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危机和新一轮油价上涨再次将通货膨胀问题推入舞台中心。那么,近几年的物价上涨浪潮和通货膨胀究竟是如何发生的?有人说,通货膨胀永远是货币现象,只要央行拧紧货币龙头,就不会发生通胀。问题是为什么有些时候货币龙头很难拧紧,而另一些时候则毫不费力?探明通货膨胀的动力学机制,将有所助益。
近年来的全球性的、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和陈旧的汇率政策所共同导致的币值扭曲,这种扭曲通常表现为新兴经济体压低本币对发达国家货币(主要是美元和欧元)的汇率,这一方面导致国内比正常币值下更多的本币供应,另一方面造成投机者对本币升值的预期,从而诱使大量外资流入,同时,其外汇储备政策和储备持有方式也增加了国际金融市场货币供应量,这些因素合在一起造成流动性泛滥并最终诱发通货膨胀。
对于发达国家,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结果是其总产出中劳动力成本大幅下降,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意味着,对于给定的消费品组合,其总成本下降了,而其中劳动成本所占的比例也下降了。同时,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保持物价稳定,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联储必须通过增加货币量让美元贬值,否则物价水平将因成本下降而下降。由于货币政策盯住的是最终消费品价格,其结果就是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因为初级品的总成本中劳动成本所占比例较低(这正是它被叫做初级品的原因)。
对于新兴经济体,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制造业产能扩张,同时伴随着国内的大规模工业化。由于那里的劳动力价格原本就很低廉,因而这一过程中没有发生美国那样的成本水平和结构的变化,相反,在农村隐性失业消除之后,劳动力价格开始上涨,总产出的成本构成中劳动成本的比例可能还有所上升。此时,如果这些国家执行与美国相同的货币政策,即维持最终消费品价格稳定,就会让本币相对于美元升值。但实际上,这些国家的汇率政策大致上都是跟住美元,往往不让本币升值或升值不到位,其效果相当于部分地放任本币跟着美元贬值,但同时最终消费品的成本又没有像美国那样下降,结果就是国内通货膨胀。
这样,两种成本结构在全球化过程中经历的不同变化,遇到一成不变的汇率政策时,便为通货膨胀准备好了动力源。就像一块翘翘板,美国那一头的成本下降要求美联储压下美元,因为中间的连结是刚性的,于是在另一头撬起了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的物价水平。
推动通货膨胀的另一个因素是外汇储备,按现行的做法,外汇储备实际上是把每一张美元复制了两份,一份兑换成本币支付给出口商,另一份由央行通过购买美国国债和设立主权投资基金流回美国,其结果是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凭空多出了上万亿美元的货币供给。而同时,投机商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将这些多出来的货币中很大一部分又以各种名义和渠道吸引回国内市场,造成国内流动性更加泛滥。至此,通胀所需的动力和弹药皆已具备,最后,初级产品的紧缺只不过点燃了导火索。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