,买了好几只股票。当我们的记者从前方传回这个消息的时候,在场所有的人不禁哑然失笑。大家都在议论,就在生命危在旦夕的时候,老人最关心的,居然不是自己的生命。
但随后的深入调查让我们百感交集。在几经周折与老人所在证券营业部的老总联系上之后,才知道老人在这次地震中损失惨重,除了股票,几乎一无所有。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营业部老总反问我“如果是你,当你一无所有只有股票的时候,还有什么值得去关心吗?”
是啊!幸亏老人还有股票。我不能想象,如果他连股票都没有了,以后的生活怎么办?我心中突然涌出一阵酸楚。
生命与金钱
当第一组前方画面传回时,你无法想象,大批灾区群众从家中逃出时的悲壮,我只能用“悲壮”来形容。因为,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几乎除了一件衣服,什么都没有。更有甚者,就穿了一条短裤,一双拖鞋。家里所有的财产在瞬间毁于一旦,那是一种多么惨烈的无奈啊!
可以想象的是,突如其来的震灾让我们哀痛之余,财富观和人生观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财富的快速蒸发虽然痛苦,但是比起生命的消逝,又是多么的轻盈和苍白。
在确保生命无忧之后,我想,所有的人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确保自己财产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我们的财产在灾难发生后,如何将损失降到最低。我相信杨大爷现在最希望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的股票走势能稳定点,不要大起大落。而前不久中国人民银行一条关于“各大银行震后提供特殊的金融服务,在应急取款和挂失服务上开辟‘绿色通道’”的消息,就刺激成都地区在地震发生后的10天时间里居民存款大幅增长。其中,招商银行成都分行更是与地震前相比增长达60%。
正是由于在这次地震中大量房屋倒塌,部分家庭的银行卡、存折、现金、珠宝首饰、古玩等贵重物品被深埋废墟之下,偏爱风险投资的成都人对银行存款的安全性就有了更积极的理解。
“安全、稳健”成了流行词
不可否认的是,“5•12”汶川大地震引发的灾难,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粗暴地改变着我们身边的环境和生活,刺激着我们的情绪和情感,进而干涉我们的行动和行为。可以说,一场灾难给一个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用乐观的话来说,汶川大地震有可能在社会内部卷起一场价值观层面的巨变。
在我们对投资者的采访中,一位投资者说:我是一个被套的散户,而此时我不再追求解套,我只希望灾区的人民能平安。我不再渴望那令人激动的涨停板,不再在乎账户资金的得失,有什么能比生命更重要的呢?另一位投资者说,以后买股票,首要考虑还是要注意安全性和稳健性,保持资产的稳定增长才是最重要的。以后就买大型绩优蓝筹股,不再寻求刺激的追涨杀跌。
而在最近对成都人的调查中,我们也发现,90%左右的公众认为,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他们会选择买车、旅游等消费方式;82.1%的人表示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和工作,去创造更大的人生和社会价值;77.9%的人表示地震后与亲朋的关系更亲密,珍惜身边的一切。只有10%左右的人表示“没有改变”,但是他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提高了。
汶川地震的发生,激发和集结了国人久违的坚强和团结,也悄然改变着一些人的人生观和财富观。这一切,让城市的空气中不仅凝结着悲痛和哀伤,还飘散着一种难得的温暖和希望。(作者系成都电视台经济频道《每日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节目主持人)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