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从今年开始,将开始实施“工资倍增”计划,力争全省职工工资每年递增14%以上,2012年的工资水平要比2000年翻两番;广州市最近也公布了工资指导线,生产经营正常的企业,可按基准线14%涨工资(详见本报11日报道)……连日来,一系列政府推动工资增长的措施,让百姓充满期待,也引来很多困惑:政府要求涨工资,企业听话吗?
员工开心,却担心如何落实 无论是“工资倍增”计划,还是“工资指导线”,很多劳动者的第一反应都是如何落到实处。
上周晚些时候,广州市正式公布了工资指导线,要求正常生产、经济效益和工资水平均处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企业,可按基准线14%涨工资;工资水平一般、经济效益轻微下降的企业,可参照下线5.5%涨工资。然而,工资指导线只有引导作用,市民在高兴之余,也纷纷表示“不解渴”,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单位,职工反应更为强烈。
某银行的梁女士说,这几年单位业务发展很快,效益很好,员工不断被要求加班,但并没有感觉工资增加了多少。遗憾的是,无论是“工资倍增”计划,还是“工资指导线”,都看不到政府行之有效的落实手段,更不要说直接约束企业涨工资了。
很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外来工,对“工资倍增计划”则显得更“没信心”。记者近日跟随劳监部门检查小砖窑、小作坊,一些工人告诉记者,想增加收入,要么长期加班,要么另找工作。向老板提出加工资?除非自己不想干了。
企业顾虑,或采取回避态度 比起劳动者的期盼,不少企业疑虑重重。
广州上谋品牌策划公司总经理李君遐说,从“工资倍增”计划看,应该是指整个社会的平均工资,但平均工资的增长,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各个企业的增长。而企业要涨工资,主要是看其经济效益。现在很多贸易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原材料价格等上涨很快,经营情况并不理想,如果劳动力成本再大幅提高,必然大量关门,谈何再涨工资?
“很多企业经营者对政府的这些计划,采取回避态度。”广州亚洲国际大酒店人力资源总监蓝国庆分析,企业加工资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根据上一年经营业绩,决策层觉得有条件加工资了;另一种则是企业内部也有一定的加薪规定,比如随着员工工龄增加,薪酬也相应提高。而这些,也都基于企业的业绩。因此,对政府推出的“工资倍增计划”或“工资指导线”,员工看到了希望,企业却感到了无形的压力。在这种情形下,既然没有强制性,则极可能出现政府“你说你的”,企业“我干我的”的局面。
专家赞成,望企业顺应规律 如果真的是政府说政府的,企业干企业的,那么“工资倍增”、“工资指导线”又有什么价值?
“政府的这些指导意见,意义在于揭示了市场的客观规律,给企业和劳动者一个明确的信息。”广州市劳动保障局一位工资专家指出,政府确定工资的增长率,是根据经济发展和过去的工资增长趋势等确定的。揭示这些规律,再加上各种完善工资分配的政策措施,体现了政府的强力引导,企业不按这些规律,就意味着其工资收入低于同业水平,凝聚力变差、人员流动频繁,会出现“招工难”直至被淘汰。
广东省劳动学会副会长梁满光说,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尊重劳动者参与工资决定的重要性,薪酬还是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而事实上,通过工资的协商共决,能够大大提高员工的凝聚力。在目前这种机制尚不完善、老板的经营理念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提出“工资倍增”计划,必然意味着政府加大对这方面的调控力度,促进协商机制的形成,肯定会给劳动者带来直接利好。(记者马汉青) (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李瑞)