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2008年6月19日 星期四
中
国地产开发商为何要蜂拥列队,试图从中国不温不火的资本市场融资呢?仅在本周,就有两家开发商宣布,各自计划通过在香港首次公开上市(IPO)募集10亿美元;更多的计划还在筹备中。
这并不是投机主义。随着中国政府实施降温举措,地产业这个曾经的宠儿已经彻底失去了宠爱。诚然,开发商萌生从无情的资本市场募资的热望,或许缘于一种资金募集机制在去年的广泛应用——上市前可转换证券(pre-IPO converts)。这种融资工具的结构组成为可转换债券或类似的混合证券,本质上属于发行人对其上市能力的“豪赌”,期限为9至18个月,内部回报率通常达到15%至20%左右。当发行人最终IPO上市时,这种证券的投资者以较低折扣购入股票,从而获得回报。对开发商而言,这种结构是一种相对廉价的方式,为其购买土地筹集资金。而各家投行(有时几家共同投资)也乐于助一臂之力。面向一帮投资者,策划并实施2000万至1.5亿美元的发行,委实有利可图——尤其是当这笔交易为接下来的IPO和其它再融资委托打开大门时。
但也有风险并存。香港证券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反对造成两种股价的投资结构:在一些情况下,投资期并不比上市过程长很多。在印度,当局已经实施了相关措施,锁定上市前投资者,由此剥夺了他们在热火朝天的上市期进行兑现的能力。
大多数可转换证券依赖于IPO退出机制,但随着今年市场状况恶化,许多发行方被迫回到谈判桌上。律师们坚称,迄今为止尚没有出现清算。但是,如果压力加大,有些信心相当脆弱。面对新生的风险,如今的发行人不得不保证更高的回报率,也不再有人将自己的IPO作为一项上佳的赌注了。
译者/陈云飞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