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累,很疲惫。”7月4日,距离第一次与《经济视点报》记者见面,已经整整一周时间,再次见到王华,他同样以此话开头。
站在记者面前的他,看起来依然有些憔悴,刚刚28岁,却显出这个年龄少有的沧桑。
近来,他一直忙于向合作建房的参与者解释情况。王华坦言,“我现在的压力非常大,很多人打通电话后就是一顿责备,根本不容我分辩”。
“致命”短信
“王华郑州合作建房东区项目:中州大道北段CBD附近高层双气,均价3930元,首付20%,银行按揭。”6月初,王华向个人合作建房的会员发送短信,推介自己刚刚谈判好的一个项目。
而正是这则短信,将王华推向了“舆论深渊”,媒体、业界、会员质疑声至今不断。
“这不是合作建房,是团购,以前的‘定向开发’也不搞了,郑州个人合作建房彻底宣告死亡!”这则短信在会员之间传播着,不少人把此次“团购”看成了个人合作建房的“死刑判决”。
“个人合作建房就搞不成。”河南省住宅产业商会秘书长赵进京很坚决地告诉记者,“一开始我就认为,个人合作建房必然失败。”
对此,河南王牌企划有限公司董事长上官同君与记者交流时说,郑州个人合作建房正在演变为一场闹剧,在目前的情况下,个人合作建房已经“没有尝试的必要”。
此外,更有一些人怀疑,当初王华发起个人合作建房是在炒作。
面对争议,他显得有些无奈,笑了笑,并不轻松地问记者:“你看我像是在炒作吗?”对面的他,眼圈稍稍发红,眼神中充满了委屈。
看到记者并不回答,停顿了几秒钟后,叹了口气,眼睛望着窗外,显得十分忧郁,“从2007年开始做个人合作建房至今,我失去的东西太多了。”声音很小,像是在自言自语,“一直关心我、爱我的女朋友都离开了我。我们本来准备今年就结婚的。”他眼中有些潮湿。
简单初衷
“其实,有时候很后悔(做这个事情)。但是,我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不能让别人认为,王华什么也做不了。我一定可以成功,别人可以,我就可以。这与我的性格有关系,我是A型血,A型血的人做事比较‘恒’。”王华如此总结,好像在给自己下“坚持”的决心。
失态仅仅是一瞬间,他好像从梦境中突然回到了现实,感受到记者的存在,开始语气平静地回顾自己实现梦想??个人合作建房的“曲折经历”。
“2007年,有稳定工作的我想要拥有自己的房子,但是,去售楼部咨询时才发现,郑州的房价实在太高了。我感到自己很难承受,打听后才发现,周围的很多人在买房时也有相同的烦恼。”王华说,“恰好在这个时候,我看到国内一些城市先后出现了‘合作建房’的组织。看着不断上涨的房价,就萌生了在郑州也开展合作建房的念头。我坚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一样可以做到。”
讲到这里,王华做了个总结:“其实,初衷很简单。只有自己建房,才可以挤出商品房房价中的水分,将房价压到最低。”
但是,一切都不如想象的那样顺利。“我们一直在努力,但具体操作起来的难度远远出乎我们的想象。”
正如嘉富诚国际资本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建国告诉记者的,“一个人做事情,除了感性还需要理性。”
经历挫折
“去年拿地时发生的两件事对我打击和触动最大。第一件是洽谈一块位于郑州市金水区黄金地段的土地。经过谈判,在已签署协议的情况下,对方获悉他们是合作建房者,马上取消了协议。第二件是洽谈第二块地成功,签约时却发现地已经抵押给银行。”
“类似的事情还发生了几次,虽然经历各异,但结果都是相同的:找不到合适的土地。”王华低头沉默了片刻。
不仅如此,“去年下半年的土地出让价格是10年来最高的,各大房地产商都在疯狂抢地,我们根本就没有机会。”王华说,在此期间,他们还积极谋求参与政府公开土地出让竞标。“可拿地后建筑总成本太高了,将达到每平方米5000元左右,这个价格甚至比当时的市场平均价还要高。”
“如果这样,合作建房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王华说,“今年2月,我们开始尝试以‘定向开发’来破解目前的困局。”
但随着两次“定向开发”的不成功结束,王华的团购方案随即诞生。对此,很多人认为,“个人合作建房在郑州即将终结”,“团购是在帮开发商卖房。”对此,他显得异常冷静,“‘定向开发’存在很多问题,如会员之间住房需求众口难调等,而团购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我只收取900元的服务费,如果达不成交易,一分钱都不会收,我从来没有从房产商那里拿过钱。”
梦想“破灭”
从合作建房到“定向开发”再到“团购”,事业一路“低走”的他,梦想是否正在质疑声中走向“破灭”?“团购”会不会成为“定向开发”后的又一劫难?
回顾2008年2月,合作建房向“定向开发”转型时,就有人认为偏离了合作建房初衷。王华当时曾郑重承诺:兑现当初承诺,合作建房事宜仍继续运作。
而时至今日,王华连“定向开发”都放弃了,目前的“团购”行为该如何解释呢?王华的乌托邦梦想是不是该破灭了?
“我们的会员最终的目标是想以自己能够承受的价位拿到‘房子’,而不是为了享受建房的过程,因此,只要让会员实实在在地受益了,什么方式都是一样的。”置公众的质疑于不顾,王华显得无比乐观。
他给记者看了看手机中的短信,“我想要购买九十平方米左右的房子,什么时候可以看户型和位置?”类似的短信有几十条,而王华说这只是很少一部分。“虽然政府投入很大精力推出经济适用房,但是,有很多人还是政府关注的盲点。”他无奈地笑笑,“现在,郑州一家银行也想通过我进行团购。”
“结果比形式更重要。”王华很欣赏自己的“曲线”合作建房计划,“会员在合作中享受到更低房价的同时,也为合作建房的实现出了一把力,等资金问题解决了,合作建房实现就不遥远了。”
但是,事情并不似想象的那么简单。
王华发起成立的中基地产,除他之外,其余6名股东都已失去耐心,不愿意再坚持下去。郑州一媒体曾报道,“6月30日,是企业进行工商年检的最后期限,郑州个人合作建房发起人王华称‘不准备再年检,准备注销公司’。”
突“现”转机
郑州个人合作建房真的要以失败告终?难道中基地产这棵仅存的“独苗”,解散只是时间问题?
生活就像坐过山车。7月5日18时49分,记者再次与王华通话,与以往低沉的声音不同,他十分高兴,“郑州一家投资公司已有意向为中基地产注资900万元。而且,企业进行工商年检的最后期限延长至7月15日。”
同时,“我们将进行股东变更。”王华透露。实际上,自去年10月挂牌成立至今,短短几个月时间,中基地产的股东和法定代表人已几经变更,作为法定代表人的王华,对于是否变更法定代表人问题,以“不便透露”拒绝回答记者。
此外,“该投资公司还有土地资源,注资后,项目开发将即刻进行。”或许是王华的努力感动了投资机构,“通过百度输入‘郑州王华’,就可以找到我的联系方式。”7月4日,与王华洽谈合作意向的两家投资公司,“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联系到我的。”
采访后,记者收到了他的短信:“我这次想把我合作建房的曲折经历拍成电视剧的想法公布给大家,看有没有单位想合作投资。”
不知这个短信是否意味着,他认为“疲惫”将远离他,成功已然来临。
7月6日18时左右,记者再次见到王华。此次,他告诉记者,郑州该投资公司投入的准确数字是4000万元,而不是昨天告知的900万元。同时,他说,“法定代表人也将进行变更。”但是,当记者问该投资公司的具体名称时,他以该公司“不想公开”为由拒绝回答。
一场生意引发的闹剧
□经济视点报记者 胡 钰
“花较少的钱,建自己希望拥有的房子”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愿望,但是,就现阶段的国情来看,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自2003年起,个人合作建房在全国悄然兴起,但实际操作中因资金、土地等问题束缚,至今无法取得实质性突破。
虽然温州与深圳个人合作建房被媒体誉为“个人合作建房成功的范本”。而长期关注个人集资合作建房的浙江五联律师事务所律师张东伟表示,“温州个人合作建房是变相的商品房买卖。”而深圳更是由合作建房变成了合作买房。
对此,河南省住宅产业商会秘书长赵进京告诉记者,“温州和深圳都有其特殊性,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合作建房。”“真正意义上的个人合作建房根本搞不成。”
同样,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贾生华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个人合作建房是很难走通的。”
业内人士认为,通俗来讲,所谓的个人合作建房,是指合作参与者一起做开发商,共同出资,以签订合伙协议的方式进行合作,通过自建或者委托房地产公司来完成。
“郑州的个人合作建房正在演变为一场闹剧,已经影响到河南的形象,我建议媒体不要再关注了,会贻笑大方的。”河南王牌企划有限公司董事长上官同君很痛心,“他们都把个人合作建房当成了一场生意,这也是失败的原因。”
“功利”,成了最好的注解。自郑州个人合作建房兴起,出现了收律师费、会员费的现象,“谁能真正放下功利,为老百姓振臂直呼?”
“不要把个人合作建房变成某些人自我炒作的工具。”上官同君认为。
对于郑州一投资公司将注入中基地产4000万资金的说法,嘉富诚国际资本有限公司副总裁杨建国反问,“如果你有4000万元,你会选择与他合作还是自己做?”“做一件事情,我一般会考虑三点:第一,有无实力;第二,有无资源;第三,盈利点在哪里。”他自问自答。
那么,郑州该投资公司为什么会相中中基地产?王华所说的“我们知名度高,有一定的客户资源”的解释能站得住脚吗?
“或许信托公司的介入,会解决个人合作建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中原信托副总经理薛怀宇认为。
但是,标本兼治的办法有吗?“个人合作建房已经‘没有尝试的必要’,因为国家目前已经在优化住房结构,将形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商品房这样有梯次的住房供应。”上官同君的观点已很明确,但不知王华及其同仁们是否认同。
王华:我会坚持下去
□经济视点报记者 胡 钰
短短近一年时间,王华从默默无闻成为网络红人。关注个人合作建房的人,一定知道有一个人叫王华。
7月6日,在记者与王华聊天时,一手机尾号为2880的陌生号码发给他一则短信:“我看到网上对你的争论不少……”接到后,王华苦思冥想,却始终不知道此人是谁。可见,“关心”他的,不仅限于媒体。
“我想把一个信息公布给大家,合作建房将有最新进展,报社应该跟踪报道”,这则信息可能是他与每位采访过他的记者的对话。
采访王华,他很清楚自己应该说什么,应该在什么时候说。正如他自己所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要懂得自我保护。”“不利于事情发展的信息,坚决不能说。”
虽然如此,基于王华所从事事业的特殊性,媒体还会为他及时捧场。关注个人合作建房的人会发现,自去年发起成立中基地产起,关于他的大篇幅、大版面的报道已让读者目不暇接。
近日,郑州个人合作建房由“定向开发”发展为“团购”,又使沉寂了三四个月之久的王华成为媒体的焦点。
有媒体人认为,“王华是一个善于利用媒体的人,不用做广告,就可以免费把信息传播出去,比广告作用还大。”
他用“互补”来形容他与媒体的关系。不可否认,“互补”也是一种学问。如果所有的企业或企业主都能游刃有余地运用“互补”,那么,媒体与企业又能达到什么样的“共赢”呢?
除了“互补”论,他还很执著,虽然如他所说,“我有时很后悔”,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在历经磨难以及股东的分崩离析之后,还依然发表言论,“我一定能成功,我会坚持下去。”
可能有很多人不明白,王华如何坚持下去?难道别无他为,一天到晚只为个人合作建房?在这近一年的波折中,他的资金从哪里来?毕竟,理想不能代替物质谋求生存。
“做个人合作建房之前,我就成立了一家网络公司,要不连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了。目前,所有的支出都来自那里。”他显得很自豪,“我现在是百度、雅虎等搜索引擎的渠道代理。”
记者注视着他,他显得有些不好意思,终于出现了28岁年轻人应该拥有的笑容,“我觉得年轻的时候,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问:“你看起来很憔悴,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吗?”他却说,“晚上经常整夜无法入睡,严重的时候还常吃安眠药。”
或许,年轻的他不该选择,也不该承受这些。正如一位企划界人士所说:“年轻人应该有一个主流,哪些事情应该考虑,哪些事情不应该考虑,要分清楚。”
自第一次与王华见面至今,已有两三周时间,虽然见面不多,但是几乎每隔两三天,记者都能收到王华的短信或电话。交往不多,却能看出,他是一个很“智慧”的人。但愿他的“智慧”和媒体的关注能创造一个平民式合作建房的奇迹。
|
·谢国忠:把股票分给百姓 |
·苏小和 |经济学家距政府太近很危险 |
·徐昌生 |是谁害了规划局长? |
·文贯中 |农民为什么比城里人穷? |
·王东京 |为保八争来吵去意义不大 |
·童大焕 |免费医疗是个乌托邦 |
·卢德之 |企业家正成长 没有被教坏 |
·郑风田 |全球化是金融危机罪魁祸首? |
·曹建海 |中国经济深陷高房价死局 |
·叶楚华 |中国敞开肚皮吃美国债没错 |
热点标签:杭萧钢构 蓝筹股 年报 内参 黑马 潜力股 个股 牛股 大盘 赚钱 庄家 操盘手 散户 板块 私募 利好 股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