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财经-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物价上涨压力该如何应对

  近年来的物价上涨给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有关部门指出,由于高企的PPI和价格传导的滞后效应,加之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的影响,预计2008年物价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那么,面对物价上涨,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记者就此类问题与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分析师李钢、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窦尔翔进行了对话。

  记者:就全球范围来讲,造成此次通胀的原因是什么?

  李钢:通胀的国际源头在美国,美元的中心地位使得美国具有仅凭信用向世界经济体系中注入美元的特权,由此,美国不但可以通过不断发行货币获取其他国家财富,而且还可以通过发行美元降低其负债压力。美元的核心地位使得美国具有了向外部输出通胀的便利。其基本表现就是美国经常账户上持续存在的巨额逆差。巨额的逆差实际上是美国长期以来在参与国际经济和贸易活动中凭借其特权向世界经济注入大量美元而引发的后果。美元一旦走弱,就会带来全球性物价上涨压力。

  记者:国际经济和市场的波动是如何影响国内物价水平的?

  李钢:在国际分工高度发达、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国家可以免受国际间经济变动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力量主要取决于某一国国际经济中的份额和其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对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国际经济和市场的波动必然会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引发本轮物价上涨过快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国际间通胀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渠道传导至国内,引发国内基础产品市场价格上涨,形成所谓的输入型通胀特征。

  记者:在国际资源类价格持续高涨的背景下,6月19日,发改委宣布调高油价和电价。如何看待这次调价?

  窦尔翔:可以肯定,油价上涨是一种必然趋势,因而发改委调高油价也是顺应市场潮流的必然之举,只不过是市场逼着调控走而已。国际油价上涨使中国处于三难境地:不调价,意味着石化企业要亏损;调高价格,意味着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若要实行石油定价市场化改革,则不但要给下游企业和终端消费市场带来巨大压力甚至不稳定因素,而且会形成石化企业的高度垄断格局,带来价值分配的扭曲和国家经济安全隐患。

  记者:有观点认为,国际油价的波动和上涨对我国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有接近50%的石油是需要进口的。我们有一定的消费规模,从这个角度讲,这次调价会抑制国内的消费需求,进而会对国际油价的上涨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您的看法是什么?

  窦尔翔:调高油价的经济效应是双向的。其负面效应已有不少分析人士提出大致相同的看法,总体意思是:其一,加速国际油价通货膨胀效应向中国市场的传递速度。原有的石化企业的价格指导机制实际上阻断了国际油价联动效应向国内的波及,加价则意味着对这种阻断格局的修复。其二,成品油价格的拔高直接使CPI指数高企。其三,纵向来看,通过成本推动而推高下游企业的产品价格。其四,横向来看,主要是推高替代性能源的价格。比如,推高煤炭、粮食的价格。

  调高油价的正面效应也显而易见。其一,从全球范围看,可以促进石油资源的有效配置。从而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增长。其二,促进能源资产优势国的经济发展。由于资本运作等资产转换技术的进步,资源优势国完全可能取代资源贫乏国通过石油资源而获取垄断收益。其三,“穷则变”,石油稀缺国可能会通过提高节能和技术创新意识来应对涨价风险。

  记者:面对物价上涨过快的压力,我们应当如何应对?

  李钢:首先,当前应进一步强化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取消利息税和稳步升息,在短期内使名义利率超过通胀率,形成一个正的实际利率,为金融市场提供清晰的价格信号,正确引导投融资行为,同时辅以提高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进一步收紧国内的流动性,从而达到抑制投资和降低消费需求的目的。

  另一方面,增大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有效地将人民币升值到与其购买力相对应的水平,进而有效降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窦尔翔:就资源类价格上涨带动整体物价上涨问题,可联系外汇增多、人民币升值的现状,采取综合性措施来治理石油涨价的问题。比如,通过外汇资产证券化、海外石油私募股权投资等金融创新手段,达到收缩流动性、分散国家持汇风险、增强石油优势的综合效应。同时,发挥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互补作用。鉴于加息政策容易造成热钱流入,而提升准备金率则容易增大银行保值增值风险,必须考虑财政政策的互补作用。财政政策直接、时滞小、针对性强,发债是有效解决流动性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另外,考虑和试验节奏适当的能源市场化机制。

  记者:控制物价上涨还有哪些配套措施?

  李钢:首先,减少或缓建一些公共投资项目,减少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公共开支,降低公共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时通过税收调整相关收入与支出比率鼓励农业、资源性等产业发展,加大社会医疗、教育、养老及相关福利性基础设施的投入,积极培育国内消费需求,以抵消出口降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次,加大产业政策调整力度,采取提供补贴、减免税收、降低或消除产业进入壁垒和鼓励投入(特别是民间资本投入)、加强信息服务以及推进资源价格改革等措施,积极扶持促进农业、能源和相关资源性产业的发展,实现供需的动态平衡,实现控制物价增长的目标。

(责任编辑:贾海滨)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李钢 | 窦尔翔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