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证券频道 > 研究报告 > 行业研究

乳品行业:乳制品新政将引领行业稳步发展

  投资要点

  半农半牧是中国乳业的特色模式,奶农一直在为中国消费者能喝到低价牛奶而买单,半农半牧模式促进了中国乳业阶段性发展,但规模化养殖仍将是中国乳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2007年9月开始的原奶价格上涨,被解读为国际上供求不平衡引发,而我们认为这是对产业链进行合理修复的必然结果。


  我们现在对行业判断的是原奶短期内供应量同比是在减少,但因为有奶粉作为调剂以及产品结构多样化的原因,我们不能单纯因原奶供应量减少就得出厂商原料供应不足的判断。最直接的判断就是可以了解厂商对挤奶站的态度及质量要求变化来判断原奶供应紧张与否。

  我国的原料奶市场经历了2001年供不应求、2004年供大于求、2007年供不应求的完整周期(历时6年),乳业利润波动基本同于原奶供应周期。

  在厂商调整原奶价格后使奶农的养殖积极性得到了提升,随着原奶供应旺季来临以及终端产品提价逐步被接受,乳制品企业盈利将逐步好转,乳制品行业上游阶段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对比日本乳制品消费规律后,我们更相信消费受影响更多是因为购买力较低的缘故。从近几年我国消费结构及人群变化,可以发现我国牛奶受制于我国城乡差距较大的现实国情,很难再现前几年爆发式的行业增长,但由于我国人口巨大及城市化进程加大,使得我国增长将不同日本等国的方式,巨大的未能有效挖掘的农村市场将会使得我国奶业仍将保持稳步增长。

  我们判断随着5月份后原奶供应量逐步增加,乳制品优势企业盈利情况将好转,但集中度提升并不会带来利润率急剧提升。利润率的增长情况完全取决两家优势企业的竞争状态及其策略。

  乳业产业政策将进一步巩固强者恒强的局面,行业发展会更快更好,各自厂商也会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行差异化经营,产业格局仍将继续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优势企业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提升,小企业将会在一些差异化产品中谋求一定份额并保持一定盈利空间。

  对比中国同质化的快速消费品均有一特点就是很少出现有两家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并且能将局面一直持续下去。我们更倾向于厂商只要有机会就不会放弃提高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只要广告投入能提高市场占有率的话,厂商之间的竞争不会结束。

  从蒙牛、伊利以及光明乳业近几年各自所走道路以及发展速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再次得出成功企业背后都拥有相同成功要素的结论,蒙牛由于在体制上以及执行力上等几方面优势,将进一步拉大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半农半牧是中国乳业的特色模式

  奶农一直在为中国消费者能喝到低价牛奶而买单

  厂商和奶农之间肯定是不存在着平等对话的条件,一两个厂商针对多个分散的个体,奶农不可能形成合力,奶农能忍则忍,因此厂商在小心地调节着这之间的供求平衡关系。

  乳业发展一般有四种组织模式:“品牌+市场”模式,奶源建设发展速度最快,农户获得的实惠也最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奶源建设发展速度较慢但最符合中国国情;“一条龙+农户”模式对农户的支持最大;具有较强市场竞争优势的组织模式是“奶农技术协会+农户”模式,但是农户获得的实惠最少。四种模式均可得到政府的有力扶持。从这几年实际运作情况来分析,蒙牛从一开始走得的是“品牌+市场”这条路,而后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后走的是“公司+基地+农户”,而且正是这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之路使得公司走得很好。

  奶农与伊利、蒙牛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伴随着企业由内蒙古走向全国,内蒙古的许多奶农也通过养奶牛实现了致富之路。内蒙古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当地农民靠畜牧业发展才能致富,一家人有几头牛,利用闲暇时间便可以饲养且不耽误农活,饲料成本等多半可以自我消化,还能将农作物变废为宝。

  我们把对内蒙古奶农家调研所获得数据与河北省唐山丰润区政府研究室所做调研报告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两地数据及结论基本上是一致(内蒙古奶农收入没有算牛犊收入,因为前一两年价格波动太大,奶农也未将其计入收入)。散养模式下单头奶牛年平均成本支出为8423元,主要有:

  粗饲料以自家产的干玉米秸秆为主,年均用量3208千克,按商品价进行折算计入成本,平均640元。

  精饲料成本7499元。主要以玉米、饼粕为主,其中玉米占49.6%、饼粕类(包括浓缩料)占39.8%,年均精饲料用量为3666千克/头。

  其它成本:284元,主要包括配种、疫病防治、水电等费用。牛舍、奶牛等固定资产折旧及人工费未计入成本。

  精饲料成本支出较2006年的5682元增加了1817元,粗饲料成本支出较2006年的479元增加了161元(因干玉米秸价格上涨)

  去年以来内蒙古的原奶价格要低于其它省份,这主要是因为内蒙古奶农多,原料价格便宜,人力成本低的缘故,伊利和蒙牛借助于内蒙奶源质优价廉之优势,加上企业强力运作市场,使得其它品牌纷纷退场,换句话说内蒙古地区奶农为全国人民能喝上低价格、低成本奶做出了巨大贡献。从2008年以来最新的原奶价格数据可看出,内蒙古价格上涨幅度最大,从年初的2.5元涨到了2.97元,进入五月份后北方天气变热,奶牛产奶量变大,目前呼市挤奶站价格较高峰期的2.6元/公斤下调到了2.5元/公斤。

  半农半牧模式促进了中国乳业阶段性发展

  在对奶农养牛成本分析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将牛舍、奶牛等固定资产折旧、人工费用以及水等计入成本,这样计算非常符合实际也符合中国国情。从目前实情来看分析,如果不是采取奶农散养这种模式而是全部饲料外购并将水以及固定资产折旧等成本显性化,规模化养殖在成本上的劣势使其并没有成为养殖的主流模式,这也是没有特别大的产业资金来参与建设牧场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土地国有体制以及《草原法》的约束,使得想依靠集约化牧场农场方式进行奶牛养殖在中国推行的并不快,许多乳业加工企业也不愿意直接承担上游的波动风险。

  2006年,我国饲养20头以上奶牛的场(户),奶牛存栏404万头,占全国奶牛存栏总数的比重已达到30%,比2003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规模化养殖在我国速度还不是特别快。

  经过几年的博杀,先建牧场后建市场的企业已不见踪影,相反将精力放在下游的蒙牛和伊利成为最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从两家公司公开信息所披露原奶供应情况如下图所示,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是蒙牛有6家牧场,除本部澳亚牧场(1万头)占股30%,其余只有10%的参股,这些牧场只能提供10%的奶源,另90%的奶源还是靠奶农提供;而伊利的牧场基本上是一种合作关系。

  实际上,厂商并不愿意参与奶牛养殖这一环节,其做法就是将一大块业务外包(如同比亚迪手机业务),类似于西欧国家将劳动密集型、重污染以及增值最小的生产环节外包。至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内蒙古乳企领导人读懂了中国的政治,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价值链进行合理分工,做自己最擅长和增值最大的一块,实现了自身及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我国养殖环节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主要表现为我国一般奶牛单产(吨/年)为4吨/年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为9.5吨/年。

  从养殖方式来看,我国主要以散养为主,而发达国家则以集约化现代牧场为主。

  我国饲料结构主要以秸秆、玉米、豆类为主,蛋白质产出60公斤/亩,而西方发达国家则以优质牧草为主,蛋白质产出400公斤/亩。

  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目前奶牛在养殖环节离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巨大差距,这当然是综合实力存在差距的体现,很难由一两个企业在短期内改变。

  对于目前三种养殖模式,全农的模式肯定不能使农民富裕起来,但全牧的模式就使得参与企业或投资人不容易赚钱,半农半牧的模式在乳业还未壮大起来之为厂商为消费者均做成了重大贡献。

  回顾近几年内蒙古乳业发展过程,如果没有奶农这种半农半牧是不可能有蒙牛及伊利快速崛起。如果对照国外养殖水平以及目前奶牛养殖较好的上海地区,假设养殖水平到位,单产提升将会使得收入提升幅度较大,规模化养殖是必然趋势,我们也认可这一点。

  原奶涨价是对产业链进行修复的必然结果

  在对牛奶产业模式进行剖析之后,我们就能够理解近期行业内发生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现象,并对目前行业走势有相对准确的判断。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全球乳制品消费方面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受灾害天气影响加上美国生产生物燃料的影响,澳大利亚出口量在减少,新西兰牛奶价格也较以前有了大幅提高,这对全球奶粉价格上涨起了极大推动作用,但我们可以看到国际市场上的奶粉价格已经冲高回落。

  我国原奶价格上涨被许多人解读为国外奶粉价格上涨所导致,实际上我们分析一下子我国近几年各类乳制品消费及进出口数据,便可以发现我们受国际影响并不大。

  奶牛的主要生产成本是饲草料,约占总生产成本的70%左右。近两年我国奶牛养殖业效益下滑最直接原因便是饲草料价格上涨,而原奶价格并没有随之提高。

  在内蒙古部分地区浓缩饲料的价格上涨了20-30%,饲料玉米的价格上涨了40%,而同期牛奶的价格只上涨了2.3%,料奶比价由过去的1:1.47下降到1:1.13。

  在河北部分地区玉米价格比2006年上涨了14.05%,豆粕上涨了20.5%,麦麸上涨了12.5%,东北洋草(950元/吨)同比(650元/吨)上涨了46%。

  在一般情况下猪肉价要比牛肉价低5-7元,2007年初全国各地的猪肉价格迅速上涨,到4月份后,猪肉涨幅过牛肉涨幅,牛肉价格一直未动。根据我们前述图表中所测算数据,在当时原奶收购价只有1.76元时,奶农年收入有8304元,纯收入为2062.5元,这时奶农继续养牛的积极性不高,也就是不愿意将小牛犊养大产奶而是选择卖掉,同时奶农也会选择将一些低产奶牛直接卖掉并形成一次性收益7000-8000元。根据我们所了解到情况是从2007年3月开始呼市4家牛肉屠宰厂任务饱满,合计每日屠宰300-400头牛,呼市周边地区,部分旗县奶牛被杀掉4成,呼市估计至少减掉20%(过去几年奶牛的自然淘汰率在5%-8%之间),其他城市如包头大体差不多,全自治区2007年的奶牛存栏量估计下降15%左右。

  实际上,通过分析奶农收益,影响奶农收入(或者说积极性)最关键因素就是原奶收购价格,而在原奶价格不变的前提下饲料成本直接影响着奶农的收益。因为从2003、2004、2005年开始就出现了奶牛数量增长较快的局面,在正常情况下就要通过对奶牛数量进行调节和控制,这种调节和控制的手段是多方面,一是厂商一直不提高收购原奶价格,二是奶农有选择屠宰奶牛实现优胜劣汰并提高单位奶牛收益。不管是哪一种手段处理好了对整个产业链都是有积极作用的,但如果说没有把握好度而导致奶牛数量急剧减少,就会出现供不应求从而影响整个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目前行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因为厂商致力于市场份额的提高而对谈判能力较差的奶农挤压过重,奶农面对饲料等价格上涨而原奶价格一直得不到提升,赚钱得不到保证,同时牛肉价格上涨同时也加速了奶农杀牛的动机。国外奶粉价格上涨又导致小厂商抢原奶生产奶粉出口的事情,其实就算是没有国际原奶价格上涨,厂商早晚也会提高原奶,因为厂商非常清楚原奶稳定供应是奶业产业稳步发展的基石。从2007年9月开始的原奶价格上涨,被解读为国际上供求不平衡引发,而我们认为这是对产业链进行合理修复的必然结果。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原料奶收购价格是奶牛养殖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最能体现奶牛养殖的真正价值。奶农会因为收益太低时间过长而开始选择大批量屠宰高产量奶牛,这时要想短期内恢复原奶正常供应量就相当困难。

  原料奶作为一种商品,其收购价格应该是生产出来的原料奶价值(即成本)的体现,是由价值规律所决定的,只能遵循而不能人为创造(企业单方面定价)。如果原料奶实际市场价值背离了生产成本,近期受伤害的是奶农,远期受损害的则是整个奶产业。

  ..而牛奶又是持续产出且不易保存的特殊产品,这种特性使奶农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被动的境地。奶农只有选择交给哪家乳品加工企业的微小选择权,收购价格、收奶标准、收购数量等都要服从乳品加工企业,奶农没有形成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也就不能通过参与牛奶定价而维护自身的权益。

  ..饲料价格的普遍上涨,使奶牛养殖成本增加,同时考虑到国家政策面对奶农的支持,我们判断原奶上涨具有不可逆性,当然旺季来临时会因供求发生变化价格降下来一些,但不可能回到涨起来时候的价格水平。

  作为乳制品厂商肯定会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终实现多赢的局面是各方面所希望看到的,因此我们不需要过度担心屠宰奶牛现象,但目前这种模式不可避免带来了乳业的波动。我国的原料奶市场经历了2001年供不应求、2004年供大于求、2007年供不应求的完整周期(历时6年)。目前可以说是乳企最困难的时点,随着原奶供应旺季来临以及终端产品提价逐步被接受,乳制品企业盈利将逐步好转,其利润波动基本同于原奶供应周期。

  短期内不用为原奶供应不足担心

  部分地区出现杀奶牛的现象,这样引起原奶供应量减少了10-20%左右,考虑到奶牛恢复起来比较慢,这引起了投资者对产业能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担心,因为按常理来分析,奶牛一般怀孕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小牛犊一般长大12个月可以受孕,经过6个月左右的怀孕期,考虑到有2个月的误差,一般是小牛犊到能产奶要经过20个月的时间,奶牛生命期内一般能产6胎左右。

  从我们实际调研所获得信息分析,原奶同比减少并没有影响到厂商的正常运转。经过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后,2005年以来,我国奶牛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饲草料价格走高、奶价持续低迷加上奶牛价值缩水,使奶牛养殖业效益大幅度下滑,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部分奶户“屠牛宰犊、清场退出”现象,从一定意义上看,这是一种理性回归,通过一定程度的市场洗礼,将低质低效的奶牛淘汰掉,把饲养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的奶户淘汰掉,为推进奶业升级,尽快从过去的单纯追求头数增长的总量扩张战略积极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的奶业战略转变提供了机遇。

  在我们调研之后,看到了一篇作为独立第三方的利乐公司所撰写报告与我们所调研现象和数据相吻合。他们认为:

  目前奶农养奶牛正在向理性化,淘汰低产奶牛,提高奶牛单产已经成为奶农的正确选择,一些奶农将日产40斤以下的奶牛淘汰掉,有些规模养殖户甚至将日产50斤以下的奶牛都淘汰了,乳业正在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发展。2006、2007年呼市出现的“杀牛”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2003年以来养牛过热现象的一种反思性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我们详细分析了奶业协会数据与美国农业部数据,我们发现其存在一定差异但趋势变化是一致的。近几年有关奶制品进出口数据以及国内乳制品消费数据显示,我国从国外进口乳制品数量相比消费量是非常小的,这说明我国基本上能实现乳制品消费的自给自足。

  分析前文中“我国近几年液态奶及奶粉主要数据指标”图表中的数据可知,我国每年有近100万吨全脂奶粉产量,加上我国目前乳制品的结构中乳饮料销量增长较快,使得厂商在生产过程比较从容,各地厂商之间可以通过奶粉作为重要调节手段。因此,我们判断对原奶供应不应过于担心,如果原奶一直不提价存在的隐患就很大了,目前原奶价格上涨又调动奶农饲养奶牛的积极性。

  从某种角度上来分析,乳业从生产、养殖以及到屠宰加工,就是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屠宰厂在其中就扮演了像大自然中的狼一样角色,能有效调控羊群数量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挤奶站在联接厂商与奶农之间起到了重要调节作用。在原奶的收购过程中,厂商通过挤奶站来调节原奶供应情况。通过降低和放松等级的办法实现对量的控制,在一般情况下1-10月份原奶供应高峰期奶站受到挤压比较厉害,但是到了10-12月份挤奶站就掌握了相对主动权。

  每年5月份到10月份是奶牛产奶高峰期,这时很多原奶做成奶粉,一部分被用来满足淡季时调节生产需要。

  原奶价格上涨过快,就可以用奶粉还原用来做乳饮料等,当原奶供应量大时可以做成奶粉储备起来。前段时间因为国际上奶粉价格上涨过快,许多小厂商抢购原奶就做成了奶粉,出口国外赚钱。

  ..我们现在对行业判断的是原奶短期内供应量同比是在减少,但因为有奶粉作为调剂以及产品结构多样化的原因,我们不能单纯因原奶供应量减少就得出厂商原料供应不足的判断。最直接的判断就是可以了解厂商对挤奶站的态度及质量要求变化来判断原奶供应紧张与否。

  在产业链中最薄弱的一环是奶农,因为从2006年2007年起开始的奶牛养殖积极变低,在厂商调整原奶价格后使奶农的养殖积极性得到了提升,因此我们判断乳制品行业上游阶段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

  乳业将趋于稳步发展我国乳制品消费增长正处于相对均衡状态

  从城乡乳品消费结构来分析,城镇居民乳品消费以鲜奶为主,鲜奶在乳品消费量(折成鲜奶)的比重从1995年的63%上升到2004年的74.6%,平均每年上升1.3个百分点;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鲜奶消费量减少,在乳品消费量的比重下降为72.3%,2006年又降为71.7%。酸奶消费量比重持续上升,占乳品消费量(折成鲜奶)的比重从1995年的3.55%上升到2006年的14.6%,平均每年上升1.0个百分点。奶粉(折成鲜奶)消费量比重呈下降趋势,占乳品消费量(折成鲜奶)的比重从1995年的33.4%减少到2006年的13.7%,平均每年下降1.8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乳品消费以奶粉为主,但人均奶粉消费的比重不断降低,可以分两个阶段分析其降低的幅度,1995-2000年奶粉消费比重由98.9%减少为2000年的97.8%,平均每年减少0.21个百分点;2000-2006年奶粉消费比重下降速度加快,平均每年下降0.8个百分点(这里假设农村居民乳品消费除鲜奶外,其余都是奶粉)。农村居民人均鲜奶消费量在增加,由1995的0.05千克增加到2005年1.22千克,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7.6%。

  从城镇居民乳品消费支出额看,2000年以来最高收入10%的人群的人均乳品消费支出额与全国城镇平均水平的差距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不同收入组的城镇居民的平均乳品消费支出额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困难户组的乳品消费支出增长速度慢于全国平均水平,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的乳品消费支出在持续上升,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户的增长速度慢于其他收入组的增长速度。

  低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的乳品消费量在不断上升;困难户的乳品消费量平均增长速度虽然慢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年来幅度加大;高收入组的乳品消费量增长速度也慢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几年增幅缓慢。

  乳制品人均消费支出较大的地区主要是经济活跃的省市。2000-2006年,人均奶类消费支出增长前10位省区中,以中部和西部一些省区为主,表明乳品消费增长的快速态势开始由沿海发达区域向中西部区域转移,潜在的乳品消费增长区域正在形成现实的乳品消费区域。

  投资者对于目前状态过于悲观

  目前中国液态奶消费量增速持续下滑,使得许多投资者对乳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怀疑。我们认为造成目前这种状态的原因就在于,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受制于收入水平,短期内很难爆发出来,农村市场消费购买能力与城市之间存在的差距需要几年时间来缩小

  原奶价格侵蚀了厂商的利润,同时短时间内的产品大幅提价对消费起到了一定抑止作用。08年1-2月份,乳制品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2.55亿元,同比增长29.35%。利润总额为8.37亿元,同比下降8.96%。毛利率为17.94%,较去年同期下降了6.19个百分点。

  36大中城市平均人均消费金额:鲜奶呈环比上升趋势,奶粉呈持平趋势,酸奶和其他奶制品呈环比下降趋势。如果就终端销售收入而言,提价带来销售收入的增加是明显的。就单纯消费行为来看,乳制品产品提价对消费抑制是短期的,同其它消费品一样消费者最终将适应涨价,如果没有其它替代品,最终将恢复正常消费。

  对比日本后,我们更相信消费受影响更多是购买力的原因

  从研究下面两个图表的数据规律我们发现,在1968年日本人均真实GDP达到2670美元之后,液态奶消费的增长开始和人均真实GDP的增长呈现同步的趋势,至少我们所能找的2000年之前的数据显示,中国液态奶增长故事与日本的增长故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

  从日本真实人均GDP与对应人均液态奶消费以及中国真实人均GDP与对应人均液态奶消费数据中我们发现,在同等人均真实GDP水平下比较人均液态奶消费,中国仅达到日本的十分之一,这既显示出中国较高的基尼系数,也显示出中国液态奶消费的被购买力所抑制的巨大潜力。

  2002~2003年之间,液态奶消费和人均GDP同步增长,但这种关系很快被打破。随着物价上涨和收入两级分化,非液态奶乳品品类剧增等因素,导致液态奶消费在经历过01~03年之间的高增长之后,增速大幅下滑,并在2007年显示出和人均名义GDP增长完全相反的趋势。

  消费结构及消费量存在着较大发展空间,但近期量不会有太大增长..从国外乳制品消费结构来分析,我们看到的消费结构与消费量与其它国家还有很大的不同,这并不能表明我们必然要走同其一样的发展道路。

  今后我国乳业在城市消费将出现像国外一样的发展趋势,酸奶等将成为增长方向,而我国农村市场将会复制城市发展之路,以常温奶为主要消费结构,但其发展速度要受到消费水平以及冷链支持等影响。

  从近几年我国消费结构及人群变化,可以发现我国牛奶受制于前于我国城乡差距较大的现实国情,很难再现前几年爆发式的行业增长,但由于我国人口巨大及城市化进程加大,使得我国增长将不同日本等国的方式,巨大的未能有效挖掘的农村市场将会使得我国奶业仍将保持稳步增长。

  其实相比利润和疫情,我们更关心后者,但从我们所了解情况来分析,控制疫情工作正朝更深层次推进。由于有过处理SARS以及禽流感等工作经验,全区都建立较为全面的防疫站点,内蒙自治区的各行政单位对于发生疫情也都制定了快速反应措施,政府会对扑杀的奶牛每头补助3500元,奶业协会也有风险基金补偿(由政府与乳业公司牵头出钱建立),目前商业保险如中国人保也正在做前期准备工作。从内蒙古养殖现状来看,农户圈养还是占主流,如果出现疫情只要及时控制,出现大面积扩散可能性要相对较小。

  行业竞争格局及利润率趋势

  我们抽样对一些奶农进行调研,在户均3.5个人口的家中,家庭纯收入为47062元,其收入结果如下图所示,在牧业中奶业占到其中的57%以上。

  我们对液态奶在供应链上利益的分配情况做了如下剖析,数据显示其利润分配规律与行业没有什么区别。流通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开拓的难度,使得这个环节中利润最大。

  2006年美国一级奶的原料奶收购价格为每100磅16.24美元,即每加仑1.4美元(美制加仑,每加仑为3.75升),全脂奶(3.25%脂肪)的平均零售价为每加仑3.20美元。这就是说,全脂奶的零售价是原料奶收购价的2.3倍。而在我国全脂鲜奶的零售价往往是原料奶的3倍或以上,这同食品饮料其它行业基本是一致的。当然,乳品企业和零售商存在着利润空间,使得大型乳品企业之间广告战、巨额赞助以及捆绑销售屡禁不止。

  因为目前乳业主要产品仍然还是同质化比较严重,对比中国同质化的快速消费品均有一特点就是很少出现有两家企业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并且能将局面一直持续下去,我们从食品饮料各类种产品目前市场占有率情况可以发现这一现状。我们更倾向于厂商只要有机会就不会放弃提高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只要广告投入能提高市场占有率的话,厂商之间的竞争不会结束。

  我们判断就是两家优势企业主打产品出现较大差异以及品牌影响上出现较大差距,这时竞争将会出现一定程度缓和。因此,对于厂商而言在这次行业危机中既要应对挑战又要抓住机遇,通过产品升级优化产品结构以及找准自身的定位是最为关键的事情。

  从短期来看,行业内的负面信息会较多,对行业甚至给优势企业带来巨大压力,但我们认为经过这次洗礼之后,行业发展会更快更好,各自厂商也会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行差异化经营,产业格局仍将会向两强格局发展。优势企业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提升,小企业将会在一些差异化产品中谋求一定份额并保持一定盈利空间。通过对快速消费品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我们判断随着5月份后原奶供应量逐步增加,乳制品优势企业盈利情况将进一步好转,但集中度提升并不会带来利润率急剧提升。利润率的增长情况完全取决两家优势企业的竞争状态及其策略。

  蒙牛将成为行业领跑者

  牛根生读懂了中国的文化

  我们认为蒙牛的成功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这其中既有牛本人人格魅力大的因素也有其运气好从事了一快速发展的行业,包括当地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等。从研究快速消费者企业成长角度来分析,我们认为蒙牛一直以来就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而且根据不同时期制定出不同有针对性的策略,特别是公司在及时迎合消费者以及引导者这方面工作做得非常到位(当消费者对品质不太重视时,推出了比竞争对手更香浓的产品,而当消费者开始注重品质时,开始涉足牧场并推出了像现代牧场一样的巴氏奶产品),这一系列精彩运作使得其能从无做到有,从小做到大,最终将引领行业的发展趋势。

  蒙牛将继续胜出

  发改委近期有关乳制品工业产品政策,将有利地维护行业的合理竞争次序,对于优势厂商非常有利,将有利于行业稳步发展。从蒙牛、伊利以及光明乳业近几年各自所走道路以及发展速度来分析,我们可以再次得出成功企业背后都拥有相同要素的结论,蒙牛近几年高成长奇迹无非就是胜在体制上,因为这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原动力问题,同时又打造出了一支拥有极强进攻性和执行力的团队,我们认为在未来两三年内,中国乳制品行业仍将会出现加速整合,没有原奶资源、没有销售渠道、没有品牌影响力、没有找准自身定位的中小企业将面临着继续亏损最终退出市场的命远,优势企业的市场份额仍将上升,由于在体制上以及执行力上差异,伊利与蒙牛之间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当然,从行业发展规律来看,不可能只会有一家独霸整个市场,但会在产品定位或者品牌上出现差异。对于伊利而言如果继续采取跟随式战略,要想重新做老大的难度就太大了。我们认为光明近几年增长较慢,很大程度在于原奶收购价格上没有内蒙两家厂商所具有优势,同时习惯了做大城市渠道的销售队伍,要适应经济不活跃地区的销售模式以及不按常理出牌的经销商,确实有些难度。

  蒙牛:继续巩固自己液态奶老大地位,力争进一步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适时补齐在奶粉等方面的差距。

  伊利:想通过原有品牌基础以及在奶粉方面的优势,力求扭转被动局面。

  光明:扬长避短,开始做出明确取舍,力争在产品差异化中谋求主动地位。

  作者:陈钢 国金证券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chuangangcui)

相关新闻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