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增长明显放缓,原油、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暴涨,全球性通胀压力加大,国际金融市场继续动荡,不确定性因素和潜在风险明显增多。我国国民经济当前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从2003年启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仍然强劲。
面对年初以来国际环境恶化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的突然冲击,党中央国务院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总的来看,经济发展总体形势较好,经济增长基础坚实。
同时,经济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通货膨胀压力较大;二是资本市场跌幅过大,促进资本市场稳步健康发展的任务较重;三是煤电油运供需紧张状况明显;四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制约尚未有效突破;五是金融领域存在风险隐患。
宏观调控的目的是通过实施反周期政策,“熨平”经济波动的幅度,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在整个国际经济形势未见明显好转的情况下,为了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有效性,超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
增强宏观调控预见性,以准确把握经济周期波动的升降,及时实施反周期政策,对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沿海地区部分中小企业处境困难,一是由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所致,二是与收紧银根和人民币升值有关。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未见明显好转,加上我国经济过热趋势已得到缓解,需要考虑到继续收紧银根,不利于企业生产扩张,特别是资本市场回升。
因此,下半年应慎用利率工具,多用财政政策工具,加大使用财政政策的力度,以政府消费带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增强宏观调控预见性,对防范各种经济风险十分重要。 自去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今年世界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增加,特别是西
方大金融机构出现巨额亏损、美元贬值、石油和粮食价格暴涨,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导致一些国家如越南出现金融危机。同时造成欧美国家通胀压力加大,亚洲、非洲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
在世界经济环境恶化,周边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对有效防范各种经济风险十分重要。通过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审时度势,密切关注世界和周边经济走势,深入分析国际市场不确定因素,积极主动做好宏观调控和经济风险防范工作。
增强宏观调控预见性,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是前提条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大凡重要的经济事物和经济现象,都不是偶然的,在纷繁杂乱的表象下往往受到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即内在的经济规律所支配和左右。
比如通货膨胀问题在表面上看非常复杂,引发价格上涨的因素多种多样。然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货币学派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通过研究美英一百多年的物价与货币发行增长率的关系证明:“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并指出,“只有一种方法而且是最后的办法可以制止通货膨胀,那就是减缓货币增长率。如果货币增长率下降到接近商品生产增长率,大体上物价可以稳定下来。”
因此,治理通货膨胀要确切把握当前流通中的货币量比经济发展所需的货币量多出多少,才能对症下药,逐步减少现金流通量,在不损害经济实体的条件下,控制通货膨胀。可见,只有把握隐藏在经济表象下的内在经济规律,才能够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增强宏观调控预见性,要重视经济事物的特殊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度空前提高,国际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影响加大。就当前这一轮物价总水平上涨来说,与我国以往的通货膨胀相比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主要是与对外经济密切相关。
一是由于国际贸易收支顺差扩大带来的外汇占款增加;二是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因素,致使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加大了央行投放人民币的压力;三是国际市场原油、粮食等的价格大幅度上涨,输入这类商品推高了物价水平。这就是当前这一轮通货膨胀的特殊性。
因此,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就需要高度重视国际经济因素对本次通货膨胀形成所起的作用,突出治理本轮通货膨胀与我国以往治理历次通货膨胀所具有的特殊性。治理这轮通货膨胀,要找到可操作的途径,区分造成通货膨胀国内因素所占比重和国际因素所占比重,分而治之,将可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来源:?望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