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谢岚
6月18日,继4月中旬的股东大会之争之后,记者再次造访位于台州临海汛桥工业区的
华海药业。
在与二股东数年最为关键一股的董事会控制权争夺战中,华海药业第一大股东、董事长兼总经理陈保华曾许下重诺:保证公司三年内净利润平均增长25%。
在如此目标之下,二股东周明华被迫引退。但三年之约已经过去一半,陈保华的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去年仅增长19.19%
陈保华接手公司经营管理后的2007年度,华海药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698.10万元,比上年增长26.22%,净利润13,204.62万元,比上年增长19.19%,显然这个净利润增长率距离25%仍有一定距离。
今年4月中旬,华海药业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年报,董事长陈保华向《证券日报》记者曾表示,当初的承诺是指三年内平均净利润平均增长25%,所以还有时间。而这也意味着,如果要实现上述承诺,华海药业今后两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压力不小。
本与陈保华约好上午十点半见面的记者意外接到通知,称他临时要接待外国客户,因此不能接受采访。
在华海药业白色的办公楼内,各个部门有条不紊地运作着。在三楼的副总经理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一位正在忙碌的公司高管。询问之后,他向记者表示自己是公司产品研发方面的负责人。
“这个任务很艰巨啊。他们做销售的有压力,我负责研发这块,感觉也有压力。”谈起上述业绩承诺,这位副总经理感慨地说道。
作为国内原料药出口龙头企业,华海药业眼下面临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和出口退税下降等因素,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不少阻碍。
尽管半年报尚未公布,不过从一季报看,人民币升值已经导致汇兑损失较大增加,从而带来公司财务费用的大幅上升(2008年公司的财务费用比上年同期增长达150.52%)。
“对上半年和今年的业绩肯定是有影响的。”该高管表示对同位于台州的飞跃集团的问题早已有所耳闻,对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调等问题,公司已经采取诸如套期保值等一些处理方式。“损失多多少少肯定是会有的,只能把它降到最低的程度。”
从原料药向制剂转型
前有市场环境的变化,后有业绩承诺的压力。陈保华想要坐稳“江山”,显然三年后拿得出手的平均业绩才是硬道理。
为此,陈保华也有着一整套战略设想:计划2008及未来三年重点构建并建设好原料药和制剂两大产业链,两大研发体系以及销售体系;同时,减少、淘汰低利润产品,开发和生产高利润产品;调整市场结构,大力提高规范市场销售份额;优化调整公司整体产业结构,增强持续发展的后劲。
“我负责研发这一块,要加快产品研发速度,这样才能不断有新产品推出上市和加快我们国际化进程。”整个谈话期间,上述公司高层不时地拨打、接听电话,他笑着表示自己比较忙。
该高层人士告诉记者,最近的主要工作是制剂开发。华海药业过去主要做原料药,现在则开始抓紧做制剂,并希望由此实现公司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从已经占据相当优势的原料药生产领域腾出手来生产开发制剂药产品,对于华海药业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甚至已经为此作了数年的准备。
走进华海药业总部厂区大门,就能看到正前方的一座白色的高大建筑,公司证券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这就是固体制剂车间。该车间已经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认证,目前能生产制剂药品15亿片。
FDA的认证,不仅仅对于华海药业,对于中国的制药企业都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填补了中国制剂药品出口美国的空白。而从开始操作申请FDA到最后获得认证证书,华海药业前后用了5年的时间。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获得FDA证书后,华海药业在四大方面将有很大作为??一是可以马上承接美国大公司转移过来的制剂订单;二是可以和美国医药大公司联合起来申报药品注册、申请产品文号;三是可以开发申请公司本来具有原料药优势的制剂品种;四是可以和大的药品国际贸易商展开合作。
“制剂的利润空间比原料药要大,而且不会受到出口退税的影响(现在还没有一家公司的制剂在国外销售,因此国家对其还是实行扶植政策)。”带领记者参观厂区的工作人员自豪地表示:“这是公司产业升级和战略发展的方向。
FDA认证能带来多少收入
“我认为华海现在跑在最前面,几乎与
海正药业平行,我们略微领先他一点点。后面这些就距离很远了。”上午的阳光洒落办公室,前述华海药业研发负责人颇为自信。
对于国内的竞争者,上述负责人表示,FDA的门槛很高,国内其他企业短期内拿下来不容易,没有那么方便。FDA认证不仅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注册、国外方方面面的认证等也都是一种门槛。
“我相信,再过5年,当众多的药厂通过FDA(美国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认证的时候,华海又会有另外的新举措了,民营企业一定要有创新领先的意识。”陈保华曾表示。
而另一方面,华海药业为了“吃螃蟹”也投入了不少成本。2006年年底,由于新会计制度施行,华海药业制剂申报美国FDA认证的相关费用进行了一次性确认,不计其他,为此光管理费用就增加了2000万元,并造成2006年业绩未能达到预期。
不过,即便有了进入国外市场的“通行证”,也并不意味着华海药业能够真正“登堂入室”。毕竟,在准许进入之后,为当地市场所接受是更加实质性的一道门槛。可以说,在大量的先期成本投入之后,收回成本并获得盈利也有一定的风险。
麦肯锡中国公司的相关数据显示,国际医药市场中,客户选择外包伙伴时,最看重的是生产质量、保密性,而国内药企独特的生产成本优势仅排在第六位。
“这个门槛还是很高的。至于卖得掉卖不掉,他不管,官方不考虑这个问题。”上述研发负责人承认。
“有可能虽然进入国外市场后,国外的消费者对你仍然不够信任,这些可能性都有。不过我们还是有自己的优势,包括产品制造成本和质量。”他表示:“至少允许你进入,说明对你的产品质量是认可的。”
该负责人表示公司之前作过相关测算和预计,尽管转型让公司的各种费用有所增长,然而,“肯定是毛利率可观,看好市场才投入的。”他说。
不管如何,对于投资者来说,华海药业这一转型是骡子是马,还需拉出去遛遛。
(来源:证券日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