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从突袭式的车辆碰撞测试,到狠抓车型“抄袭样板”,德国汽车业界为尚未成熟的中国出口汽车设下凶险障碍
6月27日,德国慕尼黑地方法院的一纸判决,给中国汽车在德国的销售战略蒙上阴影。
根据判决,中国双环CEO汽车外形设计与宝马X5车型“相似”,属于“侵权行为”。双环汽车必须立即停止在德销售,如果四周内德国经销商不提起上诉,双环就必须销毁在德所有涉案车型,并向宝马公司赔偿损失。
这只是中国汽车在德国遭遇挫折的最新一例。此前,江铃陆风、华晨中华等最早挺进德国的中国汽车也碰上市场壁垒。这究竟是自身过错,还是另有原因?
德国经销商不服气 双环代理商德国“中国汽车”公司负责人卡尔?施劳塞尔对《国际先驱导报》连连叫屈:“仅仅在外观上,两辆就有300多处不同,包括车体大小、发动机罩、车窗、腰线、车灯等关键部位都存在显著差异,但法庭连让我们陈述这些区别的机会都不给。”
施劳塞尔表示将通过上诉程序抗争到底,但慕尼黑是宝马总部所在地,“显然我们在一审中不占优势,我寄希望于慕尼黑二审之后在欧盟法庭的三审。”无论如何,这场法律战将持续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期间双环汽车都不能在德销售。
早在去年初双环CEO进军德国时,德国媒体就掀起了“抄袭门”的指责热潮,甚至引申到民族问题。《明镜》周刊封面文章直接谩骂中国为“小偷之国”。去年8月底默克尔总理访华时也指责中国制造商抄袭德国车型;去年9月法兰克福国际车展开幕前,宝马最终将双环汽车告上法庭,车展展出的CEO样车再次被德国媒体当成“抄袭样板”。
退却、坚持,还是观望? 德国市场对中国汽车企业之“凶险”有目共睹。2005年9月,国内第一个进军德国的中国汽车企业??江铃陆风在法兰克福国际车展上展出时,就遭受了突如其来的打击。德国著名汽车机构ADAC自行公布了对陆风汽车的碰撞测试结果,该机构称正面撞击陆风“被完全撞毁”,这个“灾难性后果”创下了20年来最差的测试记录。陆风随后几年在德销声匿迹。
去年6月ADAC故伎重演,自行对华晨中华尊驰汽车进行碰撞试验,并公布了仅为一颗星的结果。华晨副总裁何国华介绍,碰撞试验一般由汽车厂家提出申请并提供备撞样车,同时支付测试费用。而中华车却受到“优待”:ADAC私下购买了一辆,完全“免费”测试。有趣的是,这辆接受碰撞测试的车,正是华晨在德售出的第一辆车。经销店开张首日,一对年轻买主就爽快地买下了这辆车,销售人员还以为是“开业大吉”。
可贵的是,“碰撞门”后,华晨并未退却。大加改进车型后,在新一届法兰克福车展上,华晨主动公布了在西班牙的“三星”碰撞测试结果。如今,在德国已偶尔可见中华尊驰车的身影。
对防不胜防的德国“地雷阵”,更多中国民族汽车品牌选择了谨慎观望。去年法兰克福车展上,奇瑞汽车的工作人员说,奇瑞原本要设立展台,展示新车并借机进入德国市场,但在参展受挫并充分研究当前环境后,公司决定延后入德时间。
中德汽车战略失衡 “将我们从中国进口的汽车挡在德国门外是其唯一目的。”双环经销商施劳塞尔说,靠知识产权大棒打压竞争对手,并非德国业界对中国厂商的首次尝试,此前对日韩、东欧汽车,都曾如出一辙。
中德经济金融协会主席的王学军对记者分析,德国每7个就业岗位就有一个来自汽车及相关行业,政府1/4的税收来自汽车业。业界的保护主义土壤可想而知。
其实,中国汽车在德国乃至欧洲都具有竞争力??售价2000欧元左右的双环CEO比德国最廉价的汽车还要便宜一半。“中国汽车”公司在德尚未打开局面,但双环CEO在意大利的年销量已超过了1000辆,双环永源UFO车型在欧洲的订单也达到了这个数字。据记者了解,双环车在德被告,并不影响其在欧洲其他国家的销售。
与德国市场对中国汽车大门紧闭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国一直是德系汽车的销售旺地,“这正在形成一种战略失衡”,王学军指出,近年欧美经济增速下滑,而目前每年在华销售的德系汽车均超过百万辆。宝马公司最新报告显示,一季度全球销售利润下滑17%,同期在中国的销量却增长了43.2%。报告还展望说,到2020年中国市场上的汽车销售量将达3000万到3500万辆,是目前全欧汽车销量总和的两倍。
中国汽车进军德国市场,注定是以卵击石吗?国内汽车业观察家贾新光告诉记者,短期内的挫折很难避免,至于应对策略,则须对自身的工业标准严格要求,了解商业竞争的游戏规则。(记者郇公弟发自柏林)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责任编辑:田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