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发表最新报告《全口径测算中国当前的热钱规模》。据测算,中国最新热钱数额达1.75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
数据一经公布立刻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数额如此之高的热钱规模是如何被计算出来的?通过什么途径悄然流进中国?“潜伏”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哪些领域?未来应该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哪些风险?
高额“热钱”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热钱加速涌入,正抄底A股。
热钱流入
中国过半外储缺乏实体支撑
“自2005年以来,热钱流入的规模是惊人的,我国外汇储备存量的一半左右缺乏实体经济或真实交易的支撑。如果热钱集中外逃,规模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可能在旦夕之间显著缩水。”报告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张明说,我国资本市场存在大量热钱并已形成对金融安全的隐患。
中央财大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关于热钱规模目前众说纷纭,1.75万亿美元是目前听到最吓人的数字,由于热钱流入通道复杂,目前还无公认最佳测算模型,因此精确数量难以判断,但热钱问题显然已逐渐成为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张明分析说,目前热钱流入的渠道已非常多样化,基本上有4大类。第一,是通过贸易渠道流入的热钱,如通过高报出口、低报进口;或者提前收汇,延时付汇;甚至通过编造虚假的贸易合同。其二是外资以FDI的名义进入,然后将资本金结汇,不用于生产性投资,转而投入股市或房地产市场。其三通过包括外债、短期外债、地下钱庄、贸易信贷、捐赠等方式进入。最后一个渠道来自居民,一种是中国居民每年可以自由换汇5万美元的货币;第二种是香港居民,每天可以通过香港银行向内地电汇8万港元;第三种是很多香港居民会直接带现金入境。
热钱藏身
银行存款民间借贷为两大去向
关于热钱的去向,郭田勇说,从去年以来中国房地产降温、股市日渐下挫的状况看,如果热钱仍藏身股市和房地产,则不可能产生5000亿美元的收益。
张明则认为,热钱的流向基本是??2003年、2004年、2005年较多流入房地产市场,因为那段时间股市低迷;2006年、2007年期间既流入房地产市场也流入股市,但股市更多;2007年10月以后,股市大跌,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热钱撤出。
“国际收支数据显示,这些钱并未撤出中国境内,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这个问题目前争议很多,初步看有两个去向,一部分在银行系统作为银行存款,赚取人民币升值利差;另一部分流向沿海一带中小民营企业的民间借贷。”他还表示,由于目前股市低迷,不排除热钱开始缓慢、隐蔽地进入股市逢低吸纳股票。
热钱影响
幕后助推楼市股市大起大落
郭田勇分析,热钱最大的特点是唯利是图,行为短期化,因此容易对经济起到助推泡沫的作用,以及很快会刺破泡沫的双刃剑作用,迫使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局面。
“无论是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历史上大型经济危机出现,与大规模热钱翻滚联系紧密,但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长期积累的经常性贸易项目顺差和强大的外汇储备支撑下,中国宏观调控能力和效果也相比邻国越南显得更为有力。”郭田勇说。
他认为,相比政府出台救市措施,在股市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流动资金,热钱对中国股市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前针对外资炒房的限制,也充分印证了热钱对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影响。张明则认为,热钱流入可能是造成去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热钱大规模流入,导致外汇储备累积,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造成通胀压力和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它进入时并不非常可怕,如果突然集中撤出则会非常可怕,会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投资者财富损失。另外,资产价格下跌会通过财富效应等影响消费和投资,对经济造成冲击。”
他认为,中国和越南有一个共性,即热钱对经济的渗透力很强,“虽然我认为短期内经济危机传染的可能性不大,但要警惕。”
《市场报》 (2008-06-30 第15版) (来源:人民网-《市场报》)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