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月,联合国都会出一个旗舰报告《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是该报告的编撰人。纽约当地时间7月2日下午,洪平凡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谈论的正是与世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油价。
《21世纪》:今天油价又创新高,突破144美元,你觉得短期和长期分别来看,油价会往哪个方向走?
洪平凡:联合国有经济模型来对油价进行预测。这个模型中,我们把全世界分成80个国家(地区),有大约60多个国家直接参加我们的预测项目,我们的预测就是基于各个国家的专家意见,比如中国参加我们合作项目的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国家信息中心和社科院搞中国经济预测的专家。
这个项目的目的就是根据单个国家对他们国家经济做一个展望。我们拿到联合国以后,把各国专家意见归纳在一起,同时进行一个全世界的平衡,即每个国家出口的预测必须要与贸易伙伴的进口需求要相一致。油价是我们这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但是现在,坦率地讲,石油的走向已经完全偏离了我们模型所能够预测的范围。
油价已不仅仅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虽然供给和需求仍然是主要的因素之一。现在的石油价格已经金融化了,受金融因素影响,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价格是超过了最最基本的供求规律。所以从这个角度,坦率的讲,你问我,我们只能大体给你一个趋势。我们认为在短期之内这个油价很难再回落到100美元以下。
《21世纪》:在金融化的进程中,许多机构抨击投机资本炒作是推高油价的主要因素。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洪平凡:投资和投机某种程度上很难严格区分。很多基金拿出钱去投资石油期货,你说他是投资还是投机呢?这是很难区分的。不需要石油的人去买石油期货并不是说就一定是投机。因为他本身认为他目的是将来保证有很高的回报,那么从投资角度来讲,这是一种投资的工具。
不管怎么说,目前石油价格驱动很大程度是金融需求驱动的,而不是真正对石油的实际需求驱动的。但是这个供求关系的基本面也是很关键的。
从数据来看,2007年石油的生产是负增长,减少了大约0.2%。这是在过去6年来唯一的一次负增长。而全球的需求大约增长了1.6%。
很多的投资者也好,投机者也好,就利用这个供应缺口,推波助澜,使得油价不断上升。如果供给增长能满足需求的话,不给这些投资投机者以借口,石油的价位也不会上升到那么高去。这两个因素,金融因素和供求因素,是相辅相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讲,可能在中期来讲,只要世界经济不陷入衰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回落到他们的潜在增长以下,那么石油可能在今后两三年,起码从供给的角度来讲,很难跟得上需求的增长。
20年前,发展中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只占全球的20%多,现在已经是50%了。
《21世纪》:金融的投资或者投机因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推高了油价?地缘政治对油价的影响又有多大?
洪平凡:我们自己没有分析,但是根据我们其他的一些资料来看,有人认为35%现在的石油的上升的部分是因为金融因素造成的。
但是说老实话,从模型角度来讲,是很难把关联度分得那么细。因为石油不管是供给还是需求很多数字不是很精确的,有些国家比如说石油出口国,特别是中东的一些国家,他们不愿意把自己实际的产量和出口的数量公布于世。
有些人认为,在过去三四年当中,涌入到期货市场的基金基本上增长了5到10倍之间。当然这对价格的边际作用是多大,有时候光从资金的流入是很难判断的。
除了金融因素外,当然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说所谓的,我们叫做区域政治的因素。这个和金融因素也是很难分开,很多投资者或者投机者,往往利用区域政治的一些因素做高油价。
比如最近的就是和伊朗的核问题有关,和以色列发表的对中东问题的一些观点。这个时候往往市场利用这个作为借口,作为一个引子,然后驱动了石油的上下的波动。所以人们对地缘政治的判断都会影响到石油的价格,当然有一个前提,正是因为目前石油的供给确实是比较紧张。如果没有这个基本面,那些因素往往只会影响一两天的石油波动,但不会形成一种上升的趋势。
我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是过去100年来没有的事件,就是油价连续6年只涨不跌。即便是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石油暴涨一下,最后还是要跌下来的。
《21世纪》:高油价情况下,最大的受益者、受害者都是谁?对全球经济有什么影响?
洪平凡:直观的讲,石油的净出口国,海湾国家肯定是受益者,欧佩克这些国家是受益者,净进口国家是受害者。但是这种分析太简单化了,因为还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美国、英国的石油公司在海外有投资,他们也是受益者。
另外这些国家,出口国他们拿到钱后还要再循环,取决于他们把这些资金倒向哪些方面。比如说中国是石油净进口国,从第一轮讲可能是受害,但是如果海湾国家拿着钱到中国买中国的工业制成品,这个时候就会带动中国以及其他以制成品出口为主导的亚洲经济体。如果这些国家在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能够提高,可以抵消石油的成本上升的部分。
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对很多小的非洲国家,他们既需要进口石油作为消费品,同时无法出口一些其他所需要的工业制成品,对他们来讲,是绝对的受害者。
我们认为目前还有区别于70年代和80年代的情况。那个时候两次石油危机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石油出口国,特别是欧佩克主动减产,目的是惩罚发达国家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他们是有意减产。从目前来讲,只是在去年产量有所下降,但是并不是从政治的目的来减少那么多。
而1973年的石油危机,全年减少7%-10%产量。现在量并没有那么大幅度的下降,所以还主要是需求增加超过了供给所能承受的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讲,负面的作用就没有像过去两次石油危机那么大。
《21世纪》:现在全球各个国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目前的高能源价格?
洪平凡:对石油价格来讲,短期并没有完美的一个政策。发展中国家前几年普遍采取了一些政府补贴的形式,为了稳定社会,稳定国内的价格,特别像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使得国内油价和国外脱钩。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油价只上升一年,这个价格还是可行的。如果持续上升了6年,在今后几年仍然没有回落的趋势,那么他的财政负担太大,另外也不起作用。
美国国会在搞一些听证会,看大的石油公司有没有垄断行为,或者国际上给石油出口国一些压力,希望他们增加石油出口,这个可以提,但是恐怕很难达到一定的效果。当然石油价格真的攀升到200美元一桶,使得世界经济垮台,那就对石油出口国也没有好处。他们的收入是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量,一个是价,两个相乘才等于他们的收入,如果价格在高位,没有量的话,他们的收入也不会提高。关键怎么找一个均衡点的问题。
由于推高油价有许多金融因素,如果在监管方面再增加期货市场的必要的管理,那么可能减少投机,也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可能需求和供给之间的这个缺口还很难在短期之内补上。
所以短期内,还没有什么完美的政策能解决高油价的问题。只能去利用产业政策来进一步加快替代能源的发展,如核能的发展。中国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而言,核能的比例还是很低的,只占了整个初始能源的百分之二点多,这样今后十年二十年有些计划也就是加倍或者再加倍而已,占的比重很低,远低于很多欧美国家。
从长期来讲,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才是比较正确的政策。
作者:吴晓鹏 21世纪经济报道
搜狐证券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搜狐证券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陈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