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静
作为一家起步于1969年的国有企业,海信集团如今已经成长为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型国有控股电子信息产业集团,身处复杂多变的电子信息产业,海信集团屹立不倒并逐步发展壮大的经验是什么?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表示:“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海信的高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始终坚持技术立企和稳健经营的战略。
”
追求研发深度
现在,海信集团的产品涵盖电视、空调、冰箱、洗衣机、移动终端、智能交通、光通信及网络多媒体系统等领域,拥有
海信电器、海信科龙两家上市公司。2003年?2007年,海信集团销售收入、净利润分别由221亿元、3.07亿元增长到469亿元、11.84亿元,分别增长112.22%、285.67%。海信集团是中国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拥有海信、科龙、容声三个中国驰名商标。
多年来,海信一直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立足点的发展思路,并且在发展思路中追求研发深度,力争在核心技术上有所突破。海信集团副总裁郭庆存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海信就想做电视芯片,但当时我们每年的营业收入才二三十亿元,很难抵御芯片研发的高风险。而到2000年以后,海信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此时必须进行自主创新并对产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才能有效瓦解国外公司对全行业的产权合围。”
在当时,我国大概有68家彩电生产企业,实际年产量为7328万台,占到全球销量的55%,已是全球彩电生产及销售第一大国,但每年七千多万台彩电却没有一颗“中国芯”。从2001年开始,海信的研究团队开始进行电视芯片的研发。2005年6月16日,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诞生。
“信芯”的成功,彻底打破了国外芯片的垄断地位,在半年时间里直接导致同类进口芯片价格大幅度下降,其中高端芯片从15美元降到8美元,中低端芯片从近13美元降到6.5美元,平均降幅在40%以上。周厚健认为,海信对芯片的研发,不仅解决了自主生产和自主应用的企业难题,更重要的是给中国电视制造业带来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给消费者带来了真正的实惠。
突破液晶模组技术
坚持技术立企的海信,此后更近一步,针对国内无法生产液晶面板的现实,选择了液晶模组进行突破,以向产业上游扩展,增强可控成本空间。
目前,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平板电视生产国和第三大市场,但绝大多数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电视仍需使用进口平板显示器件,同时,上游的平板显示企业如三星、LG等不断向下游延伸,整机企业可控的成本越来越少,最终可能连10%都达不到。巨大的产业危机让海信人不安,不能向上游扩展,最终将可能沦为面板厂商的组装车间,赚取极其微薄的利润。
周厚健说:“面板企业为了竞争,会不断将整机功能整合在显示屏里面,到最后,任何一个企业买来显示屏,加上机壳就可以把彩电生产出来了,到那时,我们彩电企业的生存空间在哪里?我们海信必须向上游拓展,做液晶模组!”
电视液晶模组主要由面板(Cell)、背光板(BLU)、时序控制等电路板、驱动芯片、金属结构件、塑料结构件等几部分组成。其中,背光模组部分占整个液晶模组成本的25%左右,是液晶模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生产除面板以外的部分,将能够有效控制整个模组成本的50%-60%。
从2004年开始,海信就开始着手筹备电视液晶模组项目。2007年9月,海信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我国电视行业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打破了我国液晶模组几乎全部依赖外企的现状。不到半年时间,液晶模组不仅顺利达产,而且良品率达到99%。今年7月,海信液晶模组二期将建成投产,明年还将继续建设两条生产线,2009年底的产能将达到300万片。
郭庆存指出,海信做模组,绝不是一时冲动,也不仅仅基于屏的组装,而是从产业整合角度出发进行的战略跋涉,加上芯片开发技术,海信的目标是最终实现液晶模组60%以上的组件自主开发。为此,海信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和人才积累,其中,代表产业升级趋势的LED背光模组技术的突破更是支持海信做模组的最大内驱力。
海信充分认识到,要做好模组,除了要掌握驱动技术、时序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之外,背光技术的掌握也十分重要,特别是目前国际上正在开发的LED背光技术。LED背光技术具有节能、环保、高画质等突出特点,是革命性的技术。海信从2005年开始LED背光技术开发,一开始在寻求LED芯片和器件支持上碰到很多困难。一些厂商一听说是中国企业就表示:LED这么难,你们能做出来吗?不愿意支持或提出苛刻的条件。
面对不利条件,海信集团的研发人员没有气馁。持续研发到现在,海信LED背光技术已经突破了国外的专利封锁,陆续获得了863重大项目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的支持,形成了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相关算法,初步实现了国内企业在技术关键点上深度突破和与国际产业升级同步的战略构想。
海信集团有关负责人透露,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第一批LED背光液晶电视将由海信全面推向市场。
锐意创新打破垄断
海信智能交通的突破更是在极端困难的产业环境下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树立民族产业信心的成功典范。
在海信进入智能交通领域之前,中国的智能交通市场全部被国外大企业垄断。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技术突破和标准建设,海信已经在智能交通领域成就了第一民族品牌的市场地位。2005年12月,在北京奥运会的智能交通系统采购招标中,海信以性能测试第一的成绩胜出,中标2008奥运北京智能化交通管理投资建设项目。目前,海信智能交通的信号控制系统在国内市场已占据20%的份额,在快速公交智能系统(BRT)的市场覆盖率达到70%。
海信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在企业构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设想,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大力支持。2003年,青岛市在海信建设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4年5月,科技部实施国家创新体系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试点工作,海信成为首批试点企业之一,主要试点内容之一是探索在企业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07年7月,科技部正式公布了首批企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名单,国内唯一一家国家级数字多媒体重点实验室花落海信。
海信集团对这个国家级多媒体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将初期规划的5000万元建设资金追加到1.5亿元,将研发人员的配置从初期的100人增加到150人。海信多媒体重点实验室确定了“多媒体计算技术、芯片技术、网络技术和终端显示技术”四个主要研究方向,成为海信重要的研发平台。
有了国家级研发平台,有了高水平的研发团队,海信不断涌现的研发成果更加受到业界的关注。2007年7月,海信在国内首先推出了数字家庭DNET-home第一版产品标准,标志着海信的数字家庭系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同时,海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低成本液晶动态背光源”项目取得重大突破,率先推出了中国第一台42英寸大屏幕LED背光源电视整机产品,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十一五”期间,海信列入国家级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863重大计划项目3项,科技支撑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了3项国际标准、83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的制订。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