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张江再起跑

  “(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同志专门提到了为什么上海没有阿里巴巴、马云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不久前,刚上任不久的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在浦东新区的一次党政干部大会上指出,张江也有一批很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但在数量、规模和能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就在几天前,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获得了“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示范基地”称号,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如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自2005年12月份走马上任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以来,刘小龙就一直在苦苦思考着这个问题。

  刘小龙同时是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对于人才问题,他有着清晰的认识: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16年以来,已经形成了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集群,而这与张江一直力推的人才战略息息相关。

  刘小龙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张江已经建立了产学研联盟新机制,将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紧密结合,构建了多个技术联盟,形成了一个空间相对集聚、结构较为合理、研发水平较高的创新链。

  而当下,尽管已经形成了上述三大产业集群,但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殷宏告诉本报记者,张江正在紧锣密鼓地设立一个“现代能源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专注对有发展潜力的现代能源企业进行投资。

  对于这只推动张江再次起跑的“第四只轮子”,殷宏信心十足地透露,张江将力争用几年时间把现代能源产业培育成为继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通讯信息产业之后的园区又一主导产业,“把张江打造成为现代能源产业的世界级孵化器”。

  显然,如今的张江,更愿意在全球视野中来审视自己。

  产业链招商

  张江园区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该园区累计注册企业5359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306家,国家级/市级研发机构108家。2007年,园区实现经营总收入685.7亿元,工业总产值397.8亿元,税收59.29亿元,出口交货值204.9亿元。

  这串数字,折射着张江、浦东乃至整个上海16年来对高科技产业的不断定位与摸索。

  作为浦东四大开发区的张江(其余三大开发区分别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成立于1992年7月。当时的张江,还是一片农田。

  1999年8月,在世界高科技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大趋势下,上海市委、市政府颁布了“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明确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

  与其它开发区不同的是,张江从一开始在招商上就创造了“产业链招商”的模式。“每个项目之间都是关联的,上下游企业都是合作伙伴。”殷宏说。

  比如,在集成电路方面,张江引进的中芯国际和宏力半导体,一期投资分别高达15亿美元和16亿美元。随后,一批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和设备配套企业纷纷抢滩张江。

  如今,除了中芯、宏力、华虹三大芯片制造企业,张江还集聚了芯片设计企业150家、封装测试企业12家、光掩膜企业两家、设备配套企业34家,总数超过200家,形成了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殷宏介绍,在从集聚到集群的过程中,张江的产业创新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目前,园区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进入90纳米水平,研发技术进入65纳米水平,与国际主流差距从三代以上缩小到一代,仅为9-12个月。

  同时,不同产业集群的集聚,还会在新产业机遇来临时发生聚变效应,从而衍生出新的产业链,孕育新的产业集群。从开始探索产业链的搭建和集聚起到目前,张江在集成电路、软件产业、生物医药集群的基础上,不但衍生出手机芯片、移动视音频等新兴产业链,还开始孕育文化科技创意、金融信息服务(银行卡)、光电子和信息安全四大关联产业群。

  引导基金:

  助推企业跨越“死亡谷”

  如今的张江,开发范围已从最初的4.2平方公里,扩大至目前的25平方公里,并仍处于大规模建设阶段。按照计划,今后园区还将向南扩展至外环线,总体规划面积将达到54平方公里左右。

  被业界誉为“硅谷圣经”和投资风向标的美国《红鲱鱼》杂志,2007年评选的全球成长最快的100家高科技创业企业,和投资人心目中最具潜力的100家未上市高科技企业榜单中,仅有5家中国大陆企业,其中的两家来自张江。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张江除了技术创新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管理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回忆“张江之路”,刘小龙无限感慨。

  在这方面,包括展讯通信、复旦张江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有着更深的感受。张江设立的各类创投基金,帮助他们渡过了艰难的“死亡谷”。

  根据经验,一家高科技企业从基础研发到技术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常常要经历一个被称之为“死亡谷”的挫折阶段。

  今天张江很多创新企业能够跨越“死亡谷”,正是得益于张江“以政府基金为指导,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积极作用”的创业投资和融资服务格局。

  在2007年年初,张江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张江高科(600895)联合张江集团以及社会资金,三方共同组建10亿元张江汉世纪基金,其中,上市公司投资3亿,张江集团出资3亿,其它投资机构和民营资金4亿。该基金专门用来帮助一些资金发生困难的高成长项目渡过“死亡谷”,继而扶持其上市。

  目前,张江高科直接投资和通过汉世纪基金投资的企业包括:展讯通信、复旦张江、中芯国际、万得资讯、嘉事堂药业、超日太阳能等多家企业。其中,展讯通信已在纳斯达克上市,复旦张江和中芯国际已在香港上市,另有部分企业将于近年内登陆资本市场。

  刘小龙还特别强调,与一般的风险投资不同的是,大多风投在扶持中小企业上市后,会逐渐抛出股票,将目光投向其他公司。而张江基金不是风险投资,它是一个战略投资者。“比如,张江基金会长期持有展讯的股票。”

  目前,众多的社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也在张江集聚,现在大约有68家各类基金,据不完全统计,它背后的资金大约有1200亿元人民币,这些基金每天都在寻找和发现优秀的创新企业。

  “目前张江符合创业板条件的有几百家,以后每年还将有近50家企业符合创业板标准。”刘小龙表示。

  殷宏还表示,为了扶持中小企业的成长,集团成立了高新技术孵化器中心,专为自主创业的中小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孵化器中心还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

  对于“第四只轮子”的打造,张江仍将采取这种模式,设立“现代能源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专注对有发展潜力的现代能源企业进行投资。

  殷宏进一步介绍,目前,张江园区还吸引了十多家相关银行、2家担保公司、近40家科技及投资中介机构入驻,可为园区创业企业提供投融资咨询、贷款、担保、会计、法律、评估等一条龙服务。

  “四个力”助推张江再起跑

  徐麟在前述浦东新区的党政干部大会上指出,接下来,浦东将进一步聚焦张江,打造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并着重打造“四个力”:

  一是强化资本引力,进一步完善适应创新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扩张期发展要求的融资体系,提升创业投资集聚规模和投入力度。今年重点要深化科技投融资体制改革,运作好每年3亿元的“种子基金”,改进政府科技经费投入方式,探索基金会委托管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在企业初创期“种子基金”的功能。

  在这一块,徐麟还强调,要扩大创投引导基金规模,争取“十一五”总投入达到20亿以上,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同时,要积极争取在浦东试点设立科技银行或科技贷款公司,实现投贷业务联动,为创新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二是增强创新活力,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今年要积极争取支持,试点探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机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抵扣等政策受益面。

  三是壮大产业实力,加快引进和发展高端核心项目,突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瓶颈。今年要积极争取国家制定以研发设计环节为重点的产业政策,特别是创新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模式,促进芯片设计公司集聚发展;争取国家在浦东试点高新技术生产型企业增值税转型等等。

  四是重组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十一五”期间要投入5亿元,加快建设软件测试、生物医药、微电子技术应用等公共服务平台,更好地帮助企业和研发机构共享资源、降低成本。

  张江,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凯捷观点

  “产、学、研”紧密结合是高新科技园区的必要因素,也构成了其独有的竞争优势。

  欧美国家的高新科技园往往从高等院校周边起家,依托高等院校的知识、人才、技术优势推动新科技的诞生,由企业加速科技成果的应用开发、产业化,从而逐步聚集形成高度集中、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产业集群。高科技园区大幅度缩短“理论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而快速的市场反馈则帮助科研机构更为准确的把握方向,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不同于欧美模式,亚洲国家在高科技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倾向于 “政府主导”,将“产、学、研”三大资源快速集中在高新科技园区内,创造产业发展的基础环境。但如何有效地将三者结合,形成良性循环的问题却留给了高科技园区的管理者。

  在我国,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方,“产业”对高科技园区来说是最容易落户、最能带来规模效应的要素,大量的外商投资、大规模相对成熟的生产线落户区内,将快速带来高科技园区的繁荣。而这种模式下,高科技园区内往往缺乏“学”和“研”的要素,或者从形式上也有不少“高等院校”或“研发中心”,但真正意义的结合和推动纽带其实并不存在。偏重于“产业”的高新技术园区迟早将面临一个长期生存问题??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没有持续的创新和科技进步,仅仅依靠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制造技术,随着产业技术的普遍升级换代,高科技园区将慢慢失去其“高科技”的优势。

  针对这些问题,张江高科技园区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比如在吸引人才上。从目前的形势看,在成功吸引到人才之后,如何留住人才成为更重要的因素。高科技人才所需要的更为开放的知识交流环境、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真正鼓励并容忍失败的创业环境、国际接轨的长效激励机制、更为成熟的商业环境以及更为便利的生活环境等,将是“人才聚焦张江”必须打造的软环境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铭心)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刘小龙 | 殷宏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