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法集资的幽灵不时在全国各地游荡。统计显示,仅2007年一年,全国公安机关所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集资诈骗案件即达2059起,涉案总价值156.5亿元。
非法集资活动为何屡禁不止?有关部门专家指出,原因在于高额回报的诱惑和不法分子的高超骗术,以及普通百姓风险意识的欠缺和投资渠道的受限。
同时,非法集资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制度和监管的缺失。
屡禁不止背后的高额回报
中国银监会处置非法集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非法集资之所以屡屡得逞,“高额回报”是极其重要的诱饵。
一般情况下,非法集资的利率常常高达20%至50%,有些甚至接近100%。如在吉林海天公司集资诈骗案中,有3个月一期利息25%,到期由公司还本付息;安徽万物春集资案中,承诺的一年期利润达45%左右,远远超出了4.14%的现行银行存款利率。
“这些非法集资的发起人正是瞄准了一些人急于赚大钱的心理,通过虚构产品和项目具有高额的市场回报,对投资者许诺高额利息,在巨大利益诱惑下,一些群众纷纷跳进了非法集资的陷阱。”安徽省银监局副局长刘智勇说。
与此同时,非法集资活动组织者本身往往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伪装性,不但有合法注册的公司、法人代表身份,还有大规模的种养基地、厂房和先进的生产线。有的还打着科研单位的招牌,“拉大旗、作虎皮”。
此外,他们还利用一些领导干部打知名度,邀其前来视察和调研,或利用各种场合与其合影,随后这些照片便登上了他们印制的宣传册最显要位置,少数领导干部无意中也充当起了非法集资的“活道具”。
融资难与理财难成助燃剂
在各类非法集资案中,被卷入的群众数量众多,动辄过万。吉林省公安厅经侦总队副总队长李继军指出,非法集资活动之所以频频得逞,也与一些百姓不了解现行法律法规,不去求证其是否合法,在夸大的宣传和高比例利息回报诱惑下,贪图眼前利益有关。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民间借贷利率不能超过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参与非法集资活动的民众虽然到头来可能是受害者,但又是非法集资的参与者。
与此同时,百姓手头可支配的资金日益增多以及有效投资渠道局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非法集资的蔓延。一方面,通过银行体系获得存款利息回报相对微薄;另一方面,证券、基金等对专业知识的门槛要求较高,且风险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民间资金便转向了所谓“高利息、高回报、低风险”的非法集资。
而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长期以来存在的融资难的现实困境下,少数民营中小企业只能从民间拆借高利率资金,有的则铤而走险走进了非法集资的泥沼,从而加剧了整顿非法集资的难度。
监管与制度滞后亟待改进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公司连续集资的时间跨度往往长达三、四年之久,其间的经营行为、盈利情况,政府及监管部门并未如实掌握及作出反应,凸显出现行的市场监管体系之滞后。
吉林省委财经办公室副主任李长太指出,大多数非法集资案的发案往往是在资金链断裂以后,老百姓不能得到投资返还才报案的,而此时所造成的损失已基本难以挽回,社会危害巨大。
有关专家认为,应当从制度入手,加强对企业合法经营行为的监管,争取在非法集资处于萌芽状态时及时发现和处置,把损失降至最小。政府应当从准入、流程、结果等方面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年度审核,避免此类非法公司以合法身份登上经济舞台,压缩此类犯罪空间。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民间富裕资金不断积累,目前对如何有效盘活民间资金在法律上还有待做更明确的界定。当前亟待通过法律方式,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来源:上海证券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