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CAP(中国新车评价规程),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车辆星级碰撞测试,最近陷入了“碰撞门”,针对C-NCAP的质疑之声不断。实际上,自从C-NCAP问世以来,就不断受到媒体的指责,记者接触到的一些汽车厂家的人士也对C-NCAP操作手法的公平性有各种质疑。
那么,C-NCAP的“病根”究竟在哪里呢?
与欧洲、美国等NCAP的运作机构对比,C-NCAP的中立性和超脱性是其最大的软肋。由于接受一部分厂家出钱委托测试,并需要一种营收模式支撑运作,C-NCAP不像国外完全的中立机构那样硬气,可以超脱地避免“花人家的手软”的质疑。
此外,厂家对C-NCAP测试结果的滥用也造成了C-NCAP 信誉迅速透支。一夜之间,汽车厂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购车心态找到了最好广告投入点。各种媒体上,新车的广告宣传点都聚焦在C-NCAP四星、五星碰撞成绩上,仿佛C-NCAP五星成了新车热卖必备的“护身符”。但实际上,厂家接受测试的往往只是某一种配置的车型,用一种车型尤其是高配车型(可获得加分)的成绩涵盖全部车型的广告,这明显是不符合商业道德和有关法规规定的。对此,C-NCAP和工商部门要承担起约束厂家规范使用碰撞测试结果的管理责任。记者认为,从长远看,中国汽车市场需要有中国特色的完善的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评价体系。当前,要避免厂家利用单一的被动碰撞测试结果误导消费者对车辆的综合安全性产生误读。
由于资金有限,C-NCAP并不能覆盖市场上所有的车型,因此,新车成为其关注的焦点。但是,记者认为,结合中国车市的情况,这种挑选碰撞测试对象的思路也应当调整。除了新车,C-NCAP还应当本着对公共安全负责的态度,对市场单一车型销量最大的车进行碰撞测试,对进入出租车市场最多的车型进行测试。
不久前,在中国轻卡五十年与科学发展高端研讨会上,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有关人士表示,虽然媒体希望国家标准能更高些,但他们希望企业标准能更高更完善。表面看,这很有道理,因为市场竞争会催生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但有个前提,这种良性的情况往往是在法规和标准已经很完善的成熟汽车市场出现。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标准制定者如果没有承担起足够的责任,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企业自觉上,就会令消费者陷入任人宰割的无助境地。
不管怎样,中国需要一个权威、中立、科学、公正的C-NCAP。媒体和业内对目前推出的C-NCAP的质疑,出发点无疑是希望其能尽快找到“病根”。对于独立第三方碰撞测试这种符合中国汽车社会发展方向的新鲜事物,我们不是要一棒子将其打死,而是要在监督中促使其走向完善。
(责任编辑:马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