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左右间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限塑令” 动了谁的奶酪

  本期嘉宾: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马忠玉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 任青山教授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新能源商会副秘书长 李华林博士

  北京中期期货经纪有限公司交易部期货分析师 蔡国威

  中信建投策略分析师 张晓军

  中型便利超市店经理 沈庆

  背景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刮来一场龙卷风。
”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小小塑料袋,却引起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自今年1月国务院下发“限塑令”之后,一些企业面临倒闭危险。位于河南的遂平华强塑胶有限公司作为一个连续11年居行业规模之首的塑料袋生产企业,突然停产并宣布整体转让;东北最大塑料袋生产基地也悄然停产。而在6月1日“限塑令”正式实施以后,许多消费者也开始诟病该政策给他们增添了经济负担。

  “限塑令”能否起到引导大众环保意识的作用?对生产厂家来说,“限塑令”是生产萎缩的罪魁祸首,还是企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契机?对流通商和消费者来说,“限塑令”是否意味着获利和增加负担之间简单的此消彼长?而“限塑令”又会对塑料期货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能否有效治理“白色污染”正方

  李华林:“限塑令”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治理“白色污染”,但要根本上治理“白色污染”,光一个“限塑令”还远远不够。这需要针对“白色污染源”从生产、消费、回收、处理的整个循环体系设计出一个完整的政策框架。

  北京京客隆超市某消费者:早就应该实行限制塑料袋使用的政策了,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已经实行了对塑料袋的限制使用。但是国人这方面的整体意识还比较差。限制使用塑料袋后,确实可以看到用塑料袋的人少了,自己带购物袋的人多了,这说明,限制塑料袋的使用还是能有效对付“白色污染”的,至少从目前情况来看的确如此。

  马忠玉:限制至少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能减轻“白色污染”,当然还谈不上治理;另外对整个国民环保意识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这也相当于是一种宣传,比那种直白的宣传有更好的效果。

  其实,在“限塑令”开始之前,早就有一大批环保意识强的人在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的使用。如果真的需要,可以使用那种可降解的环保型塑料袋,比如用玉米淀粉制作的,但其成本相对较高。超薄的塑料袋,不易回收,不易充分利用,因此其污染相对于厚度大一些的塑料产品危害更大。此次“限塑令”,国家正是对塑料袋的厚度作出了明确规定。

  反方

  张晓军:“限塑令”并不是一种对付“白色污染”的好方法。一个塑料袋最贵也才卖0.3元,对很多人来说,多花几角钱是完全可以支付和承受的。所以说,对消费者而言,需要的时候该买的还是会买。此外,现在消费者到超市,会感觉到排队等待的时间比以前长很多,这是因为收银员在结账的时候必须详细询问每个消费者需不需要塑料袋,需要什么样的塑料袋,向顾客介绍每个塑料袋多少钱,对顾客来说,时间成本损失巨大,因此“限塑令”不是一种好方法。

  任青山:“限塑令”初衷是好的,有利于减少“白色污染”和提高民众环保意识。但是“限塑令”很难达到标本兼治。治理“白色污染”,光凭“限塑令”是远远不够的。我觉得要从根本上减少“白色污染”的问题还得从科技和回收再利用两方面入手,如果通过技术改造使生产厂家都生产可以降解的塑料袋,或者能够回收塑料袋并进行再利用的话,就不用颁布“限塑令”了。

  我觉得要从根本上遏制“白色污染”的问题,还得从源头抓起,要限制超薄塑料袋的生产厂商。还有一点,治理环境应该明确义务和责任,是谁污染的,谁在其中受益应该搞清楚。塑料袋在很大程度上给消费者提供了便利,但受益的是生产企业和商家。因此承担减缓“白色污染”的责任绝不能由消费者一家买单,生产厂家、商家、政府均应承担责任。我们要搞清楚一个基本事实,即环境污染绝不是消费者一方造成的,政府、企业、商家均有责任,尤其是政府起主导地位,因此政府就要担负起应尽的职责。

  另外,最重要的还是环保立法。而我国在环保立法、执法等方面存在着薄弱环节。对生产中产生污染物的厂家,应该征收生态税或资源税。如生产塑料袋的厂家,在塑料袋的成本中就应该有一块是治理污染的成本。同时,商家通过出售塑料袋而获得的利润应该纳入环保基金,政府也要为生产厂家提供技术改造和研发基金,帮助厂家生产出低污染、高品质的产品,这样就形成了利益相关方的完善系统,人人有权、人人有责,钱收在明处、花在明处,这才是减缓、治理白色污染的有效途径。

  生产商面临机遇还是挑战

  正方

  马忠玉:对生产商应该是机遇。因为,单从塑料袋的供求关系来看,以后对这种方便包装产品的需求会更大,市场是有的,关键是如何生产出既节约资源又对环境友好的产品,谁先生产出来,谁就能首先占领市场。因此,这种机遇和潜力都很大。

  但对于目前在技术上还未达到要求的生产商,国家一方面要限制他们的发展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用税收来调节,比如说增加环境税,提高其生产成本,从而迫使其向环境友好型的方向转变。

  而对于已经开始做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企业来讲,政府可通过价格补贴、取消环境税或降低环境税等措施来促进它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对环保真正起作用的项目,并不是由环保部制定出来的,比如退耕还林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等。

  反方

  李华林:主要是挑战。因为塑料袋的市场需求会较大幅度减少。同时,产品品质面临调整,将主要朝耐用、易于回收的方向发展,这样对成本的要求就会很高。随着民众环保意识不断被培养起来,塑料袋市场也将面临进一步萎缩。

  蔡国威:对生产商应该是个挑战,因为原油价格在不断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需求量却在减少。

  流通商会否坐收渔利

  正方

  李华林:按照“限塑令”的规定,流通商不应该从中获利,但如果监管不力或者执法不严,一些流通商很可能通过特殊渠道获取廉价塑料袋并高价出售给消费者。

  马忠玉:商家在流通与竞争的过程中,如果能提供出这种环境友好型产品,会树立起它的绿色环保形象,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任青山:这个是有可能的,最近感受很深,很多原来不收钱的塑料袋现在也开始收钱了,甚至有些不达标的塑料袋也开始收费。收费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了污染,收费的塑料袋照样产生污染。

  此次实施“限塑令”,消费者是出于劣势地位的,现在一个塑料袋收多少钱有没有征求消费者的意见?毕竟消费者是此次“限塑令”的承担者。这其中不排除会出现商家和塑料袋生产厂商勾结起来把所有的负担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沈庆:成本跟以前相比,确实低了。过去超市每天要消耗掉1000个塑料袋,而在“限塑令”开始的头3天,一共用了才不到300个,这段时间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少。接下来我们马上会推出布制购物袋,大的3元/个,小的2元/个。

  对于超市来讲,塑料袋这块的费用是早就预留出来的。因此,“限塑令”的确能给我们省很大一部分费用。

  商家因此而获得一些利益是必然的,但国家的政策并不是鼓励商家收钱,而是想让大家尽量少用或不用,以达到环保的要求。

  今后我们在塑料袋的进货要求上会更高,不仅是厚度要达到国家标准,同时袋子上还必须带有QS标及条形码。

  另外,塑料袋本身的购买成本也会随着油价的上涨而提高,今年年初定制的那批塑料袋,小袋子的成本不到0.05元/个,而现在则是0.095元/个,因为现在油价涨得很厉害,从利润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个影响因素。在原油紧张的情况下,限制使用超薄塑料袋,既环保,又节省石油。

  反方

  北京京客隆超市领班:目前京客隆超市使用的塑料袋主要有4种,价格分别是0.1元、0.15元,0.2元和0.3元,这4种袋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大小不同。

  京客隆超市目前使用的塑料袋都是有环保标志的,从厂家进回来的塑料袋就印有≥0.025毫米的字样,如果没有这些标志和字样,超市就不会使用。但是这种塑料袋和原来的塑料袋相比,成本也相应较高,因此,超市几乎不能从顾客那里获得额外的收入。是否给消费者带来额外负担正方

  任青山:这个政策的初衷肯定是好的,它有助于提高国民的环保意识,国外也有类似做法,所以从环保方面讲,这个政策肯定是有用的。

  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事情,就是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但此次“限塑令”,把最终的负担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有其非常不合理的一面。

  另外,现在虽然几家大型超市的塑料袋使用量有明显下降,但对于郊区、农村来说,是很难全部实施“限塑令”的。一项政策的出台,需要考虑周全,需要考虑实施的可行性。

  反方

  李华林:如果“限塑令”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并积极采用环保购物袋,这就不会增加其经济负担。而如果消费者的传统购物习惯难以改变,那么每次购物必将会增加额外负担。我觉得这两种情况是并存的。

  马忠玉:在生产生活当中,要解决一个问题,或是要限制一类经济现象的发生,必然要对整个利益格局重新进行调整,才能够起到作用。即使真的对某些消费者造成了一定的负担,那么只要对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有所帮助,这个决定本身就是合理的,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让消费者的负担减小。

  张晓军:“限塑令”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因为需要购买的塑料袋价格在消费者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政府不应该将属于自己的责任转嫁给消费者。本来要实现环保的目的,政府应该从供给入手,就是说政府应该通过让生产厂家提高环保成本来减少“白色污染”,但是现在政府实施的“限塑令”,显然是从需求层面进行控制,企图限制消费者的行为来达到限制污染的目的,这是不对的。

  沈庆:不能说商家因此而挣钱了,顾客受损了,如果这样理解,就会比较肤浅。我们也会用促销的方式来回报顾客。这样,在竞争的环境中,我们的方法就能更多一些,可以将这笔非常规“利润”转成另一种促销模式,这样对于我们来讲,宣传力度就会更大,就能吸引更多的客户。对塑料期货影响几何正方

  蔡国威:“限塑令”对塑料期货的影响很小。因为从整个塑料行业来看,需求主要在汽车和建筑方面,而这些方面的需求又很旺,没有减缓的迹象,塑料袋只是很小的一个占比。“限塑令”虽然从6月1日开始,但限制塑料袋使用的决定早已出台,即使是一个利空的消息,也应该出净了。

  因为塑料是原油的下游产品,基于这种相关性,在原油大涨的情况下,塑料厂的成本也上升很多。而且最近还有主力资金去做多塑料期货,所以说“限塑令”对期货市场的影响不大。

  对于近期塑料期货的走势,我们是看涨的,因为原油再创新高,预计将来还会继续上涨,这样塑料的价格就跌不下去。

  单纯从塑料袋来讲,“限塑令”这样一个政策不会引起期货市场的波澜,但如果国家的环保政策涉及到了汽车和建筑,那么在塑料期货上也许会产生一定的波动。

  反方

  张晓军:“限塑令”对塑料期货来说,最直接的影响是需求减少,可能会导致塑料的价格下降,但是整体影响不大,由于“限塑令”刚实施不久,对塑料期货的影响还有待观察。在国外亲历“限塑令”沈沉黄山 德国:商店很“无情”

  与国内购物处处享受免费塑料袋的方便相比,德国商店的“无情”做法常常让刚踏上异国土地的华人们吃惊。

  几年前刚到德国时,记者兴冲冲地去德国最著名的廉价超市阿尔迪购物。日常生活用品、米面调料、小家电……堆满了整整一车。付了款,记者就等着售货员给几个大塑料袋,但售货员却无动于衷。经身后的德国顾客提示,记者才知道,阿尔迪超市的塑料购物袋需要顾客自己掏钱。小号的约合人民币1元,大号的约合人民币2.5元。当时记者想,难怪阿尔迪成了德国首富,原来是靠“小气”聚财的。

  后来,记者在德国各个超市、街头小店小摊或者高档商店购物,看到这些地方虽然都备有大大小小的塑料袋供顾客选用,但都要收费。德国消费者对商家不提供免费塑料袋也视为“天经地义”,一位朋友说:“使用塑料袋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如果你要用,当然要承担一定的治理费用。”阿尔迪超市的经理对记者说,“我们其实不希望顾客买塑料袋。卖塑料袋我们还得倒贴不少钱。”

  德国商业协会的负责人法兰克博士对记者说:“为了限制塑料袋的使用,德国在1991年就颁布了相关的《包装条例》。”记者看到,条例中明确规定:“污染制造者必须承担清理、消除污染对环境影响的费用”。它要求包装材料的生产和经营者负责对废弃物的回收,并履行相应的消除污染的义务,清污费用可加在售价中转嫁给用户。

  “即使是卖出去的塑料袋子,消费者也不能乱丢。”家住柏林畔考区的卡特琳对记者说,大家必须将这些塑料袋放进专用的垃圾箱里,等区内的回收公司来回收。

  在《包装条例》实行的10多年里,德国人塑料袋使用量减少了95%。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调查显示,81%的德国消费者从不买塑料袋,40%的人拒绝使用没有回收价值的塑料包装。由于严控塑料袋,德国每年减少了超过2000万欧元的处理费,其环保意义更不可估量。

  如今,与德国人一样,记者上街买菜、购物,也大都手提布袋子或竹篮子。邻居贝克尔太太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买塑料袋,每周购物两次得6个袋子,每个袋子最少20欧分,就是1.2欧元,一年约要100多欧元。把这些袋子丢进垃圾桶,也得缴纳不少环保费。

  现在德国几乎人手一个布袋。这些布袋印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朴素精美。虽然价格要比塑料袋贵几倍,但他们仍乐此不疲地购买。正如贝克尔太太说的,布袋可以多次反复使用,非常环保。为了敦促使用布袋,很多企业和机构的宣传材料也都装在布袋里。

  虽然如此,德国还是有一些人因为各种原因离不开塑料袋。对此,德国政府要求各个商店必须逐步使用环保塑料袋。德国很多商家选用新材料制成的袋子。比如德国著名的考夫霍夫商店提供的塑料袋就能“被轻易分解”。把这种塑料袋洗净,用特殊的液体喷洒一下,塑料袋就可以溶解。

  韩国:背着大包逛超市

  在韩国,使用塑料袋也需要收费。一次,记者和同伴去首尔的乐天超市买东西,结账时收银员问:“您需要塑料袋吗?”记者毫不犹豫地回答:“要。”收银员麻利地把购买的物品装入塑料袋中,然后说:“您还要付额外的100元韩币(约合人民币0.8元)。”记者颇感诧异,同去的韩国朋友说:“在这里,使用塑料袋都需要单独交费。”记者再看看周围的人,他们买的东西几乎都直接拿在手中,有的人还用旧塑料袋来装物品。

  从1999年2月起,韩国政府开始实行《节约资源与促进资源再利用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求全国各大百货商场和大型超市不再免费提供塑料袋和纸质购物袋,而改为收费制。

  为了保护环境和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韩国很注重对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的管理。在首尔,每个区政府分别组织生产卫生塑料袋,并印有本区的标记,通过商店销售给居民。居民使用本区的卫生塑料袋为法定义务,不得违反。同时,卫生塑料袋所装的生活废弃物和垃圾必须分类,否则将退回给丢弃者。销售卫生塑料袋所获得的资金,就是保护环境和实现资源回收的费用。

  记者注意到,韩国人逛街通常都会背一个很大的包,这就是为了方便装东西。韩国大妈们买菜也有自己专门的菜篮子,每次去菜市场都随身携带。女孩子们还喜欢随身带几个漂亮的小棉布袋子。在一些服装店,商家也会提供袋子,但通常都是纸袋,而且限制使用。记者一次在首尔买了几件衣服,并告诉服务员多给几个袋子分开装,但她说:“对不起,不可以。”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对不起,先生,这是规定。”

  韩国人逛超市,还喜欢用大箱子装东西。在首尔的乐天超市,记者发现存包柜附近站着一大排人,他们把手推车里的一大堆东西放进纸箱,自己打包。这样就节省了好多塑料袋。超市也通常将用过的纸箱整理,然后卖给需要的顾客。
(责任编辑:黄珂)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华林 | 马忠玉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